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富町文化市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富町文化市場照片來自

新富町文化市場 新富市場本體以其由日治時期保留至今的建築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但她原本市場作為買賣、社交與生活的場域意義,因為空間定位的丕變而面臨轉換。2017年新富町文化市場全新開放,希望透過適當的文化資產活化模式與運作機制再設計,階段性、漸進式地回應在地社會需求,並延續場所精神,為老市場建築尋找更具積極且足以持續發展的公共意涵,因此,基本經營思維可歸納為三大方向:

1將市場建築轉換為飲食教育的場域
2使古蹟作為在地社會議題討論的基地
3讓場館成為連結在地與外部社群的溝通平台[1]


1935年成立的老市場,新富町文化市場U-mkt,日據時代古蹟整裝再出發,充滿特色的馬蹄形的空間輪廓、獨棟木造日式建築、清水模建築與日式古蹟共存,不需費用免費參觀,台北西區的新文化據點,也是外拍寫真的絕佳取景地點。新富町文化市場U-mkt成立於1935年日據時代,前身為「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市場移地改建後,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1986年,新富市場正門外的「東三水街攤販集中場(東三水市場)」合法成立後,與新富市場完全重疊,導致市場內部日益蕭條,逐漸沒落。


新富市場長期的發展停頓,反而保留下日治時期的建物原貌,於2006年正式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數年後,古蹟內的攤商陸續遷出,並於2013年由臺北市市場處完成空間修復。2017年新富町文化市場重新對外開放,從大家眼中的破落市場,成為具有時代意義的歷史空間。[2]


新富町文化市場歷史沿革

1935-1945台灣人的、日本人的市場
新富市場前身為「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為解決綠町市場因位處偏遠而長期經營不善的問題,日治政府選定新富町三丁目二十一番地現址,將市場移地改建,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1935年1月7日,新富市場動工興建,同年6月28日正式開業,除了市場本體之外,另外也配置了事務所、管理員宿舍、腳踏車停車場、垃圾場及公廁;館內則有肉品、鮮魚、蔬菜、雜貨、菸酒、糕點與食器等30多個攤位。攤商組成與客源台人與日人兼有,市場的商品與生活也台日交融,昔日市場口油炸肉圓的小販、習慣在傍晚走進市場採買晚餐食材的日本主婦們、每逢除夕市場中迴響的日本歌謠,至今仍是耆老們念念不忘的一頁回憶。 然而,新市場的榮景不長,開幕後不久便受到附近流動攤販的生意擠壓,雖然政府為了解決經營的困難,1937年時刻意將外部攤販收容至市場內部統一管理,暫時緩解了市場內攤商凋零的問題,194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人民生活在空襲的陰影中,又加上官方採行民生物資配給制,新富市場的運作於是在時局的影響下陷入停頓。


1945-1970熱絡的生活場域
戰後,市場重新開放營業,攤商們再度聚集到新富市場以及一旁的三水街。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帶來的大量軍民,使臺北市人口急速增加,加上婚喪喜慶採用外燴辦桌的風氣興盛,這些軍隊伙食與民間宴席食材採辦的需求,一度使新富市場的經營走向高峰。除了一般的買賣之外,這裡應該也曾是重要的社區空間,據新聞記載,1960年代便有一些地方性的國慶表演或劇團的義演選擇在新富市場演出。 除了萬華在地攤商之外,許多從中南部北上發展的青壯年,也紛紛在新富市場周邊落戶,他們在市場本館外圍的空地上搭起矮房,將一樓作為宰殺雞鴨或預備商品的後場,俗稱「半樓仔」的小閣樓,則成為一家人生活起居的斗室。走向全盛期的新富市場,環境侷促而熱絡,她不只是人們營生的場域,同時也是許多市場孩子出生成長的家。 在新富市場的發展同時,市場外三水街的攤販也隨商機而聚集,逐漸影響新富市場本館內攤商的營運。為了解決這個狀況,


1968年
曾有新富市場與三水街攤商代表向市府提出新富市場擴建案,希望透過綜合市場大樓的興建,統一收容新富市場攤商及在地流動攤販,唯擴建計畫最後並未實行。


1970-1990競爭求生的年代
1970年前後,新富市場的生存壓力在各種競爭下逐漸明顯:首先是1978年開幕的環南市場,環南市場為批發市場,其商品品項多元、價格低廉的優勢,自然是主打零售的新富市場所不能及。再者,日治時期就存在的私有攤商問題越來越嚴重;過去聚集龍山寺廣場、三水街一帶的攤販,對消費者來說動線方便、價格又較便宜,直接削弱了民眾走入新富市場消費的意願。到了1986年,新富市場正門外的「東三水街攤販集中場」(在地人與攤商慣稱其「東三水市場」)正式合法成立,過去的私有攤商不再受取締威脅,東三水市場的營業時間從早上6點到下午1點,與新富市場完全重疊,導致市場內部更是日益蕭條。


1988年北市首座農產品直銷中心在新富市場成立
藉此,政府希望活絡起老市場的商機,也作為與地方農會合作推廣的實驗案例,卻因農民運銷成本過高等問題,未能有明顯成效。


1990-從破落的市場到文化資產
1990年代起,台灣整體社會結構變遷,比例增高的職業婦女們,無法在傳統市場營業時間前往消費,一般小家庭外食情形越來越頻繁;另外,民眾在教育水準提高後,對於飲食衛生的要求也更嚴格,陳舊的傳統市場空間逐漸被整潔明亮、營業時間較長的現代化超級市場所取代。 社會環境的轉換,加重了新富市場的困局。多數新富市場攤商在生存壓力下被迫遷出、另尋營業地點,市場內的攤位被當成置物、預備食材的後場,僅剩位於大門附近、緊鄰東三水街市場的雜貨店、豬肉攤與裁縫店,依靠地利之便勉力經營著。前代的攤商經營者逐漸年老退休,他們的孩子多半離開市場、另謀生計,市場內的昔日活力終於無以為繼。


2005年過後是新富市場從歷史價值的角度被看見的轉折時期
新富市場從大家眼中的破落市場,成為具有時代意義的歷史空間。新富市場長期的發展停頓,反而保留下日治時期的建物原貌,於2006年正式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數年後,古蹟內的攤商陸續遷出,並於2013年由臺北市市場處完成空間修復。 新富市場建築特色 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落成於1935年,屬於日治時期較後期完成的公有市場,市場內的建物涵蓋了當時期的各種建材。馬蹄形的市場主建物平屋頂由鋼筋混凝土樑支撐,牆體為加強磚造。另外,附屬建築物有木造的日式宿舍與磚造的公廁,公廁的出現也象徵當時市場現代化的過程,可惜在時間推移間並沒有完整保留下來。 1930年,臺北州政府公布了〈食料品小賣市場規則〉,基於衛生的考量,對於市場建築的構造、空間配置進行了詳盡規範。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富食料品小賣市場」落成了;同時期興建的太平町食料品小賣市場(1938,今已廢除)、幸町食料品小賣市場(1938,今「幸安市場」)及入船町食料品小賣市場(1938,今「直興市場」)都已改建或廢除,使新富市場成為日治時期公設市場建築中,表現新式衛生標準與建築式樣的珍貴案例。


2013年台北市市場處修復後室內狀況
新富市場興建時基地約506坪、建物約199坪,市場基地四周則圍繞著高約160公分的紅磚牆。市場本館牆體為加強磚造,外牆以洗石子做出洗鍊的水平飾線,每一個入口處上方都設有雨庇,屋頂以混凝土澆製,並以鋼筋混凝土樑支撐。整體建築風格簡潔、少有裝飾,並且擁有很強的機能性,例如它的馬蹄形平面,在全台公設市場中相當罕見,不只創造了一個流暢的購物動線,獨特的中央天井,也同時滿足了市場內部通風與採光的需求。當時作為管理員的辦公及宿舍空間,雖然一棟建築結合兩種功能,但公私兩種空間的動線,被清楚地切分開來,事務所出入口朝西、緊鄰市場本館大門,便於攤商洽公;居住單元則有獨立出入口朝北,可直接通往東三水街,日式建築四周的圍牆,也讓居住者的生活,能與市場保持一定距離。新富市場前身(1930s前) 市場初創(1930s-1940s) 鼎盛期(1950s-1960s) 衰微期(1970s-1990s) 價值轉換(2000s-2010s) 空間活化(2014後) 1918.12.25|市場前身|新富市場前身「下坎莊市場」設置於今萬華區公所位置。 1922|市場前身|配合町名改正,下崁莊市場改名「綠町市場」。 1931.04.25|市場前身|綠町市場更名為「公設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2017-老市場空間再生
2017年新富町文化市場全新開放,希望透過適當的文化資產活化模式與運作機制再設計,階段性、漸進式地回應在地社會需求,並延續場所精神,為80年的市場建築尋找更具積極且足以持續發展的公共意涵,因此,基本經營思維可歸納為三大方向: -將市場建築轉換為飲食教育的場域 -使古蹟作為在地社會議題討論的基地 -讓場館成為連結在地與外部社群的溝通平台 在空間使用規劃上,內設置餐桌學堂、巷仔內教室、展演空間、市場史脈絡常設展、創意協作空間、進駐辦公室、複合式餐飲空間等,引進都市、建築、藝術、設計、文化等多元創新能量,讓新舊使用者、不同時代的使用模式共存其中,藉由正向互動轉換為具有公共意涵的文化場域。[3]


新富町文化市場──古老市集的新生

日治時期的庶民商場,空間活化重新連結在地記憶
萬華龍山寺這一區,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台灣社會中若有所謂獨特的味道,這裡大概就是那一味了。嘈雜的人聲、攤販吆喝聲,湯湯水水的濃郁香味,色彩繽紛的各式招牌,台灣的市場文化,就該是如此,龍山寺把最純的東西都保留了下來。東山水街市場就在離龍山寺不遠的巷弄間,每日熙來嚷往的人群,豐富的庶民飲食,除了在地居民外,近年也成為許多遊客探詢的秘點。舊稱「新富市場」的新富町文化市場,就座落在旁,橢圓的建築外觀,洗石子外牆表面,遠看十分醒目,將近80多年的歲月痕跡,在傳統街市中,仍屹立著、撐著傳統市場一路至今的興衰。


新富市場,85年歷史的時代光影
新富町文化市場建成在日治時期的1935年,當時其實是日本政府為了解決新富市場前身「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位置過於偏遠並且經營不善的問題,重新選址後建造完成,並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新市場理所當然的帶來地方繁榮,設置之後,各式的生鮮日用品的攤販聚集於市場內,客人不只有日人,也包括了台灣人,市場中的商品、民眾表現出台、日交融的面貌。人多商機就多,無法進入市場的流動攤販也開始在市場外聚集,最後擠壓到了市場內攤商的生意,後來因為二戰爆發,經濟蕭條,當時台北城時有空襲,傳統市場因為時代背景,開始沒落。


在戰後,國民政府帶來大批的軍民,讓台北的人口急遽上升,傳統市場因為生活需求,重新又活絡起來。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新富町文化市場的主任洪宜玲,坐在現在新富町文化市場中的咖啡座說著這段歷史,古老的市場如以縮時攝影拍攝般,整段歷程重新回放了一次。


戰後經濟復甦,很多中南部新移民到了台北城,為了謀生都聚集在市場四周,但是要進入市場內販賣商品需要有執照,拿不到執照的中、南部年輕人聚集在市場外落地擺攤,久了之後就地搭起矮房,一樓作為生意、預備商品的場所,「半樓仔」的2樓小閣樓,則成為一家人生活的場域,這些應當是違章、違建的私有建物,在當時就是台灣隨處可見的風景。


時序變遷,環南批發市場在1978年開幕,低廉的批發價格嚴重衝擊了以零售為主的新富市場;新富市場外的三水街上,流動攤販依然啃食著新富市場的商業利潤,便宜的價格、較為便利的動線,讓新富市場受到的挑戰日益增加。甚至在1986年時,新富市場外的這些流動攤販直接就地合法,成為「東山水街攤販集中場」,90年代因為超級市場的出現,傳統攤商又受到另一波的衝擊,新富市場沒落已無力回天,空攤率越來越高,市場處因此全部回收。


傳統市集新生,老建物再造連結在地
新富町市場在2006年被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由台北市市場處在2013年完成修復,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在2014年取得了9年的營運權。在2015年至2016年間,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完成了新富町文化市場的增建、再裝修的工程,找來建築師林友寒在空間中重新設計,於2017年重新開幕對外營運。


新富市場興建基地約506坪、建物約199坪,建築本體為馬蹄形,如此設計是為了增加空間的活用、流動,橢圓型的空間能夠讓攤商、客人都更好行動,洪宜玲解釋說:「室內其實不大,我們早期看到他的平面圖,大概也只有35攤左右。」中間的天井負責了建築內部採光、通風的功能,建築本體以加強磚造,外牆以洗石子做出水平的飾線,屋頂用混凝土澆置而成,並且輔以鋼筋混泥土樑作為支撐,可以觀察到日治時期由政府公設的市場建物,在新式衛生以及新的建築技法打造下的成果。新富市場的東北角則附帶建造了一幢獨棟木造日式建築,作為市場管理員的宿舍,與市場本體一起保留至今。


因為新富市場是市定古蹟的關係,所以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在增建、增修時,要考量到保存建築整體的完整,因此當時建築師林友寒採用半透明的厚牆,沿著橢圓的空間將厚牆植入,並且增加了2個夾層空間,讓能夠使用的樓板面積擴增;半透明厚牆為輕木結構,也是考慮到因為結構輕,不需在建築物本體額外施工,能完整建物本身保存。在南側則以清水混凝土的手法新建了半月型新樓,1樓作為公廁,2樓則規劃為辦公空間。


「在這裡要面對的是一個古蹟如何活化,如何與這棟建築本身的角色如何扣合,而且這裡跟鄰里的關係又比較近。」新富町文化市場附近的攤商還很多,這個空間對他們而言也相當的重要,「空間重新被打開來後,對他們的生活有沒有什麼樣的影響?或者是說我們重新打開來後,對他們的生意會不會有幫助?」洪宜玲表示,新富町文化市場開幕後,首要任務就是與本來生活在這附近的住民建立信任關係。


藝文活動為基礎,市場學保留傳統記憶
新富町文化市場也規劃如市場學的各式活動、講座以及藝術展覽,希望藉由藝文活動、創作,將傳統市場在時代中的痕跡記錄下來,並且讓觀者、參與者能夠思考時代往前走,對沒落的傳統市場,傳統的生活空間,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現在新富町文化市場中還有唯一一名攤商依然在營業,就是大門口旁的製冰室,由名叫愛嬌姨的老婦人一人營運著,她依然堅持傳統的製冰技法,製作碎冰供給生鮮肉舖的攤商,當時新富町文化市場的團隊,並沒有對她所在的位置做更動,將其保留下來,並且讓她繼續營業,希望能讓遊客了解傳統市場中這些特別的攤商。


新富町文化市場自2017年開幕後,越來越多遊客會走進來,除了拍照打卡之外,也會走入其他周邊的傳統市集。這是團隊所樂見的,也希望透過新富町文化市場的空間活化,能夠持續產生後續的效應,讓更多人關注到台北城中傳統市場的流變、興衰,讓這樣的傳統市場保留下更多屬於台灣庶民的記憶。[4]


景點介紹

超過80年的市場記憶,重啟大門的區域再生。 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落成於1935年,屬於日治時期較後期完成的公有市場,市場內的建物涵蓋了當時期的各種建材。馬蹄形的市場主建物平屋頂由鋼筋混凝土樑支撐,牆體為加強磚造。另外,附屬建築物有木造的日式宿舍與磚造的公廁,公廁的出現也象徵當時市場現代化的過程,可惜在時間推移間並沒有完整保留下來。


1930年,臺北州政府公布了〈食料品小賣市場規則〉,基於衛生的考量,對於市場建築的構造、空間配置進行了詳盡規範。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富食料品小賣市場」落成了;同時期興建的太平町食料品小賣市場(1938,今已廢除)、幸町食料品小賣市場(1938,今「幸安市場」)及入船町食料品小賣市場(1938,今「直興市場」)都已改建或廢除,使新富市場成為日治時期公設市場建築中,表現新式衛生標準與建築式樣的珍貴案例。


新富市場興建時基地約506坪、建物約199坪,市場基地四周則圍繞著高約160公分的紅磚牆。市場本館牆體為加強磚造,外牆以洗石子做出洗鍊的水平飾線,每一個入口處上方都設有雨庇,屋頂以混凝土澆製,並以鋼筋混凝土樑支撐。整體建築風格簡潔、少有裝飾,並且擁有很強的機能性,例如它的馬蹄形平面,在全台公設市場中相當罕見,不只創造了一個流暢的購物動線,獨特的中央天井,也同時滿足了市場內部通風與採光的需求。[5]


網紅打卡新地標,萬華日治時期古蹟:新富町文化市場

新富町文化市場位於龍山寺周邊緊鄰剝皮寮,於2017年重新開幕,是目前網路社群裡新竄起的熱門打卡景點。新富市場前身為「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是商業地攤聚集的市集,日治政府選定於新富町三丁目二十一番地現址,改建成樓房形式將市場移地入內,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成為公有市場統一管理。之後和台灣人民一起度過戰火猛烈的二戰,經歷經濟繁榮與蕭條,在2013年以4級古蹟之姿更名為「新富町文化市場」重新展現在大眾面前。


現今台北擁有相同功能且保留完善的大樓就是-西門紅樓,比新富町文化市場還早20年。早前日治政府規劃室內市場特別注重乾淨衛生,特別在市場本體門口設置製冰室,擁有獨立的空間外出入口,以確保生食保溫用的冰塊不會被汙染。新富市場興建時基地約506坪、建物約199坪,從市場本體加上外圍廣場共有一百多個攤位。馬蹄形的市場主建物平屋頂由鋼筋混凝土樑支撐,牆體為加強磚造,外牆以洗石子做出洗鍊的水平飾線,每一個入口處上方都設有雨庇,屋頂以混凝土澆製,並以鋼筋混凝土樑支撐。而馬蹄形建築在全台公設市場中相當罕見,也成為網友爭相拍照的地點。雖然不知馬蹄形的建築概念從何而來,但近期的設計師們推測此作法,不只創造了三個出入口的流暢購物動線,還能建構一個獨特的中央天井,解決了空氣不流通的問題。


整面牆高低不一的氣窗,搭配天井和通風孔,確保室內空氣流動避免產生市場特有的魚肉腥味。地板則做了高低設計,走路的時候沒有感覺到明顯的高低,事實上走道中間略為攏起往兩旁略帶弧度的傾斜,當攤販潑水或下雨地板潮濕時,水便會往走到兩邊低處流動,並順暢的流入排水系統,確保市場內部的乾爽潔淨。以不破壞原牆面與地板的前提下,經營團隊先使用薄木板和防水防油建材做地板再灌上水泥地坪,不只可以保護原始的磨石子地板也讓展間遊客更輕鬆移動;而牆面則是用透明的塑膠版和木板互為卡榫的方式靠在原本的石泥牆上,兼具保護和隔音效果。


這裡規劃了通透的半間廚房(圖片右邊),就是為了讓外圍的新富市場可以和新富町文化市場做結合。透過三水街兩個市場自治會的協助開啟烹飪課程,共同邀請攤位主人和民眾一起逛傳統市場,從挑菜、買食材到如何烹飪,都可以藉由這個廚房完成。這些體驗讓大眾重新了解傳統市場的乾淨衛生,讓攤位主人可以將這些生命的文化傳承給大眾。


重新規劃的新富町文化市場除了保留本館外,還將當時的管理員辦公室與宿舍也保留下來,重新整理成新的自拍打卡場所。日本人公領域和私領域分很開,前面偏洋式的建築是管理員辦公室,搭配如售票口般的窗戶,讓攤位主人可以從此處與管理員溝通;後半完全日式建築是管理員宿舍,還包含簷廊和庭院用圍牆將宿舍和市場隔開。[6]


新富町文化市場│參觀須知

1.場館內拍照是否需要申請?
戶外及室內為開放空間,一般民眾非商業性拍照、錄影無需申請,為維護場館安全,禁止使用自拍棒、反光板、三腳架、麥克風、滑軌…等延伸拍攝具,如有特殊拍攝需求,請參閱本網站場地租借頁面之攝影類活動申請辦法。


2.場館內可以帶寵物嗎?
為維護園區清潔與所有訪客之權益,除導盲犬外,室內寵物禁止進入,室外區域寵物請勿落地。


3.請問場館內是否可以攜帶外食?
本館公共開放空間除「MOT CAFÉ」用餐區域外,未開放飲食。[7]


新富町文化市場│地址交通資訊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號。
電話:(02) 2308-1092


交通資訊: 開車、騎車、自行車、公車捷運、火車,皆可利用。
1.使用行車衛星導航或google map可搜尋「東三水街市場」或「新富市場」便可順利導航前往。


停車資訊

路邊停車或周邊停車場。

1.艋舺公園地下停車場(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一段145號地下室)。
2.萬華區行政中心地下停車場(台北市萬華區和平東路三段120號地下室)。


公車捷運

1.搭乘公車 1、9、202區、242、624、907、藍28、和平幹線,到「昆明街口」站牌下車,距離約130公尺,步行2分鐘即可到達「新富町文化市場」。
2.搭乘公車 9、38區、49、62、201、205、234、242、264、527、601、624、658、藍29 ,到「龍山寺(康定)」站牌下車,距離約86公尺,步行1分鐘即可到達「新富町文化市場」。
3.搭乘捷運板南線至「龍山寺站 3號出口」,距離約240公尺,步行3分鐘即可到達「新富町文化市場」。[8]



視頻

新富町文化市場 U-mkt (Xin Fu Market)


《新富町文化市場 傳統市場復甦術》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