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早秋山中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早秋山中作》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

《早秋山中作》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律詩作品。

這首詩疑作於王維在輞川時期,時間約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初年,此時作者四十多歲,年齡與陶淵明辭官時(年四十一)接近。當時朝政日壞,王維鬱郁失志,所以嚮往隱逸生活。

此詩通過描寫早秋季節山林的環境以及山野林間昆蟲的聲音,表達了作者無心世事、嚮往隱逸的心緒。全詩情景交融,筆法微婉,但旨趣明白,厭倦仕途的心情約略可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早秋山中作[1]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王維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原文

《早秋山中作》

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溪守故籬。

豈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令去官遲。

草間蛩響臨秋急,山里蟬聲薄暮悲。

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

詞句注釋

⑴早秋:初秋。唐王勃秋江送別》詩之一:"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⑵明時:指政治清明的時代。

⑶故籬:故鄉。

⑷尚平:即尚長(尚子平)。魏嵇康《高士傳》載,尚長字子平,東漢朝歌人。為子嫁娶畢,即不復理家事。後用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實。唐許渾《村舍》詩之一:"尚平多累自歸難,一日身閒一日安。"一作"向平"。

⑸陶令:即陶潛(陶淵明),曾任彭澤令,故稱。元趙孟頫《見章得一詩因次其韻》:"無酒難供陶令飲,從人皆笑酈生狂。"

⑹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楚辭·天問》:"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

⑺蛩(qióng)響:猶蛩聲。唐王棨《離人怨長夜賦》:"遠林而未有鳥啼,偏嫌耿耿;幽壁而徒聞蛩響,頓覺漫漫。"蛩:蟋蟀。

⑻柴門:用柴木做的門。言其簡陋。三國魏曹植《梁甫行》:"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⑼空林:渺無人跡的樹林。晉張協《雜詩》之六:"咆虎響窮山,鳴鶴聒空林。"期:約,約定。

白話譯文

沒有才能不能辜負聖明時代,思念回東溪守着竹籬故居。

不厭棄尚平儘早了卻兒女婚嫁,卻嫌恨陶潛辭官歸隱年歲已遲。

逢臨秋季草堂邊蟋蟀叫得更急,時近黃昏深山裡蟬鳴徒增悲意。

柴門前寂寞冷清車馬不到,空林中我獨自與白雲相依。

作品鑑賞

此詩首句"無才不敢累明時",謙詞反語出之,王維年紀輕輕就名滿天下,不是真的無才。此句筆法微婉,旨趣卻很明白。

頷聯二句用了兩個典故,出句用的是東漢尚長之典,見三國魏嵇康《高士傳》。漢建武(漢光武帝年號,25年六月-56年四月)中,尚長子女婚嫁已畢,遂不問家事出遊名山大川,後不知所終。對句是用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而去的故事。陶淵明曾經在彭澤當縣令,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有次有個督郵來督查,他覺得這個督查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去,一旁的縣吏建議他穿得整整齊齊去拜見督郵,陶淵明忍無可忍,說"我不能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於是掛印歸去。此二句這兩個典故,表明詩人與尚子平、陶淵明一樣的意欲歸隱山林的思想,而且歸隱之心非常迫切。

頸聯是從山野間的昆蟲的聲音,也就是從聽覺的角度來描寫早秋寒涼蕭瑟的特點。蟋蟀和秋蟬的悽苦音響,預示着一個寥落季節的來臨,予人一種蕭索落寞的秋季感受。臨秋的蟋蟀響急,薄暮的寒蟬聲悲,是景語,也是情語,映襯出作者的遲暮感。

最後二句寫詩人隱居山中,門庭冷落,過着閒適、恬靜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獨與白雲相伴,如閒雲野鶴一般,充滿幽居的情趣。這裡說自己寂處山中,空林獨往,只和白雲期會,厭倦仕途的心情,約略可見。

此詩主要申明作者自己無心世事,嚮往隱逸生活,抒發了一個隱士的情懷。全詩語言含蓄,意味悠長。

名家點評

唐僧皎然《詩式》:發句上句從山中對面入,言不敢以無才而出,恐做壞了事,致累明時;下句承首句入題,"向東溪守故籬",已在山中也。頷聯上句言婚嫁之事俱了,蓋身無所絆,可以歸山中矣,豈厭其早乎;下句言今始在此山中,只為一官未能遽去,卻嫌其遲也。用尚平、陶令事,所謂用事引證也。頸聯寫景分貼"早秋"均切。落句上句深收"山中",言寂寞只是人不到之故,而寂寞如此,斷亦無人到耳;下句言空林之下惟己與白雲可以相期,亦也在山中人少也。必如此,乃寫出山中真境。(品)超詣。

明人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啟琦曰:醒快有古意。

清人趙臣瑗《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此等詩溫厚和平,不失正始之遺,讀之令人悠然自遠。

作者簡介

王維[2](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王維具有多種才藝,不同藝術相互滲透對其詩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以畫入詩,使其山水詩形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基本特徵。

王詩語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節奏富於變化,音韻響亮、和諧,具有音樂美。總之,王維的山水詩無論從詩的題材內容,還是詩歌的藝術丰采上都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視頻

王維創作風格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參考資料

  1. [1] 詩詞古文網;
  2. 王維簡介 詩詞古文網;
  3. 王維詩人的簡介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2-21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