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元行沖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元行沖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元行沖,河南人。博學多通,尤善音律及詁訓之書。舉進士,累轉通事舍人,狄仁傑甚重之。行沖性不阿順,多進規誡,嘗謂仁傑日:「下之事上亦猶蓄聚以自資也譬貴家儲積則脯臘膜胰以供滋膳參術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門下賓客堪充旨味者多願以小人備一藥物」仁傑笑而謂人日:「此吾藥籠中物,何可一日無也!」行沖以本族出於後魏,而未有編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詳文簡,為學者所稱。初魏明帝時,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繼馬後之象,魏收舊史以為晉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馬,以應石文。行沖推尋事跡,以後魏昭成帝名犍,繼晉受命,考校謠讖,特著論以明之。開元初,自太子詹事出為岐州刺史,又充關內道按察使。

行沖自以書生不堪搏擊[注]之任,固辭按察,乃以寧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復入為右散騎常侍、東都副留守。時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謙被人誣告謀反,考訊自誣,系獄待報,連坐十數人,行沖察其冤濫,並奏原之。四遷大理卿。時揚州長史李傑為侍御史王旭所陷,詔下大理結罪。行沖以傑歷政清貞,不宜枉為讒邪所構,又奏請從輕出之,當時雖不見從,深為時論所美。先是,秘書監馬懷素集學者續王儉《今書七志》,左散騎常侍褚無量於麗正殿校寫四部書,事未就而懷素、無量卒,詔行沖總代其職。於是行沖表請通撰古今書目,名為《群書四錄》,命學士毋煲等分部修檢,歲余書成,奏上,上嘉之。又特令行沖撰御注《孝經》疏義,列於學官。行沖俄又累表請致仕,制許之。十七年卒,贈禮部尚書,諡曰獻。

[注]搏擊:督察舉發。

譯文

元行沖,河南人。元行沖博學多識,尤其擅長音律及詁訓之學。考中進士,幾次改任後做了通事舍人,狄仁傑很器重他。元行沖品性不阿諛奉承,多次進言勸誡,他曾經對狄仁傑說:「下人侍奉上人,(對上人來說)也就像積蓄物資以備自己使用。好比富貴人家儲備積蓄,用各種肉類以供佳肴,用各種藥物來防疾病。我私下想您的門下賓客,可以充當美味的已經很多了,希望您能把我備作一劑藥物。」狄仁傑笑着對人說:「他就是我藥籠中的藥物,怎可一日沒有呢!」元行沖因本族出於後魏,而後魏沒有編年史,便撰寫《魏典》三十卷,記事詳細文筆簡練,為學者稱道。當初在魏明帝時,河西柳谷的瑞石上有牛跟在馬後面的圖象,魏收的舊史認為晉元帝本是牛氏之子,後改姓司馬,來應合瑞石上的圖文。

元行沖推究探尋晉魏更替的來龍去脈,認為後魏昭成帝名犍,繼晉朝而受命,考察校驗歌謠讖語,特意著述來說明這點。開元初年,元行沖由太子詹事出任歧州刺史,又充任關內道按察使。元行沖自認為書生不能勝任督察舉發的重任,堅決辭去按察使,(皇上)便讓寧州刺史崔琬替代了他。不久又被召入任右散騎常侍、東都副留守。當時嗣彭王李志暕的庶兄李志謙被人誣告謀反,在審訊中被逼迫認罪,關在獄中等待判決,受牽連獲罪的有十多人,元行沖查出斷案冤枉失實,一併上奏寬免了這些人。元行沖四次升遷後任大理寺卿。

當時揚州長史李傑被侍御史王旭誣陷,皇上下詔將此案交付大理寺定罪。元行沖認為李傑治理政務廉潔正直,不應無辜被讒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請求從輕發落,當時雖然沒有被皇上聽從,卻深為當時的輿論所讚美。這之前,秘書監馬懷素召集學者續修王儉的《今書七志》,左散騎常侍褚無量在麗正殿校寫四部書籍,事情沒有完成而馬懷素、褚無量去世,(皇上)下詔元行沖總代他們的職務。於是元行衝上表請求通撰古今書目,名叫《群書四錄》,命學士毋煚等分部編撰考訂,一年多完成,獻上此書,皇上很讚賞。皇上又特令元行沖為御注《孝經》撰寫疏義,列入學校課程。行沖不久又幾次上表請求退休,(皇上)下詔同意了他的請求。開元十七年去世,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叫獻。[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