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城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無城鎮安徽省無為市下轄的一個鎮,系無為市區。[1]

中文名稱: 無城鎮

外文名稱: Wu Cheng Town

別 名: 芝城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安徽省無為市

下轄地區: 15個社區居委會、16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無為市無城鎮二壩路

電話區號: 0553

郵政區碼: 238300

地理位置: 無為市中部

面 積: 119.24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229351人(2017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米公祠、錦繡溪、黃金塔、景福寺等

火車站: 無為站、無為南站

車牌代碼: 皖B

行政代碼: 340281100000

古代名人: 米芾

基本概況

無城鎮地處皖中,南瀕長江,北依巢湖,處於長三角經濟圈輻射範圍之內,緊鄰蕪馬銅經濟開發帶,是皖江北岸一顆璀璨的明珠。無城鎮是無為市委和市政府機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總面積119.24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229351人(2017年),轄16個社區居委會,16個行政村。無城鎮始建於隋開皇元年,迄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境內有聞名遐邇的米公祠、黃金塔、綿繡溪、晉池、墨池,米公祠是宋代書法家米芾任無為知軍時所建,黃金塔是一座宋代古塔。

城市建設

2012年完成城市建設總投資50億元,徵收房屋20萬平方米,竣工道路10公里,新增公共綠地20萬平方米,竣工保障房2602套、安置房30萬平方米、商品房50萬平方米,城鎮化率達47%。城南新城開發建設成效明顯,全年完成投入18億元,新一中、電纜檢測中心等18項工程加快推進,軍二路、高新大道(城南段)拓寬工程如期竣工,比亞迪大道等12項新建工程全面啟動。東一環舊城改造項目全力推進,已簽訂房屋徵收協議85%,通濟橋、晏公花園安置房全面開工。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無中、二中擴建項目加快推進,三中擴建工程已竣工,新圖書館、南門新汽車站主體工程已完工,污水處理廠、一水廠遷建等配套項目前期工作已完成。東門入口改造完成前期工作,南門大轉盤改造開工建設,城東新區建設全面啟動,西北片區建設提速加力。高溝濱江新城建設穩步推進,完成投入4.6億元。當年古州城,今朝寫華章。一直到1949年解放,無為城的建設局限在護城河內有限的l.97平方公里範圍內。建國後到1988年,城區面積擴大到4.8平方公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無為城建設開始發力,步入了迅速發展的軌道。隨着二環路、金塔路、襄安路、二壩路和西苑、金河、北圃等大型住宅區的竣工,無為城擴大到7平方公里。再隨着鳳河路、濱河路的向北延伸,新力大道的建成,無城工業園區的建設,城東的旭東路與福渡鎮街道對接,城南、城西新片區的開闢,至2006年底,無為城建成區面積己達15平方公里。同時,環城河景區的分步建成,人民廣場和農文化廣場的竣工,西大街的拓寬改造,污水處理廠的建成投產等等,逐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如今的無為城,正朝着現代化濱江中等城市規劃目標邁進。

地理位置

無城鎮位於安徽省無為市中部,緊鄰蕪馬銅經濟開發帶,是皖江北岸一顆璀璨的明珠。是無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系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無城臨江通海,公路四通八達。境內幹線公路縱橫交錯,與周邊各大中城市都有高速公路相連。距合肥、南京僅百餘公里,經蕪馬高速、滬寧高速4小時可直達「長三角」經濟中心上海,位於東向發展的最前沿。

無城歷史

千年古邑無為城,有着悠久的歷史。隋開皇元年(581年),改蘄縣為襄安縣(治所在今巢湖市區東北),始置無為鎮(治所即今無為城),無為城開始成為一地的政治中心。唐代,曾在縣境內置開城、扶陽等縣,但為期短暫,旋置旋廢。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立無為軍,以無為鎮為軍治,治所在今無為城中心菜市場一帶。熙寧三年(1070年),無為正式建縣,治所在今無為城芝山北。元代,升無為軍為無為路,後又降為無為州,領無為、廬江、巢縣3縣。州(軍、路)、縣治所未變。元末治所毀於兵火。明吳元年(1367年)置無為州,在舊址重建州治。洪武元年(1368年),省縣、州縣合一,清代因之。無為州治所毀於清末。民國元年(1912年),無為改州為縣,縣署設在無為城十字街東北(今人民廣場蘇果超市附近)。民國29年(1940年)日軍侵占無為城,國民黨縣政府先後遷至蜀山、黃姑及廬江縣黃屯一帶,日偽縣政府設在西大街鞍子巷口(原女子小學內)。民國34年(1945年)10月,國民黨縣政府返回無為城,治所設在原城隍廟內(今人民廣場北側,老檔案局大樓附近)。民國38年(1949年)7月,縣境內4個縣級民主政權合併為無為縣政府,機關仍設在原城隍廟內,1956年,改建成機關大院。2002年春,無為縣人民政府辦公大樓遷至新城區鳳河路西側,與路東側的無為賓館相對。無為城自宋初建置軍治以來,便築有城牆。北宋無為著名學者、詩人楊傑,寫詩歌頌無為城南門九華樓:「此樓此景他州無,山川形勢吞三吳。惟憑詩老寫奇勝,縱有畫筆難功夫。」由此可以想見當時無為城巍然雄踞大江之濱的氣勢。到北宋後期,因兩度兵事而修築城垣,自此始有城的雛形。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的鎮國上將軍、都元帥劉整,率師攻打無為城,因久攻不克氣憤而死,可見無為城牆的堅固。元至正二十三年(1364年),歸附朱元璋而被委任為無為知州的夏君祥築城。城周長9里36步,高1丈2尺,基寬7尺,城頭寬4尺。東以華林河為壕,深1丈,寬5丈5尺;南、北、西挖壕深7尺,寬5丈9尺,引華林河水以灌之。建有6道城門,大東門叫楚澤門,又名朝宗門,清代稱朝陽門;小東門叫東津門;南門叫薰風門,又名移風門,清代稱得勝門;西門叫大安門;北門叫鎮淮門,清代稱迎恩門;東北門叫倉埠門。以後,時圮時修。明嘉靖年間,倭寇屢犯沿海一帶,並深入沿江內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時有倭警傳至無為,無為人劉侖倡議重修無為城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警日漸緊迫,巡按御史吳百朋到達無為。知州何寵面陳築城的迫切性。正好這年豐收,城中人也樂意修築。吳百朋同意修築無為城牆,委託廬州通判冀元負責,知州何寵協助,並拔官銀3580兩,城中富戶孫大賢、曹芳捐銀806兩,其他商民共捐銀1700多兩,官費民資計銀6100多兩用於建城。全城人踴躍參加,於次年春三月新城工程告竣。城基入土1尺2寸,壘石三層,用磚石砌到頂。城高2丈2尺,周長1491丈3尺,有門樓6座,大東門城樓改稱明遠樓,後叫賓旭樓;小東門城樓仍叫東津樓,後叫倚雲樓;南門城樓改稱九華樓;西門城樓改叫稻孫樓;北門城樓仍叫迎恩樓;倉埠門城樓叫慶豐樓。城頭相距若干丈再建一窩鋪,便於駐兵戍守,計12座。至此,無為城牆格局始定。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久雨,南、西、北三面城牆俱圮。當年修復,並增建南門外九華橋上重關。崇禎八年(1635年),張獻忠率起義軍向廬州府一帶進軍,士紳紛紛建議加固城牆,把城上的雉堞兩個並為一個,修砌馬道,以便巡緝。清代以後,城牆數次崩塌,但隨即修復。到民國中期,無為城仍巍然屹立。抗戰初期,國民黨安徽省政府認為,有城牆的城鎮,敵攻我不易守,敵守我不易攻,宜將城牆全部拆去。1939年6月到任的無為縣長陶若存,遵令將部分要道口城牆拆毀。殘留的部分於解放後改造成環城道路。如今倉埠門至大東門一帶,因城牆牆基沿環城河,一拆便塌,故一直未拆,尚依稀辨出舊日城牆遺址。據嘉慶《無為州志》和清末刊行的《無為州鄉土志》載:無為城內外共有街道21條,小巷28條,坊14座。城內主要街道有13條。州治(今杏花泉小學一帶)前為十字街,治南為兔兒崗街(今南門大街),再向南為小十字街,又叫四牌樓,小十字街西為登瀛街(又名儒學街),東為五神寺街。治東為熙春街,建有五雲閣、熙春坊,今呼閣上。宋丞相王藺建花圃於此,該處又稱米市。米市向北大街為鼓樓街,也稱鵝市。再向北橫街為城隍廟街(即上馬石街),稱魚市。自小東門至倉埠門街為後新街,後新街之後為前新街,其南接鼓樓北的叫皇華坊街,又稱草市。治西為大安街(今西門大街)。治北為迎恩街(今北門大街),北門外下草城街為豬市、牛集。東門外有碼頭,來往商船多在這裡停泊靠岸,然後百貨由大小東門、倉埠門運入城內,故城東街道較為繁華。1938年1月至1945年8月,在日寇侵犯無為期間,曾多次派飛機轟炸並派兵焚燒無為城,致使城內的鼓樓(又名濡江樓)、米公祠、景福寺、夫子廟等著名古建築及十字街、米市、草市、鵝市等主要街道,都遭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1949年1月20日,無為城迎來了解放。人民政府的新政策給了古城以新的生命力。1958年,拓寬東、西、南、北4條主要街道,路面由4米拓寬至8米,兩側留有各3米左右的人行道。1966年開始,各主要街道陸續鋪上柏油。至1988年,街巷瀝青路面達7.36萬平方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達1.25萬平方米。如今,無為城街道基本上為水泥路面。金塔路、鳳河路、襄安路、新力大道等幹道,有4—8道快車道,有綠化隔離帶及左右慢車道和人行道,寬敞平整,快速高效,呈現出一派現代都市風光。

區劃沿革

據《無為州志》記載,按《通志》無為舊城在花家疃,本巢縣城口鎮,魏武征吳築城於此,因無功號無為城;又有思天下安於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其本意是天下太平,與民休息;城中有芝山,又名芝城。城中有芝山,又名芝城。至宋初建設城池,歷為郡、州、路、縣治所,到明代重新建設,才具有城市規模。後代在此基礎上向南發展形成鎮。隋、唐為無為鎮,商貿業十分發達,後改稱城口鎮,為巢縣首鎮。《宋史.地理志》已把它稱之為僅次於臨安,與壽春、揚州並稱為巨鎮。不僅為軍事重鎮,政區首府,而且商品經濟也十分繁榮,成為安徽茶葉的集散地。民國29年設皇武、文景、五華、東嶽4個鎮。35年,改設泰山、繡溪2個鎮。38年7月1日,為無為縣駐城,仍設皇武、五華、文景、東嶽4個鎮。1912年簡稱「無城」。舊城區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2公里,街巷縱橫,全部鋪以青石,店鋪林立,現今民間流傳「九街十八巷,三進對廟堂」的俚語,數百年來一直為長江北岸稻米集散地。1949年建無城區,1952年1月,增設太平鎮,共設5個鎮。1957年4月,並為無城鎮。1958年9月,改為紅旗人民公社。12月,改為新民人民公社。1961年1月,改為大江人民公社。2月,復為鎮。6月,改為無城人民公社。1961年10月,仍為無城鎮,至今不變。1986年設皇武、芝山、五華、太平、文景五個管理區,下設22個居委會;1988年將泥汊、石澗區管轄的官鎮、檀樹、鳳河三鄉劃歸無城鎮;1992年底撤區並鄉後,該三鄉撤銷,並於1992年分別成立官鎮、檀樹、鳳河管理區,併入無城鎮;1996年,面積71平方千米,人口11.2萬人,轄老屋、黃汰、董崗、凌井、竹園、馬廠、檀樹、姚莊、八里畈、花疃、長廟、董橋、一心、七里、魯碾、城北、鳳河、六圩、魯樓、新福、王福、官鎮、福渡、雙橋24個行政村和五化、太平、皇武、文景、芝山5個居委會。2003年7月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城內區劃重新調整,將五華、文景、芝山、太平、皇武五個管理區設為社區,同時新成立泰山、城東、西苑、金河4個社區共9個社區居委員會。2005年底鄉鎮機構改革將倉頭鎮整建制併入無城鎮,2006年初設立倉頭管理區。全鎮現轄4個管理區,13個社區居委會,16個行政村。鎮政府坐落在無城新區二壩路南側,政府辦公樓建於1999年。2007年撤銷農村管理區,增設濱湖、同心2個社區。現我鎮共轄13個城市社區,4個農村社區,16個行鎮村。

視頻

無為縣無城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