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民場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民場鎮隸屬於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為四川省省級小城鎮試點鎮,位於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地處郫縣西北部,距郫都區城區6公里,幅員面積達18.3平方千米,轄8個行政村,93個農業社,總人口17846人(2017年)。北距沙西線2公里,南距國道317線2.6公里,距成都30分鐘車程。距都江堰市30分鐘車程,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1小時車程,所處區域交通極為便利。2019年12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新民場鎮。

中文名稱: 新民場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四川省成都市

電話區號: 028

郵政區碼: 611732

地理位置: 成都市郫都區西北部

面 積: 18.3平方千米

人 口: 17846人(2017年)

方 言: 西南官話—成都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

機 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火車站: 新民場站(動車暫未開放)

車牌代碼: 川A

行政代碼: 510124

鄉鎮簡介

新民場鎮轄10個行政村93個社,農業人口15367人,占全鎮總人口的96.51%,是典型的農業村。新民場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6.3℃左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1050小時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60毫米左右。新民場鎮自然環境優美,各項生態指標居全成都市前列,其中空氣質量更被氣象專家評為成都市最佳區域之一;徐堰河、柏條河、柏木河等河流橫貫全鎮,為成都這個大都市提供了多達60%的工業、生活用水,鎮內有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總投資4千萬元、占地70餘畝的烏木藝術博物館等。新民場以鹿野苑申報成都市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用於文化休閒產業和以「西部花鄉」為主的集生產、銷售、休閒、觀光為一體的生態休閒產業,將新民場鎮打造成有較高文化藝術品味的生態、文化休閒鎮。郫縣新民場鎮,西部最大盆花基地,出產各種花卉苗圃,其中以盆花為主.以雲凌花鄉為中心向四周輻射。

行政區劃

星火社區,雲橋村,淨菊村,興旺村,興增村,永盛村,雲凌村,金柏村。

2019年12月,成都市《關於龍泉驛區等15個區(市)縣部分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批覆,撤銷新民場鎮、安德鎮,設立安德街道,以原新民場鎮和原安德鎮所屬行政區域為安德街道的行政區域,安德街道辦事處駐政府路2號。[1]

社會事業

新民場鎮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了水、電、氣、路、光纖、通訊6通建設。城鎮區域經過三年的改造,已建成三條新街,2個綜合市場;城鎮面積由0.08平方公里擴展到2.4平方公里。完成了紅東路(24米寬,國家二級瀝青混凝土路面)拓寬工程和29.5公里村道黑色路面,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新民場鎮投入資金100萬元,完善了配套設施,組建了專業城管隊伍,進一步健全了城鎮管理長效機制,城鎮建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建設和管理同步推進。新民場鎮完成了新團路雲凌至興旺段配套建設3.2公里;完成了三個集中安置點供排水系統建設,改建排水管網長度12千米,新建和改建供水管網長度22千米;完成城鎮道路建設2000米,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新民場鎮建成垃圾池39個、配備垃圾桶106個、聘請保潔員29名、配備垃圾清運車29輛,道路養護保潔有序推進,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生活、生產環境。

經濟狀況

新民場鎮被評為2002年度四川省鄉鎮綜合經濟200強。新民場鎮共有工業企業102個,其中釀造廠9個,產品有豆瓣、鹽漬菜、川味豆瓣等;魚場4個,年產鮮魚3萬多斤,雞場9個,年產肉雞10萬餘只;水力發電站1個,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和精密鑄造為一體的新民工業園正在逐步形成。2007年,新民場鎮實現全口徑稅收16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90元,2006年新民場鎮投入300餘萬元完成了2個休閒廣場建設,5000平方米的城鎮綠化工程,500米路燈工程和2萬平方米的城鎮風貌改造工程,城鎮面貌煥然一新。

農業發展

新民場鎮農副產品資源豐富,主要有豬肉、雞、蛋、鮮魚、蘿蔔、白菜、洋芋等,共有蔬菜面積5700畝。在雲橋村、淨菊村有上千畝的蘿蔔,春不老圓根蘿蔔種遠銷長江中下游。興旺村是全鎮最大的白菜基地,全鎮種植面積達3000畝,總產量達540萬公斤。興增村是葡萄種植基地,葡萄園更是遠近聞名。雙鳳村成片種植洋芋,一般在早稻收割後,採用稻草覆蓋種秋洋芋,秋洋芋收穫後採用地膜覆蓋種春洋芋。雲凌村有全縣最大的反季水果基地120畝,除每年6月中下旬開始上市水果外,還一年四季供應果苗。全鎮有釀造廠9個,其中前進豆瓣廠規模最大,年產豆瓣2000噸,另外還有「川豐牌」鹽漬菜、川味豆等系列產品,有魚場4個,年產鮮魚3萬多斤,雞場3個,年產肉雞10萬隻。新民場鎮積極發展農村經濟,依託縣農村發展局、新民場農技中心片站的技術支持,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無公害辣椒、茄子、蕃笳等大棚蔬菜種植,建成了興旺村集中成片大棚蔬菜生產示範基地200餘畝。2005年鎮內已建成占地農副2000畝的紅東路鮮盆花生產基地,年產鮮盆花6000萬盆,實現銷售收入3600萬元;建成占地3000畝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大力發展定單農業。農產品資源極為豐富,主要有生豬、奶牛、禽、蛋、魚及各種蔬菜如蘿蔔、白菜、馬鈴薯、蒜苔、韭菜、三露菜等,蔬菜面積達7000畝。在雲橋村、淨菊村有上千畝的蘿蔔生產基地,其中本地特產「春不老」圓根蘿蔔更是遠銷全國各地。全鎮白菜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年總產量達540萬公斤。興增村是葡萄種植基地,葡萄園更是遠近聞名。雲凌村有反季水果基地100餘畝,除每年6月中下旬開始供應上市水果外,還一年四季供應果苗。

花卉產業

新民場鎮結合新農村建設,制定完善「西部花鄉」一期3平方公里,4500畝產業發展規劃和安置區300畝的新型社區總體規劃。基地已有鮮盆花種植面積2500餘畝,規模種植大戶、企業業主64家,年產銷售盆花8100餘萬盆,銷售收入8000餘萬元,基地轉移勞動力500餘人,帶動農戶400餘戶,從業人員1000餘人,農民人均增收達到了1000餘元。新民場鎮投入資金1000餘萬元,啟動了1000畝核心區的園區道路、排灌系統、川西民居風貌改造基礎建設。新建了7公里的園區環形路,對道路沿線的農房進行了風貌改造,拆遷舊房1萬多平方米。共改造斗渠2條800餘米,安裝「U」型槽6條3000餘米,標準化整治路邊溝3000餘米,建木柵欄1200餘米,極大地增強了前來考察的投資企業的信心,不少種植大戶也慕名而來建立鮮盆花種植基地,同時,也極大地改善了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和居住條件。

風景名勝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位於古蜀文化發源地—郫都區境內,距成都市區20公里。於2000年落戶新民場鎮徐堰河畔的雲橋村和淨菊村,占地面積100餘畝,總投資4000萬元。屬私立的小型主題性博物館,旨在收藏西南絲綢之路範圍內佛教石刻藝術品。館內石展藝術品已達2000多件,內容豐富,極具文化底蘊。園內綠化較好地保留了川西民居農家竹林的自然風貌,林木茂盛,綠樹如蔭。郫都區作為古蜀文明起源的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鹿野苑提供了生存發展的土壤,博物館集石刻藝術品的收藏、研究、展覽為一體,主要從事石刻文化藝術的交流與發展。

視頻

民生之聲:新聞追蹤:新民場鎮污水排放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