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教會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教會學指有關教會的神學。教會只有一個,但教會學自古以來卻具不同內容。教會起源於耶穌,新約時代已經稱之為「基督的教會」(羅十六16)。

神學(theology),又稱聖經學。是歐洲著名的經院哲學的前身。最早的神學起源於聖保羅[1],聖保羅用基督的話語來解釋天地奧秘、人生百態,遂成神學之基礎。5世紀左右,聖安東尼奧用聖經來補充他自己的元素論,進一步為神學奠定基礎。到了中世紀早期,神學家只是對基督教的聖經、信條加以闡述,或對文獻、經籍的一些段落進行注釋。到11世紀,神學命題日益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在回答這些問題時,人們將正反兩面的理由或意見列舉出來,然後加以分析,得出結論。當時稱這種方法為辯證法。而辯證法也成為經院哲學的基礎。並日益成為神學的理論基礎。而教授神學的學校即為神學院。最早的神學院是的巴黎大學,羅馬大學後來居上,成為當時羅馬教廷名下的第一神學院。13至15世紀的樞機主教[2]大多從這裡畢業。當今的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也是羅馬大學神學院的神學院長。

天主教教會學

幾乎所有梵二頒布的憲章、法令、宣言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它意識中經驗到的教會。事實上,這是一個教會自我反省的大公會議。1975年,大公會議閉幕後的十年,世界主教特別會議上指出共融教會學是梵二的基本中心概念。共融基本上是指藉耶穌基督,在聖神內,與天父相通。聖洗是教會內共融的基礎,使人進入教會內的共融。領受基督聖體,使所有信徒在基督的奧體─ 教會內親密的團結在一起。也在這個基礎上可以發揮梵二的教會學。[1]

教會的生命

1)教會的奧跡性:共融的根源是天主聖三(LG 2-4),教會是父、子、神的新創造,因此它是奧跡。梵二已經不再企圖為教會製造定義,於是試着自各種聖經圖像來認識教會(LG67)。三個圖像:天主子民、基督奧體和聖神的宮殿,自三個更為重要的角度表達教會的共融奧跡。

2)教會的聖事性:降生成人的耶穌基督是原始聖事,他是教恩的象徵。因此教會實是基本的聖事,它是基督救恩的象徵。梵二稱它「好像是在基督內的一件聖事,就是說,它是與天主結合,以及整個人類團結合一的記號和工具」(LG 1)。這綜合了教會有形與精神兩面。而這兩面即信、望、愛三德的團體和聖徒組織的社團是互相結合為一的(LG 8)。如此梵二修正了中古以來的制度模型的教會學,但並不忽視教會的結構。反而由於教會的聖事性,肯定主教職務由聖秩聖事授與(LG 21),使結構與恩寵相合。如此超越很久以來治權與聖秩之距離。這是梵二教會學的大貢獻。

3)教會的團體性:聖事性的共融指向古代教會強調的主教團(LG 22),恢復大公教會與地方教會的正確關係。同時也肯定天主子民的聖統性共融,一方面職務分明,另一方面基本平等,教會中的參與和共同負責得以清楚肯定。此與「完整社會」的教會學模型有所不同,後者偏重法律與權力,對於教友的地位比較消極,遠不如梵二一般指出教友的「信仰虔誠」與「神恩」(LG 12);此有賴於基督身體與聖神的宮殿二個教會圖像的啟示(LG11)。

4)教會的歷史性:天主子民圖像為教會表達出救恩史幅度。基督是救恩史的圓滿與高峰,因此教會是末世性的救恩團體:由於它已經得救但尚未完全實現,表達出旅途的張力。教會是聖的也是有罪的,為此梵二大公會議自認常應悔改與革新。同時旅途教會跟隨基督背負十字架,遭受苦難;它也得與貧窮受迫、痛苦被辱的人類走在一起,所以它是貧窮人的教會。

旅途教會還不完美,甚至它自身遭受分裂的傷痛。梵二大公會議自這角度承認教會需要合一。為此,一方面它在自身保有一切得救的方法中肯定分裂團體的教會因素,(LG 15)。另一方面堅持合一運動的必需性(UR)。

5)教會與天國:梵二大公會議的教會學,使它發現與耶穌傳報的天國、以及與天國來臨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的。過去不加分析地將二者相等的思想已不再重複。但由於天國與教會都是動態的實體,因此二者之關係無法一言以蔽之。比較代表梵二思想的是二者密不可分;教會在旅途之中,是天國業已來臨的標記、真實的標記。天國在它的生命中象徵性地實施;它為天國作證。但它也不斷地祈求:願你的國來臨(LG 5,6)。[1]

教會的使命

1975年特別世界主教會議,對於教會在現代世界的使命,回應梵二《牧職》(GS)憲章說:「教會即是共融,它是世界得救的聖事。為此,我們肯定的說,教會牧職憲章是十分重要尚且十分切合現代需要的。可是,我們也發現目前的時代訊號,卻多已和梵二大公會議時代的不同。今天在世界各地,我們可以看到飢餓、壓迫、不正義正在直線上升;戰爭帶着它的痛苦在不少地方肆虐,恐怖主義與暴力以各色各樣的方式到處猖獗。這一切迫使我們再次作更深入的神學反省,使能以福音之光解釋這些時代訊號」(結束報告)。

雖然環境有所不同,但梵二《牧職》憲章視教會為僕人的圖像一直延續在天主子民的經驗中。同時梵二所重現的實踐教會使命的各種途徑,繼續影響今日教會。1990年當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了紀念《教會傳教工作法令》(AG)簽署二十五年,頒布了《救主的使命》(Redemptoris missio)通諭。教宗列舉實踐使命的途徑,莫不都以梵二文獻作為根據:

1)生活見證:這是傳播福音的最先的形式。「凡是基督信徒,無論是在何處,都必須以自己的生活和主張,給人建立善表,證明自己在領洗時,已經重生,成為新人,且因堅振聖事,而為天主聖神的神力所堅強」(AG 11)。

2)宣報基督、歸依與授洗:這是使命的核心與基礎(AG 13-14)。

3)建立地方教會與本地化:「這種教友團體靠本民族的文化資產,要深深植根於民眾間」(AG 15),但教會即是至一而又多型的,它在全世界文化中吸取積極的價值。不過本地化並非只是外在的適應,而是指真正的文化價值整合在基督宗教中而發生的變化,同時使基督宗教紮根在人類的不同文化中。

4)宗教交流:梵二大公會議表示教會並不排斥其他宗教所擁有的真理與聖善。而且還敦勸信徒承認、保護與促進它,也鼓勵以明智與愛德,同其他宗教的信徒交流和合作(NAE2)。

5)促進人類的發展:這是《牧職》憲章的全部內容,表示「我們這時代的人們,尤其貧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的喜樂與期望、痛苦與焦慮,亦是基督信徒的喜樂與期望、痛苦與焦慮。凡屬於人類的種種,在基督信徒心靈內,莫不有所反映」(GS 1)。

根據上述的各種使命途徑,足夠在教會行動中看出梵二的教會學。

《神學辭典》「教會學」釋義

視頻

教會學 相關視頻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宇宙中的「頂級文明」究竟是什麼樣子?
天主教聖體麵餅製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