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作 者蘇軾

出 處 :《蘇軾文集

體 裁散文

時 間北宋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篇散文。卻寫出了文同高明的畫論、高超的畫技和高尚的畫品,寫出了作者自己與文同的友誼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隨筆揮寫,卻是形散神凝,「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

這篇散文語言天然本色,樸素清新;全文好似從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淚淚,毫無滯礙,所用語言不加雕琢,文從字順,活潑流暢。

出處是《蘇軾文集》。

背景

篔簹谷在陝西洋縣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築亭。文同蘇軾的表兄兼好友,北宋畫家,善畫山水,尤善畫竹,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竹葉畫法,開後世"湖州竹派",曾畫《篔簹谷偃竹》贈蘇軾。元豐二年(1079)正月,文與可病逝。七月,蘇軾在湖州曝曬書畫,看到文與可的這幅遺作,寫了這篇題記。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複寫一詩,其略雲:"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1]

譯文

竹子剛生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可是卻節、葉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一節的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裡還有竹子呢?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裡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裡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見去畫,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裡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既然心裡明白應該這樣做,卻不能做到,認識和行動不統一,理解道理和實際操作不能一致,這都是學習不夠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對事情心裡了解而不能熟練地去做,平時自以為很清楚,但事到臨頭卻忽然不明白了,難道只有畫竹才是如此嗎!子由寫了《墨竹賦》給與可,說:"庖丁,是宰牛的,可是卻為養生的人所採納;輪扁,是製造車輪的,可是卻被讀書人所運用。現在,您在畫竹上所寄託的思想情感,我以為是有道者的認識,難道不是嗎?"子由從來不畫畫,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與可的繪畫理論,還學得了他的繪畫方法。

起初,與可對自己的墨竹畫並不看重。各地拿着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着一個地找上門來。與可很厭煩,把絲絹拋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致使士大夫把這當成話柄相傳。後來,與可自洋州回京師,我去徐州任知州,與可跟我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說: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裡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當集中到你那裡了。"信尾還寫了一首詩,其中說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我向與可說:"竹子長萬尺,應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怠做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與可無言可對,就說:"我說錯了,世上哪裡有萬尺長的竹子呢?"我對這做出了解釋,回答他的詩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道:"蘇公真善辯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要買田還鄉養老了。"隨着把他所畫的《篔簹谷偃竹》贈給了我,說:"這竹子只不過數尺,卻有萬尺的氣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曾經讓我作《洋州三十詠》詩,《篔簹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詩說:"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賞,燒筍當晚飯吃,打開信封看到詩,禁不住大笑,把嘴裡的飯噴了滿桌子。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死於陳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墳前就會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過去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

故事

北宋,有一個名叫文同著名的畫家,他是畫竹子的高手。

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颳風下雨,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裡頭鑽來鑽去。三伏天氣,太陽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是,文同照樣跑到竹林里對着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陽光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着汗,可他就跟沒事兒似的。

有一回,天空颳起了一陣狂風。接着,電閃雷鳴,眼看着一場暴雨就要來臨,人們都紛紛往家跑。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裡的文同,急急忙忙抓過一頂草帽,往頭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裡奔去。他剛走出大門,大雨就跟用臉盆潑水似地下開了。

文同一心要看風雨當中的竹子,哪裡還顧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衣服,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上氣不接下氣地跑進竹林,顧不得抹流到臉上的雨水,就兩眼一眨不眨地觀察起竹子來了。只見竹子在風雨的吹打下,彎腰點頭,搖來晃去。文同細心地把竹子受風吹雨打的姿勢記在心頭。

由於文同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了細微地觀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麼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麼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淨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麼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着畫草圖。

有個名叫晁補之的人,稱讚文同說:"文同畫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文同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

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竹子的各種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視頻

別人都去躲雨,文與可卻冒雨觀察竹子的形態,難怪能胸有成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