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操作性定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操作性定義(實圖)原圖鏈接來自 知乎 的圖片

操作性定義,又稱操作定義,是根據可觀察、可測量、可操作的特徵來界定變量含義的方法。即從具體的行為、特徵、指標上對變量的操作進行描述,將抽象的概念轉換成可觀測、可檢驗的項目。

從本質上說,下操作性定義就是詳細描述研究變量的操作程序和測量指標[1]。在實證性研究中,操作性定義尤為重要,它是研究是否有價值的重要前提。

定義及簡介

操作性定義,又稱操作定義,是根據可觀察、可測量、可操作的特徵來界定變量含義的方法。即從具體的行為、特徵、指標上對變量的操作進行描述,將抽象的概念轉換成可觀測、可檢驗的項目。從本質上說,下操作性定義就是詳細描述研究變量的操作程序和測量指標。在實證性研究中,操作性定義尤為重要,它是研究是否有價值的重要前提。

如何獲取有價值的反映抽象定義內容的具體指標是研究是否客觀可靠的條件。例如,「挫折感」的抽象定義為「當達到目標的過程中遇到障礙時所產生的情緒感覺或反應。」根據這一定義很難從科研中找到相應的測試內容,因為它不具體。如果研究人員把它規定為在某一具體情景中,如幼兒正在玩一個他十分喜愛的玩具的過程中,突然告訴他不能玩,或禁止繼續玩,此時,幼兒的反應就是挫折感的反應。這樣,一個抽象性定義就轉變成了操作性定義。

又例如,李伯特(Liebert)和巴隆(Baron)在對侵犯性行為研究中曾得到這樣兩種結果:一是「兒童觀看暴力電視將促使其攻擊行為增多」,二是「如果讓兒童觀看在實驗室中攻擊別人的3分鐘短片後5分鐘,兒童將可能按動按鈕給隔壁房間的兒童施加疼痛的刺激」。從字面表述中可以看出,第一種表述更加有趣和普遍,但第二種表述可能會更精確一點,因為它比較確切地描述了做什麼和結果發現什麼,儘管第一種表述中包括了根據實際數據推理得到的結論。

如果要研究它們,就必須把它們變成可操作的項目,即把它們變成具體的和可測量的形式。所有的實證性研究都必須有測量,並且所有的測量都必須把一般的抽象概念變為具體的行為指標。

發展歷程

最早提出操作性定義的是美國的物理學布里奇曼(P.W.Bridgman)。1923年,他提出:一個概念的真正定義不能用屬性,而只能用實際操作來給出;一個領域的「內容」只能根據作為方法的一整套有序操作來定義。他認為科學上的名詞或概念,如果要想避免曖昧不清,最好能以我們「所採用的測量它的操作方法」來界定 。他舉例說明物理學領域的三個基本概念:長度、時間、重量,都可以採用測量它們的操作方法來界定,如,可以界定「1米」的長度為測量從赤道到北極直線距離的1/10000000;「1小時」的時間長度為測量地球自轉一周所需時間的1/24;「1克」的重量為測量1立方厘米純水在攝氏4度時的重量。布里奇曼的操作性定義的觀點和思想在20世紀30-40年代被物理學界普遍接受,1971年被美國的《科學》雜誌列為世界五大哲學成就之一 。

目的與要求

下操作性定義的基本要求是要提供觀察或測量的標準,規定變量的操作程序,使抽象的概念成為可觀察、可測量、可檢驗的項目。一般實證性的研究都要求下操作性定義,用測量操作方法來界定一個名詞或概念的最大優點是具有明確客觀的標準。

下操作性定義的目的是為了能客觀準確地測量變量;為他人重複驗證提供具體的做法;便於別人和同行之間的學術交流,避免不必要的歧義和爭論。在研究中,之所以有許多說不清、道不白的問題,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對所探討的概念沒有明確客觀的操作性定義造成的。大家在不同的層面,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定義來探討同一個問題,這樣的研討肯定會產生很多誤解和歧義,很難獲得一致的結果。當我們討論一個問題或交流有關信息時,彼此都在同一個層面使用同一個概念,都清楚所用的概念意味着什麼,不會產生誤解或歧義。即使對某一個概念產生疑問,也可以通過重複測量操作性定義予以驗證。

主要方法

下操作性定義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種:

條件描述法

條件描述法通常是通過陳述測量操作程序來界定一個概念,是對所解釋對象的特徵或可能產生的現象進行描述,對要達到某一結果的特定條件作出規定,指出用什麼樣的操作去引出什麼樣的狀態,即規定某種條件,觀察產生的結果。這種方法常用於給自變量下操作性定義。例如,要給「飢餓」下一個操作性定義,飢餓是一種自身感受,那麼怎樣才算飢餓了呢?心理學家用條件描述法給飢餓下了一個操作性定義:「飢餓」,指連續24小時沒進食物的狀態。這樣,每個人都能對飢餓進行實際操作了。下面再舉幾個例子:

1、競爭關係:兩個以上的同伴,所處環境相似,大家都有相同的目標,但只允許其中一人達到目標,這時同伴之間的關係為競爭關係。

2、智力:在《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WISC—CR)上的測量分數。

3、自信心:學生對即將來臨的期終考試可能獲得分數的估計值。

指標描述法

指標描述法通常是通過陳述測量操作標準來界定一個概念,是對所解釋對象的測量手段、測量指標、判斷標準作出規定。通常這些指標能作量化處理,常用於給因變量下操作性定義。例如,「青少年」可以界定為「年齡在7歲以上,18歲以下的人」。下面再舉幾個例子:

1、發散思維:對同一物體多種用途的設想能力,具體指標為在60秒內回答磚的不同用途達10項以上為優秀;5項至9項為一般;5項以下為差。

2、閱讀能力:用閱讀測驗表上中等難度的文章進行測驗,要求閱讀速度達到200字/分以上;辨別達到90%以上;理解達到80%以上;記憶達到70%以上為合格。

3、差生:在標準化成就測驗中的分數低於個人智力所預測的成就分數一個標準差的學生。或者兩門主課不及格的學生。

行為描述法

行為描述法通常是通過陳述測量結果來界定一個概念,是對所解釋對象的動作特徵進行描述,對可觀測的行為結果進行描述。通常這種操作性定義用於給因變量下定義,解釋客體的行為。例如,心理學家為了用飢餓的小白鼠做實驗,給「飢餓」下了一個行為描述的操作性定義:一分鐘內壓低槓桿10次以上而獲取食物的小白鼠。只有達到這樣行為頻率的小白鼠才屬於飢餓狀態。下面再舉幾個例子:

1、旁觀:注視別人的活動達2-3分鐘以上,自己未參與。

2、合作:對別人的活動給予支持,並直接參與活動,成為其中一員。

3、謙讓行為:在分配糖果時謙讓行為可以分成三種水平:「主動謙讓」指沒有任何人提醒或暗示,都能將高級糖果讓給別人;「被動謙讓」指在他人的提醒或暗示下,才肯將高級糖果讓給別人;「不謙讓」指經他人再三提醒,都不肯把高級糖果讓給別人,一定要自己享用。

視頻

操作性定義 相關視頻

13操作性定義
諮詢心理學知識04:什麼是心理諮詢?心理諮詢的操作性定義是什麼?

參考文獻

  1. 例析什麼是下操作性定義,新浪博客,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