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莊文昌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莊文昌祠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圖片來自anniekoko

基本資料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主祀    文昌帝君

公告日期  1985年8月19日

登錄類別  廟宇

廟務例祭  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聖誕

建成年代  1813年始建

新莊文昌祠為一間主奉文昌帝君的廟宇,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三級古蹟,後改為直轄市定古蹟[1]。位於臺灣新北市新莊區,文昌祠最初於1813年建在新莊慈祐宮右側,《淡水廳志》記載為淡水廳五文昌祠之一[註 1],1875年遷建於現址[2]

歷史沿革

  • 新莊本無文昌廟,後來艋舺縣丞曹汝霖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倡修慈祐宮,因為完工後還有餘款,遂在慈祐宮右側興建文昌祠[註 2],供奉原配祀在慈祐宮內的文昌帝君神像[2][1]。後因原祠面積過小,光緒元年(1875年)艋舺縣丞傅端銓士紳陳式璋等鳩資,將文昌祠遷建到現址,並在文昌祠左側護龍設兼作義塾之用的「崇文閣」[2][1]
  • 到了臺灣日治時期之初,總督府於明治卅一年(1898年)成立「臺北國語傳習所新莊分教場」,借用文昌祠作為校舍,後來該校在該年公學校令發佈後改為「興直堡公學校」,是現在新莊國小的前身[2]。但文昌祠的崇文閣依然持續辦理漢文補習教育,直到皇民化運動時期才被停辦[2]
  • 興直堡公學校遷出文昌祠後,新庄區[註 3]區長林明德曾在大正三、四年(1914、1915年)左右重修[註 4]。皇民化運動時期,除了漢文教育遭到禁止以外,文昌祠的香火也因為神道教的推行而衰弱,早晚的燒香點火與維護,皆由旁邊的品珍號食品行負責[4]:70
  • 二次大戰後,新莊的臺北縣參議員林世南為了辦理文昌祠的所有權財產登記,在民國卅五年(1946年)6月23日於慈祐宮召開信徒大會,在123名信徒代表參與下,選出林世南、陳塗(鎮民代表會主席)與鄧蘇松(鎮民代表)為新任管理人,並在同年7月29日呈報此結果[3][4]:70。民國卅七年(1948年)文昌祠舉辦大型祭孔儀式,參與者約有2000多人,使得文昌祠的香火一度復甦[3][4]:70。但隔年(1949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臺,文昌祠遭政府單位進駐直到民國五十年代(1960年代)[4]:71。後來新莊鎮公所又在民國六十年(1971年)在文昌祠內成立「明德托兒所」,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8月才遷出並改稱「文昌托兒所」[4]:71。而在托兒所時期,文昌祠在民國六十年到六十四年(1971年-1975年)曾打算重修,但因為經費問題,只新建照牆和山門、翻修屋頂、塑完前殿山牆內側泥塑壁飾的粗胚,並將外埕地面全鋪上水泥[3]
  • 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1982年),新莊文昌祠第一屆管理委員會在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成立,由簡天賜擔任第一屆主委[4]:71。而歷經文昌祠公告為古蹟與托兒所遷出後,文昌祠在民國八十年(1991年)恢復祭祀功能,並於兩年後(1993年)的2月23日重新舉辦三獻禮祭典[4]:71[3]。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文昌祠再次重修,並將東側廂房改成兩層樓之文物館[4]:72[3]。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竣工後,文昌祠移交給管理委員會,而後管理委員會又增建祿馬室,添增神龕等設施直到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並在該年1月26日舉辦連續三天的恭行重修慶成安座大法會[4]:72

建築與文物

  • 新莊文昌祠古蹟主體是三開間二進二廊式的建築,三川殿前方建有照牆,信徒要進出得走旁邊的山門[2]。據說這是當時建祠時為激勵新莊士子奮發向上,故仿照孔廟建築格式,要等到新莊地區出狀元之後才將照牆打掉改做正門,讓狀元從正門進入祭拜[4]:77。但新莊地區最終只有出過舉人,故文昌祠的照牆保留至今[4]:77。進入三川殿,過了兩側走廊與內埕,便是正殿。
  • 在文昌祠正殿中,中央供奉文昌帝君,左廳供奉魁斗星君,右廳供奉歷代聖賢牌位[4]:79
  • 文昌祠東廂為兩層樓的文物館,一樓有太歲殿、祿馬殿、功名燈殿、瘟祖殿,二樓為文物保存展示處,平日很少開放,地下室則是社區才藝研習場所[4]:88
  • 祠中文物除了神像,舊供桌外,主要有古匾「著儀範世」與「天下文明」,但「天下文明」匾已失竊,現懸掛者為仿作,「著儀範世」匾也被廟方收起另外保存,改掛複製品[4]:98。此外在三川門外有一敬字亭,但因為常被信眾誤以為是金爐而被廟方用磚頭塞住亭口[4]:100、101

祀神與活動

  • 新莊文昌祠奉祀有文昌帝君(兩旁供奉天聾地啞[3])、魁斗星君、瘟祖[註 5]、祿馬神[註 6]太歲星君等神祇。
  • 文昌祠主要的祭祀活動是文昌帝君聖誕,此外尚會配合教育部舉辦的全國性考試訂定相關祭典、法會[4]:106。而新莊地區每年農曆五月初一的大拜拜,幾乎各宮廟之神明都會參與遶境,唯獨文昌祠不會參與,此傳統或與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有關[2]

文昌帝君聖誕

  • 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初三、初四舉行「文昌帝君聖誕禮鬥法會」,會由道士誦經為文昌帝君祝壽,此外信眾會帶供品安置於祭壇上[4]:108
  • 信眾亦可報名參加禮鬥法會,而禮斗又分為文昌帝君斗、魁星斗、功名斗,另外報名者可領取文昌帝君的壽麵與壽桃[4]:108
  • 此外在聖誕當日會參考清朝官祀規制進行三獻禮,此日亦是文昌祠的春祭[4]:110。而秋季則是農曆七月七日魁斗星君誕辰,但因非文昌祠主神且未列入官祀,所以不會舉辦三獻禮,也只在當日舉辦聖誕法會[4]:110
  • 而在文昌帝君聖誕晚上,則會進行延壽斗科法會,源自舊時迎請文昌帝君遶境驅除瘟疫的舊俗[4]:111。而在進行時會由儀仗隊、鑼鼓隊與道士誦經團開道,信眾提著文昌祠燈籠通過烘爐火與七星橋後,依序前往新莊土地公廟、廣福宮慈祐宮武聖廟,再返回文昌祠,全程參與者可拿到智慧筆、智慧糖、智慧糕[4]:111

功名燈祈福消災法會

  • 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一開始接受次一年的功名燈申報,廟方會將申報者資料安置在功名燈殿各個燈座上,並於大年初一到初三舉行法會,而大年初一還會舉行點燈儀式,之後每個月會舉辦一次法會,而如果該月有神明聖誕或聯考功名祈福法會則會合併舉行[4]:122
  • 農曆十二月則會舉行「功名燈謝燈圓滿法會」,法會後會開始清理燈座為來年做準備[4]:123

聯考功名祈福法會

  • 配合像是大學學測大學指考四技二專統測等全國性考試舉辦,會在考試前一天舉行,分為三場[4]:124。參加者需要帶蔥(象徵「聰明」[4]:133)、芹菜(象徵「勤快、勤學」[4]:133)、菜頭(象徵「好彩頭」[4]:133)與圓形水果前來祭拜,親自讓法師進行「祭解」(制解)[4]:126
  • 考生返家後須將參加祭解的衣物放在枕頭下,並將領到的功名米與家中的米混合後煮來吃,祭拜用的蔥、芹菜、菜頭也要吃下[4]:129。此外還要在返家後與考試當天早上喝三口符水,剩下的符水則用來擦臉、胸、手腳,之後穿著祭解過的衣物、帶著祭解過的文具應試[4]:129

其他

註解

  1. 清代淡水廳只有五間文昌祠,分別在:新竹桃園新莊板橋士林。《淡水廳志·典禮志》:「文昌祠,一在廳治東門內,嘉慶八年同知胡應魁建,道光十七年同知婁雲修。一在新莊街,嘉慶十八年縣丞曹汝霖捐建。一在芝蘭堡,有記。一在桃仔園,同治六年,同知嚴金清諭紳董李鵬芳、徐玉衡捐建。一在枋橋街,同治二年,紳士林維讓林維源捐建。」
  2. 位置即1983年所建的「榮和活動中心」所在地[3]
  3. 隸屬於臺北廳新庄支廳。
  4. 《新莊市志》的〈宗教篇〉記為「民國四年(大正四年)」,〈古蹟篇〉記為「民國三年(大正三年)」[3]
  5. 據說為文昌帝君化身,在四川梓橦曾降服五瘟[4]:92
  6. 象徵官祿,亦說是文昌帝君的座騎[4]:90

參見

視頻

大學學測將至! 文昌廟推"客製化"法會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新莊文昌祠.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 2.0 2.1 2.2 2.3 2.4 2.5 2.6 周宗賢. 《臺北縣文化資產手冊》. 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5年12月: 頁20─21. ISBN 986-00-3374-9.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新莊市志編輯委員會. 《新莊市志》. 臺北縣新莊市公所. 1998年2月: 頁352、386-388. 
  4.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蔣嫣娟. 〈臺灣文昌信仰與考試文化之研究─以新莊文昌祠為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