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盡的玩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的圖片

內容簡介

∞ 入選《時代》周刊評選的1923年以來世界百部最佳英語長篇小說

∞ 入選2021年《紐約時報》「125年以來偉大之書」 短名單

∞ 原版1079頁,創下上市當月加印6次的奇蹟

∞ 作者憑藉此書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 沉迷視頻,沉迷遊戲,沉迷電子產品,沉迷社交網絡,沉迷成 功,人生是一場你與自己的無盡戰爭

∞ 中文版100萬字,1138頁,包含388個尾注,地獄級文本難度,黑洞般吸引力的高智商神作

∞ 翻譯難度極高。全球售出25種語言版權,至今僅有10種語言譯本,中譯本是亞洲唯一

這是一個物質高度發達的年代,人們的娛樂需求不斷產生又不斷得到滿足。一部名為《無盡的玩笑》的神秘電影在地下流傳,所有看過它的人都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它的致命吸引力將一所網球學校、一家戒癮康復機構、加拿大分離組織以及美國情報部門都捲入其中,災難一觸即發……

《無盡的玩笑》的出版堪稱一個事件,一座無法被超越的高峰。全書100萬字,沒有章節,沒有目錄,片段之間被神秘符號隔開。這是一部有着自己的大腦和心臟的小說,大衛·福斯特·華萊士揮灑他天才的語言,巧妙構建挑戰讀者智商的故事結構,於無限放大的細節中,製造出席捲現實與人物內心的連綿不絕的風暴。書中描寫的對各種事物沉迷又陷入無盡孤獨的群體病症,指向了這個成癮時代,也將給這個時代的讀者帶來思考和慰藉。

———————————

《無盡的玩笑》表明了華萊士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天才的一位,他似乎有能做一切事情的藝術天分。

——《紐約時報》

潛入《無盡的玩笑》深處是一次令人振奮、激動人心的經歷。書中有如此多的生活與死亡,如此多的狂歡和傷痛,面對絕望時又有如此多的熱情,為我們文學的未來歡呼。很少有人會讀到如此放肆的有創造力的文體,一場華麗高能的語言衝擊。——《每日新聞》

這部小說是如此光彩奪目,您需要戴太陽鏡才能讀它,它還有心臟和大腦。

——《當代小說評論》

華萊士擁有所有在世作家中最有掌控力、最激動人心和最具創造性的修辭技巧。

——《自由》作者 喬納森·弗蘭岑

《無盡的玩笑》就像是一艘沒有可識別的特徵、沒有鉚釘和螺栓、沒有入口、沒有方法拆解的宇宙飛船。它光芒耀眼,白璧無瑕。

——《什麼是什麼》作者 戴夫·艾格斯

作者簡介

大衛•福斯特 • 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 1962—2008)美國作家,出生於紐約州伊薩卡市,在中西部地區長大。父親是哲學教授,母親是英語教授,他們會互相給對方讀《尤利西斯》,給幼年的華萊士和他妹妹讀《白鯨》,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華萊士自幼就對語言及寫作充滿興趣。少年時熱衷於網球運動,進入大學後專心研究數學邏輯和語義學,1985 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阿默斯特學院,獲哲學和英語雙學位,畢業論文之一是他的小說處女作《系統的掃帚》。1987 年獲亞利桑那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後入哈佛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但因健康原因中途放棄。

1996年出版《無盡的玩笑》,上市一個月內即加印6次,至今暢銷不衰。1993 年至 2002年間在伊利諾伊大學任英語副教授,2002年開始在加州波莫納學院教授創意寫作。2008年,在與抑鬱症做了多年抗爭後,華萊士選擇終結自己的生命。2011年,遺作《蒼白的國王》由其家人和編輯整理出版,入圍普利策獎。虛構作品之外,華萊士曾為多家雜誌撰寫報道及人物採訪稿,有《想想龍蝦》《一件應該有趣而我不會再做的事》等非虛構作品結集出版。

原文摘錄

Urban jogging in a sweaty pack is tedious. Have Himself hunch down to put a long pale arm around your shoulders and tell you that his own father had told him that talent is sort of a dark gift, that talent is its own expectation: it is there from the start and either lived up to or lost. Here's how to avoid thinking about any of this by practicing and playing until everything runs on autopilot and talent's unconscious exercise becomes a way to escape yourself, a long waking dream of pure play. The irony is that this makes you very good, and you start to become regarded as having a prodigious talent to live up to. Schtitt's thrust, and his one great irresistible attraction in the eyes of Mario's late father: The true opponent, the enfolding boundary, is the player himself. Always and only the self out there, on court, to be met, fought, brought to the table to hammer out terms. The competing boy on the net's other side: he's not the foe: he is more the partner in the dance. He's the what is the word excuse or occasion for meeting the self. As you are his occasion. Tennis's beauty's infinite roots are self-competitive. You compete with your own limits to transcend the self in imagination and execution. Disappear inside the game: break through limits: transcend: improve: win. Which is why tennis is an essentially tragic enterprise, to improve and grow as a serious junior, with ambitions. You seek to ...

書評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 1962-2008)是美國文壇上後現代派小說的後起之秀。自托馬斯·品欽、庫爾特·馮內古特等作家之後,以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威廉·沃爾曼、理查德·鮑威爾斯等為代表的「X-一代」作家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美國後現代主義。他們已經成為了美國小說創作的一支主力軍,成為了美國文學界的新生代作家。其中,大衛·福斯特·華萊士以其譏誚的幽默和繁冗的文風獨樹一幟,引人注目。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196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伊薩卡。少年時,華萊士與他筆下《無盡的玩笑》(Infinite Jest, 1996)中的主人公哈爾·因加登扎(Hal Incandenza)一樣熱愛網球。但由於焦慮,他常常滿頭大汗,不得已戴上了頭巾。大學期間,華萊士主修哲學,同時輔修邏輯與數學。在此期間他患上了抑鬱症,並且服用「苯乙肼」進行治療。1987年,華萊士轉向寫作。有段時間,他曾極度懷疑自己,花了幾個月時間在麥克萊恩醫院精神病治療中心做檢查。這些經歷都為《無盡的玩笑》提供了很多創作的靈感和素材。2002年之後,華萊士前往加利福尼亞州普莫納學院去教書,期間創作了多部作品。然而,華萊士始終在接受與拒絕藥物之間反覆掙扎。最終,不堪折磨的華萊士於2008年9月12日在家中自殺,年僅46歲。

華萊士並不算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憑藉兩部長篇小說飲譽文壇,《無盡的玩笑》便是其中之一。這部作品在出版的第一年就賣出了44000本精裝書。在全球的銷量超過了一百萬冊,影響力巨大。在2005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1923年以來世界百部最佳英語長篇小說之一。這是一部充斥着毒品、娛樂和欲望的小說。作者的獨出心裁在小說的敘事藝術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從奇特的敘事結構、拼貼的敘事手法和新型的敘事話語進行分析,力求呈現小說的敘事藝術,為讀者更好地理解這部作品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奇特的敘事結構

現代敘述學理論認為,敘事文本與故事本身不盡相同,作者最後確立的文本需要對原來整個故事進行重新建構。《無盡的玩笑》這本小說內容豐富,情節複雜,結構宏大,安排巧妙。下面將着重對小說的情節構造和形式構造做出分析。

1.情節的構造

比爾·蓋茨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他在糾結要不要看《無盡的玩笑》,華萊士是個讓人感覺特別有趣、思維開闊的人。如果這本書只有兩三百頁,他會馬上讀它,但是這本書特別長,而且很複雜。最初,華萊士提供的《無盡的玩笑》手稿有1700多頁,經編輯的兩次修訂之後,仍有48萬字,長達1079頁。首先,作者對情節的構造方式與眾不同。這是一種複線型結構。故事主要發生在1960至2010年之間,時間橫跨範圍大,其中又以後十年作為小說敘述重點。但作者的敘述並不是按照線性的時間順序進行的。小說情節複雜,涉及數百個人物,主要圍繞三條故事線展開,三條主線又衍生出了數十條副線。第一條主線主要講述在位于波士頓郊外山頂的恩菲爾德網球學院(Enfield Tennis Academy)中,描寫了學生們的日常訓練生活,這所學院由主人公哈爾的父母建立,哈爾是學院的天才少年,因與父親溝通出現問題,被懷疑吸毒。他的父親詹姆斯·奧林·因加登扎(James Orin Incandenza)花費90天製作出了他的最後一部電影《無盡的玩笑》,希望通過娛樂能與沉默的兒子進行交流,隨後將頭放入微波爐里自殺。最後哈爾吸食毒品成癮,被當成瘋子。第二條主線主要發生在山下的恩內特戒毒戒酒所(Ennet House Drug and Alcohol Recovery House),故事圍繞唐·蓋特利(Don Gately)展開。他因為口服麻醉劑上癮,導致其足球生涯被毀而當上小偷,又在偷盜過程中誤殺魁北克分裂組織之一的領導人杜普·萊西斯( DuPlessis),後進入恩內特醫院戒毒。戒毒成功後,他在醫院裡擔任工作人員。最後被加拿大暴徒打成重傷,在疼痛和麻醉中掙扎之後,蓋特利重新染上杜冷丁止疼藥。第三條線與輪椅殺手(Les Assassins des Fauteuils Rollents)相關。因為美國要將受污染的垃圾場——大凹面 (Great Concavity)強加給加拿大,該團體希望加拿大脫離北美國家組織(O.N.A.N)。於是輪椅殺手計劃了一場暴力而荒謬的政變,希望通過拷貝哈爾父親製作的電影《無盡的玩笑》,讓美國人沉溺其中,不吃不喝,最後死去,以達到目的。三條主線的同時展開,更加豐滿地刻畫了人物形象,容納了更為紛繁複雜的生活內容,描繪了一個荒誕而又真實的未來美國社會。

2.形式的構造

就整本書的形式而言,作者獨具匠心。全書一反常態,沒有目錄,直接由28個大部分與90個小部分構成。華萊士用28個小圓圈將全書分為28個大部分,其中又用大寫的標題或者三行空白把28個大部分劃分成為90個小部分。同時「90」這個數字也正好對應着書中哈爾的父親製作電影《無盡的玩笑》所用的天數。使得小說在結構與內容上建立了一種聯繫。

另外,繁多複雜的尾注成了這本巨著的又一大特色。全書共有388條尾注,占了全書的近十分之一,所包含內容的豐富程度並不比正文遜色。有的尾注長達16頁,有的尾注中甚至又附帶有大量尾注,從而加大了讀者閱讀的難度。華萊士本人在接受《波士頓鳳凰報》的採訪中也曾提到:「實際上,尾注是《無盡的玩笑》中有計劃性、系統性的重要部分,它們變得有些……你會不知不覺沉迷其中。而對我來說,大部分腳註是我在創作《無盡的玩笑》時隨意敲打出來的內容,所以說它們好像在模仿一種曲折、跳躍、循環的思維方式。」這種尾注也是一種破壞文本線性的方法,同時又保持了一定的敘事凝聚力。

情節和形式的奇特構造給讀者帶來了難以名狀的閱讀體驗,這種敘事結構讓這本小說跨越了傳統小說的界線,這是美國後現代派小說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二、拼貼的敘事手法

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世界支離破碎,不可修補。後現代派小說家並不追求完整,而是追求仿真。「後現代主義者不以追求有序性、完備性、整體性、全面性、完滿性為目標,而是持存於、滿足於各種片段性、零散性、邊緣性、分裂性、孤立性之中。」因此,拼貼是後現代派小說體系中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無盡的小說》在內容與語言上均採用了拼貼的技巧。

作者構思精巧,故事一反傳統小說時間、地點的線性發展順序,打破了正常的敘事形式,在不同的年份、月份以及人物、地點之間來回跳躍。這種時空的交錯,其實就是一種內容的拼貼。正如楊敬仁教授曾在訪談中提及的,《無盡的玩笑》是在「網球拍下展現的一幅幅寓意深刻的拼貼畫。」 整本書將三個各不相關的主線碎片組合到了一起,看似情節支離破碎,實際內容有各自連貫,並且暗自相關。比如上一節描述的是恩菲爾德網球學院學生們的訓練日常,下一場景則馬上轉到了沙漠;上一部分還是對嗜酒者互誡協會成員的描寫,下一幕就轉向了輪椅殺手馬拉塞(Marathe)與來自美國不明服務辦公室(Office of Unspecified Services)的斯蒂普利(Steeply)的唇槍舌戰……故事情節的轉換跳脫,讓人應接不暇,覺得妙趣橫生。

這種拼貼也體現了後現代派小說故事情節的不連續性。此外,小說一改「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發展順序模式,讓故事發展得迂迴婉轉,情節變得撲朔迷離。在故事的開頭敘述的歡樂之年(Year of Glad)哈爾在亞利桑那大學面試、被當成瘋子的場景,而實際上則是小說的最後發展。讀者讀完整本書才恍然大悟。故事的中間發展沒有連續,但是故事文本的開頭卻連接上了全書的末尾,讓讀者對這本書陷入了一個「無盡的」循環。這種內容的拼貼讓小說在這幾條故事線上都沒有交代沒有一個真正、明確的結局,這也同時體現了後現代派小說的不確定性,給讀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間。

作者還對語言進行了拼貼。這本小說含有豐富的外來語,在小說的英語對話中,時不時夾雜着外來語:其中又以法語詞居多(如:soupe aux pois, de moi, joie and value, felo de self, tu-sais-quoi等),還有拉丁語(如: tecato gusano, Constraria Sunt Complementa)等非英語語言,也加大了閱讀小說的理解難度。整部小說都穿插着拼貼的手法,無論是在內容還是語言方面,作者對這種拼貼的敘述手法使用得遊刃有餘。

三、新型的敘事話語

美國後現代派小說家「在構建文本時,對語言的選擇,隨時間、地點、人物和環境的變化偶然而成,追求差異性,主張多元化……這些話語有時句法不規範,語義不一致、句子中斷、篇章破碎……」小說對敘事技巧的創新隨處可見,新型的敘事話語成為作者敘述故事情節的又一典型特徵。下面將從用詞、語言和圖片作為作者的敘事話語進行分析。

就用詞而言,整本書用詞豐富。俚語(比如:bazoo 吹牛)、自造詞(比如: lumiphobia 由lumi+phobia構成,譯為恐光症; robotrembling: robot+trembling如機器一般拚命抖)、日常用語(比如:Xmas-Christmas, w/o-without)比比皆是。縮略詞(比如:O.N.A.N-Organization of North America Nation, O.U.S-Office of Unspecified Services)使用率則更加頻繁,有些詞往往出現了一次過後就全部使用縮寫,這樣也使上下文聯繫地更加緊密。另外,作者還偏愛使用代號和暗語,如哈爾的父親被稱為「他自己」(Himself),毒品為「東西」(Substance)等。這些俚語、自造詞、日常用語、縮略語巧妙地構成了有機的敘述話語。時不時出現的大寫和斜體單詞也很好地吸引了讀者的眼球。

同時,《無盡的玩笑》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小說,所用專有名詞涉及的領域包羅萬象:涵蓋了政治、天文、數學、哲學、宗教、物理、化學、網球、醫藥學等,充分體現了作者豐富的學識和廣闊的視野。此外,整本書充斥着大量的長句、難句。一句話五六行的情況屢見不鮮。1996年出版的《無盡的玩笑》直至2019年才傳出俞冰夏老師翻譯完全作的消息,但譯本仍未問世出版,這也體現了小說的理解難度。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對2002年之後的年份的表達也是獨出心裁,獨樹一幟。在小說的世界裡,自2002年之後,每年都有特定的公司贊助者為稅收提供補貼,這一年公司就能用自己的名稱取代掉現有的數字年份命名。比如:美國中心地帶乳製品年(Year of Dairy Product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land)、迪潘成人內衣年(Year of the Depend Adult Undergarment)等。當然,在文中作者也給了足夠的線索提示,讓讀者思考,與現實中的年份進行匹配對應。如哈爾的爺爺在1960年教10歲的哈爾父親詹姆斯打球,而54歲的父親在試用多芬香塊年(Year of the Trial-Size Dove Bar)中自殺身亡,因此可以判斷試用多芬香塊年為2004年。這既考驗了讀者閱讀文本的細心程度,又是作者對讀者發出的挑戰。

這本書還採用人物對話來構建新型的敘事話語。在傳統小說中,一般都是由人物對話的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以及作者的敘述和描寫構成的。而在《無盡的玩笑》一書中,曾出現過整部分都是由人物的直接引語構成的情況,例如第三章整章都是哈爾與父親詹姆斯的對話。這跨越了傳統小說的界限,是對小說創作的創新,也是自《小大亨》等後現代派小說創作形式的一種延續。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