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武廟(上環荷李活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武廟圖片來源

文武廟(上環荷李活道)英語:Man Mo Temple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124至126號,約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至清同治元年(1862)期間落成,是香港殖民地時期最早興建的中式廟宇之一。1908年,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2009年12月18日,文武廟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2010年11月12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文武廟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1]

建廟緣起

由華人富商譚才、盧亞貴等人籌資,於1847年1862年間興建,為議事、祭祀、仲裁場所。公所為區內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

建築特色

文武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屬典型的傳統中式民間建築,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刻、木雕、灰塑和壁畫。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的神龕。兩進之間的天井為重檐歇山頂覆蓋,屋頂由天井四角的花崗石柱支撐,兩側為捲棚頂的廂房。位於文武廟左側的列聖宮原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其後兩個天井加築鋼架屋面。公所為簡單的一進式建築,其花崗石門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價值[2]

供奉神祇

文武二帝圖片來源

文武廟內供奉著「文帝」和「武帝」:文帝(文昌帝君)手執毛筆,職司文學和官祿;而武帝(關聖帝君)身穿綠色長袍、手持長劍,代表忠義武略。除文武二帝外,文武廟還奉祀包公及城隍,廟內又同時置有兩件有逾百年歷史的文物,包括:清朝道光年間(1847年)的銅鐘,以及一台造於1862年的官轎。每年秋天,文武廟都會舉行盛大的秋祭典禮,酬謝文武二帝,並為香港市民祈福[3]

文昌誕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三日為文昌誕祭典,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象徵社會大眾對文武二帝信仰的肯定。文帝即文昌帝張亞子,武帝即關帝關雲長,分別掌管文武事業,即現代人所謂的學業及事業,故廟內長年香火不絕[4]


視頻

上環文武廟及天后古廟由來

參考資料

  1. 上環荷李活道文武廟《每日頭條》2019年08月07日
  2. 建築特色《大公網》2017年01月20日
  3. 「文帝」和「武帝」《香港旅遊發展局》
  4. 文昌誕《每日頭條》2019年08月07日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