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擇賢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擇賢堂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圖片來自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基本資料

等級    三級古蹟

登錄類別  齋堂

地理位置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21巷15號

建成年代  大清光緒五年(1879年)

擇賢堂堂址原為臺灣府城寧南坊[1],是三級古蹟[2]。該建築與臺南報恩堂一樣是先天道齋堂(俗稱菜堂),為教友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時集資創建,一說為自報恩堂分出而建[2]。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先天道齋教先天派)齋堂,而今已佛教化。[3]

文化資產簡介

  • 創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主祀觀世音菩薩,乃台南先天派齋教分堂。
  • 堂雖居陋巷,三合院的傳統建築尤顯古樸典雅;淡藍色的門板上書「擇處祇園,賢名覺路」並有古色古香的銅質門鈸;輕輕敲動門環,祇園宏法,精舍靜修。
  • 拜亭斗栱、獅座、雀替諸木作雕造細緻,大殿門檻劇繪「玉兔東昇」紋飾亦具特色。殿堂雖小,卻是一塵不染。
  • 門飾不施彩繪,只有楹聯「擇善而從慈悲為本,賢聖乃大色相皆空」,素雅非凡。神龕對聯「觀而曰音慧眼大開空色相,佛則稱婆心獨抱發慈悲」,正是主祀觀世音菩薩的最佳寫照。又祀三寶佛(即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與藥師佛),故懸掛「大雄寶殿」匾額。

歷史沿革

  • 清光緒五年(1879年),齋教先天派教友創建了此座齋堂,並由主要創始人葉景清(昌貞)、黃清泰(昌泰)與古腰治(昌瑞)分別擔任前三任堂主[2],而當時的堂址在今址右側[1]。而在臺灣日治時期的昭和三年(1928年),第三代堂主古昌瑞發起重建,而完工之後的結果大致便是今天的樣貌[2]
  • 之後在民國四十年(1951年)、五十二年(1951年)時曾予以整修過[1],最近一次整修則在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4]
  • 該堂現在已經空門化,由佛門法師住持,與報恩堂的關係漸趨淡薄,現在幾乎已經沒有先天派齋教的特色[4]
  • 住持原為齋姑,今已剃度為尼,皆是齋堂轉型為佛寺的最佳例證。
  • 擇賢堂在囂鬧都市中自成天地,與世無爭,允為佛門淨境。

建築特色

  • 該堂坐東朝西[1],空間格局大致與三合院相似,由正殿加上前面拜亭及左右護龍所組成,而大門則為門屋形式[2]
  • 該堂原本有先天派齋堂之特色,在頂棹上方供置有「老母燈」與「大瓶水」,象徵著該教至上神無極老母,但現已不存[2]
  • 正殿目前供奉觀音菩薩,左右有韋馱伽藍二護法,在神龕之上則掛有日治時期的「大雄寶殿」匾[2]
  • 另外在左側觀音殿供奉另一尊較小的觀音像與善才、龍女像,而三尊神像原先似乎是安放在正殿觀音像之中,後來才取出來獨立供奉[2]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石萬壽. 樂君甲子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4年3月: 231、232頁. ISBN 957-01-6745-9.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年11月: 155頁. ISBN 957-30880-4-5. 
  3. 擇賢堂,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更新:2020-06-25
  4. 4.0 4.1 遠流台灣館. 台南歷史深度旅遊. 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 2003-02-01: 126、127頁. ISBN 957-308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