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馬璘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馬璘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馬璘,扶風人也。祖正會,右威衛將軍。父晟,右司御率府兵曹參軍。璘少孤,落拓不事生業。年二十餘,讀《馬援傳》至「大丈夫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而歸」,慨然嘆曰:「豈使吾祖勳業墜於地乎!」開元末,杖劍從戎,自效於安西。以前後奇功,累遷至左金吾衛將軍同正。

至德初,王室多難,璘統甲士三千,自二庭赴於鳳翔。肅宗奇之,委以東討。 寇陝郊,破賊河陽,皆立殊效。嘗從李光弼攻賊洛陽,史朝義自領精卒,拒王師於北邙,營壘如山,旌甲耀日。諸將愕眙不敢動璘獨率所部橫戈而出入賊陣者數四賊因披靡潰去。副元帥李光弼壯之,曰:「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眾,有雄捷如馬將軍者。」遷試太常卿。

明年,蕃賊寇邊,詔璘赴援河西。廣德初,僕固懷恩不順,誘吐蕃入寇,代宗避狄陝州。璘即日自河右轉斗戎虜間,至於鳳翔。時蕃軍雲合,鳳翔節度使孫志直方閉城自守;璘乃持滿外向,突入懸門,不解甲,背城出戰,吐蕃奔潰。璘以勁騎追擊,俘斬數千計,血流於野,由是雄名益振。代宗還宮,召見慰勞之,授兼御史中丞。

永泰初,拜四鎮行營節度,兼南道和蕃使,委之禁旅,俾清殘寇。俄遷四鎮、北庭行營節度及邠寧節度使、兼御史大夫,旋加檢校工部尚書。以犬戎浸驕,歲犯郊境,涇州最鄰戎虜,乃詔璘移鎮涇州,兼權知鳳翔隴右節度副使。復以鄭、滑二州隸之。璘詞氣慷慨,以破虜為己任。既至涇州,分建營堡,繕完戰守之具,頻破吐蕃。以其生口俘馘來獻,前後破吐蕃約三萬餘眾。在涇州令寬而肅,人皆樂為之用。鎮守凡八年,雖無拓境之功,而城堡獲全,虜不敢犯。加檢校右僕射。上甚重之,遷檢校左僕射知省事,詔宰臣百僚於尚書省送上,進封扶風郡王。

璘雖生於士族,少無學術,忠而能勇,武干絕倫,艱難之中,頗立忠節,中興之猛將也。年五十六,大曆十二年卒,德宗悼之,廢朝,贈司徒。

譯文

馬璘,是扶風人。他的祖父馬正會,擔任右威衛將軍。他的父親馬晟,擔任右司御率府兵曹參軍。馬璘幼年喪父,放浪不羈,不從事生產作業。二十歲的時候,讀《馬援傳》讀到「大丈夫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而歸」的時候,感嘆說:「我怎麼可以讓我的祖先的功業丟棄在地呢!」開元末年,攜帶武器從軍,在安西都護府效力,因為先後立下大功,多次升遷,做官到左金吾衛將軍同正的職位。

至徳初年,國家多難,馬璘統率士兵三千人,從二庭趕到鳳翔。肅宗認為他不同凡響,委託給他向東進軍討伐的任務。在陝郊殲滅敵寇,在河陽擊敗叛軍,都立下顯赫的功勞。曾經跟隨李光弼攻擊洛陽的叛軍,史朝義親自率領精銳士兵,在北邙抗拒朝廷的大軍,營壘如山嶺重疊,旌旗招展,盔甲明亮,映照着日光。諸將都驚訝地看着,不敢出兵。唯獨馬璘率領自己的部下橫持戈矛衝出,多次殺入敵陣,叛軍因此敗退潰逃。副元帥李光弼認為他很勇敢,說:「我指揮兵將三十年,沒有見過以少擊多,雄健矯捷如馬將軍的人。」調任太常卿。

第二年,吐蕃進犯邊境,皇帝詔令馬璘去救援河西。廣德初年,僕固懷恩反叛,引誘吐蕃軍入侵,代宗出逃到陝州避難。馬璘當日從河右和敵軍輾轉作戰,到達鳳翔。當時吐蕃的軍隊聚集在一起攻擊鳳翔,鳳翔節度使孫志直方緊閉城門自己堅守;馬璘率眾手持滿弓,直指吐蕃軍隊,突入城中。隨後又身不解甲,背城出戰,吐蕃軍隊奔逃潰散。馬璘率領精銳騎兵追擊,俘獲斬殺的吐蕃軍用幾千來計算,田野上血流成河,從此威武的名聲更加讓敵人害怕。代宗回到皇宮後,召見慰勞馬璘,授予他御史中丞的官職。

永泰初年,馬璘擔任四鎮行營節度,兼南道和蕃使,朝廷讓他掌管禁軍,讓他肅清殘餘的入侵敵人。不久又調任四鎮、北庭行營節度及邠寧節度使、兼任御史大夫,很快又加封檢校工部尚書。因為犬戎逐漸驕橫,每年侵犯邊境,涇州最靠近敵人,朝廷就下詔書調馬璘鎮守涇州。兼任代理鳳翔隴右節度副使、涇原節度、涇州刺史,四鎮、北庭行營節度使的職權和以前一樣。馬璘說話言辭慷慨激昂,以殺敵報國為己任。到涇州後,立即分頭建立營堡,修理完備作戰守衛的器械,經常擊敗吐蕃軍隊。把抓獲的俘虜獻到朝廷,前後擊潰吐蕃軍隊三萬多人。馬璘在涇州號令寬厚肅穆,部下都樂於為他效力。他鎮守涇州總共八年,雖然沒有開拓疆域的功勞,但境內的城堡得以保全,敵人不敢進犯,朝廷加封他做檢校右僕射。皇帝很器重他,調職擔任檢校左僕射知省事,下詔讓大臣百官在尚書省參加他的上任儀式,進封他為扶風郡王。

馬璘雖然出生在士族之家,但從小沒有學習治國之術,對國家忠誠勇敢,軍事才幹超出常人,在國家艱難的時候,很有忠貞的節操,是中興的猛將。在大曆十二年,五十六歲時去世,德宗哀悼他,停止上朝,贈封他為司徒。[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