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斷鴻零雁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斷鴻零雁記》(1912年),被譽為「民國初年第一部成功之作」。作者蘇曼殊以第一人稱寫自己飄零的身世和悲劇性的愛情。為鴛鴦蝴蝶派的小說。

主人公三郎幼年倍受欺凌,孤苦伶仃,長大以後又經歷了種種坎坷。他東渡日本尋找生母,母子重逢之後,三郎的日本表姐靜子愛上了他。靜子對三郎一片痴情。母親和姨母也贊成這門親事,但三郎猶豫不決。雖然他對靜子也有感情,但他不敢再次面對愛情,對靜子避而遠之。原來,三郎在中國有未婚妻雪梅,雪梅對愛情堅貞不渝,因為三郎之父破產,雪梅之父嫌貧愛富而悔婚。三郎深深地愛着雪梅,受不了這巨大的打擊,一氣之下出家了。雖然身在佛門,他仍然無法斬斷世俗的煩惱:不明身世的困惑、兒女之情的糾纏,於是他下山尋找答案。雪梅因痴戀三郎,資助他東渡尋母,最後,父母逼她改嫁時,絕食身亡以殉情。故事的最後,三郎無法尋找到雪梅的墓地,只有在她故宅憑弔。全書在一片悲痛的氣氛中結束,籠罩着一種末世的淒涼、窒息,以及對人的心靈的壓抑。

作者簡介

蘇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今廣東珠海)人。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生於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 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後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為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艷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 他的詩作現存約百首,多數為七絕,內容多是感懷之作,這種傾向在辛亥革命後詩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藝術上他受李商隱的影響,詩風幽怨悽惻,瀰漫着自傷身世的無奈與感嘆,《東居雜詩》、《何處》等皆是這類詩的代表。然而在蘇曼殊詩歌創作的早期仍有一部分風格與後期迥異的作品,如《以詩並畫留別湯國頓》二首所體現的愛國熱情表現方式蒼勁悲壯,與一般詩歌有區別。另外蘇曼殊還創作了一部分風景詩,這些詩基調輕鬆,色彩鮮明,極富形象化,宛如一幅畫卷,清新之氣撲面而來,具有較高的藝術性,代表作有《過蒲田》、《淀江道中口占》等。

內容預覽

第一章百越有金甌山者,濱海之南,巍然矗立。每值天朗無雲,山麓蔥翠間,紅瓦鱗鱗,隱約可辨,蓋海雲古剎在焉。相傳宋亡之際,陸秀夫既抱幼帝殉國崖山,有遺老遁跡於斯,祝髮為僧,晝夜向天呼號,冀招大行皇帝之靈。故至今日,遙望山嶺,雲氣蔥鬱;或時聞潮水悲嘶,尤使人欷歔憑弔,不堪回首。今吾述剎中寶蓋金幢,俱為古物。池流清淨,松柏蔚然。住僧數十,威儀齊肅,器缽無聲。歲歲經冬傳戒,顧入山求戒者寥寥,以是山羊腸峻險,登之殊艱故也。一日凌晨,鐘聲徐發,余倚剎角危樓,看天際沙鷗明滅。是時已入冬令,海風逼人於千里之外。讀吾書者識之,此日為餘三戒俱足之日。計余居此,忽忽三旬,今日可下山面吾師。後此掃葉焚香,送我流年,亦復何憾!如是思維,不覺墮淚,嘆曰:「人皆謂我無母,我豈真無母耶?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