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昌 (星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昌 (星官)

文昌星,文昌本星名,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星座名。共六星,在斗魁之前,形成半月形狀。或特指文昌宮六星的第四星,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亦可指星神文昌帝君。其成為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神張亞子有關。文昌星,是文運的象徵,原本是星宮名稱,不是一顆星,共六星組成形如半月,位於北斗魁星前,因其與北斗魁星同為主宰科甲文運的大吉星,所以同文曲星混為一體於同魁而分不清。實際上,是不同星座的兩碼事,文曲星是北斗魁星中的其中一顆星,而文昌星則是六顆星的總稱。但文昌星與北斗魁星太異曲同工而同稱為文昌斗魁。同時,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奎星,也因主宰科甲文運而稱文昌奎星。中國易卦風水與命理中有文昌星,同是主管文運又注吉祥的貴人星。道教也將其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星君,稱文星,是讀書文人求功名所尊奉的文聖星。總的來說,文昌星在風水與命理上是文才與貴人星,而在科甲文運中是司禮文武爵祿科舉之本,與北斗魁星和西宿魁星同堂通用

簡介

文昌帝君,一般認為他是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是讀書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祇。其受民間的奉祀,從周朝以來,歷代都相沿制訂禮法,列入祀典。文昌,本是星宮名,包括閃顆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古代星相家解釋為主大貴的吉星,道教將其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又叫「文星」。隋唐科舉制度產生以後,文昌星尤為文人學子頂禮膜拜,有謂文昌「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為主管功名利祿之神,所以二神逐漸合而為一。文昌星簡稱文星,系星宿中主文運者,如杜甫詩:「北風隨爽氣,南斗避文星」。又《東觀奏》:「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場當有事」。由此觀之,學子應與文星有關。有關文昌星的說法,《星經》所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史記天官書》載:「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將,二日次將,三日貴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祿。」到了明朝景泰年間,景宗皇帝在北京新建一座廟宇,每年二月初三,遣人舉行盛大的祭典。清朝年間,更加崇奉此神,嘉慶六年,仁宗皇帝也勒命禮部,把此神編入祀典。

評價

文昌帝君本名張亞子,唐朝越雋(現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人氏,後來遷到七曲山(四川省梓潼縣),因篤信道教,廣宣道教教義於四川,死後人們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廟,命名為「清虛觀」,並且於碑上刻上「梓潼君」,成為梓潼神,供人祭拜。唐朝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間,曾利用這種信仰,封梓潼神為左丞相、濟順王。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在歷代受封中,到此這個封號中出現文昌二字,就和文昌星信仰結合起來,從此梓湩帝君就成了文章、學問之神,職責掌管文昌府的事務。由於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陡長,從一個地方神而成為全國性的大神,並逐漸與文昌神合而為一宋元間的道士見此種信仰可以利用,就把文昌稱為文昌帝君,尊為主仙、人鬼生死爵祿的神。古代士人仕進,以科舉為途徑,於是天下府縣,處處建立文昌宮。明代以後,每一所學校都將部分建築物用於供奉文昌帝君。清代,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那天,朝廷要派人前往北京文昌廟祭祀,文昌雖是道教之神,但帶有濃厚的儒教色彩。[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