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斑尾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斑尾鷸
Bar-tailed Godwit

Radovan Václav拍攝
圖片來自flickr

基本資料

學名     Limosa lappoinica

目/科/屬  鴴形/鷸/塍鷸

遷徏狀態   過境鳥

普遍性    不普遍

體長/體重  37-41cm/190-630g

別名:斑尾塍鷸,雌雄略異。虹膜深褐色。嘴長微翹,基部粉膚色、先端黑。腳灰黑色。

baueri亞種

  • 雄鳥繁殖期
  1. 頭至後頸紅褐色、有黑褐色細縱紋。臉、前頸及體下栗紅色。
  2. 體背灰褐色、有黑褐色軸斑及白、栗色羽緣。腰至尾羽白、有褐色橫紋。
  • 雌鳥繁殖期似雄鳥,但嘴較長,臉、前頸及體下羽色較淡。
  • 非繁殖期栗紅色消褪,體背呈斑駁狀,有淡色羽緣及暗色羽軸。眉線白色。頰至胸淡灰色,腹以下灰白色。脇有暗褐色橫紋。
  • 亞成鳥似非繁殖期,但整體濃黃褐色,體背有淡色羽緣及暗色羽軸,羽色更斑駁。三級飛羽羽緣有淡色三角斑。
  • 飛行時,翼下覆羽灰白色,有褐斑紋。翼帶不明顯,下背、腰至尾羽有暗色橫紋,腳略超出尾端。

menzbieri亞種腰白,尾上覆羽至尾羽有暗色橫紋,少見。

lapponica亞種下背至腰全白,僅尾上覆羽至尾羽有暗色橫紋。

棲地&習性

低地灌木凍原,森林凍原,起伏的山地,潮濕的河谷和開放的落葉松林地。

活動於較開闊潮間帶的泥灘、沙地及淺水區。成群沿潮水線以啄食及探取方式覓食,探取時常將嘴深入泥中僅露嘴基,攫取食物。

繁殖場上的飲食主要包括昆蟲,類動物,軟體動物,偶爾還有種子和漿果為食。

繁殖

於五月下旬至六月間一夫一妻制。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目前被視為瀕臨滅絕。

鳴聲

在繁殖地上,飛行中或從地面發出似「Kirrwoo、Kirrwoo「聲。

外觀相似性

黑尾鷸腳較長,嘴平直。繁殖期紅褐色僅至上腹。下腹白,胸、腹佈滿黑褐色粗橫斑。非繁殖期體背羽色較單調。飛行時,翼帶、腰白,與尾羽黑色。

半蹼鷸體型較小,嘴黑直,先端鈍。飛行時,腳伸出尾羽端甚長。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L. l. lapponica (Linnaeus, 1758) – Fennoscandia Lapland E的N部分穿過科拉卡寧半島到達W Yamal(NC NC);從北海西比里亞(W Iberia)和西北非洲南部到南非西南部的冬季。
  • L. l. taymyrensis Engelmoer & Roselaar, 1998 – 西北部的西伯利亞,從亞馬爾半島到R Anabar盆地;非洲E到波斯灣印度W的冬季。
  • L. l. menzbieri Portenko, 1936 – 位於莉娜三角洲和Chaunskaya灣之間的北西伯利亞;從東南亞到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冬季。
  • L. l. baueri J. F. Naumann, 1836 –西伯利亞東北部(Chaunskaya Bay E)飛往W&N阿拉斯加;從中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西南太平洋一些島嶼的冬季。
  • L. l. anadyrensis Engelmoer & Roselaar, 1998 –西伯利亞(Chukotka和Anadyr低地);澳大利亞,也可能是新西蘭的冬季。[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MYRSPOV Bar-tailed Godwit (Limosa lapponica) Klipp - 1247
Bar-tailed Godwit (Limosa lapponica) Myrspov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