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早秋山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早秋山居》

作品名稱: 《早秋山居》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詞人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早秋山居》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溫庭筠詩詞俱佳。溫庭筠詩詞,在藝術上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1]王建、溫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己揭響入雲,可謂極兩者之能事。"又載張惠言語云:"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蘊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劉熙載《藝概》更雲:"溫飛卿詞,精妙絕人。"溫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確是非常重要的。[2]

詩詞正文

譯文

近靠山邊覺得寒氣來得特別早,晴空下的草堂籠罩着一片霜氣。

樹葉凋零了,窗邊還有陽光照着;池塘滿了,水依然沒有聲音。

樹上的果實成熟落下,葉子也乾枯了,因此看見猿猴在林中走過,也聽得見鹿行的聲音。

彈着素琴心情恬淡平靜,到夜裡只有潺潺清泉聲相伴。

賞析

此詩是借對山居氣候景物的描寫,反映詩人恬澹自適的心境,而以早秋為一篇着色重點。

秋天剛到,山家便覺爽氣襲人。報晴的霜訊,也從每天凌晨得知,這就是「城市尚餘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的山居氣候特徵。首聯以早寒和霜晴寫山居早秋的生活感覺,有空中作畫之妙。頷聯拈出「樹凋窗有日,池滿水無聲」人們常見的景物,寫成妙手偶得的佳句,可見詩人靜觀事物,善於攝取的藝術本領。即歌德所說:「詩人的本領,在於他有足夠的智慧,能從慣見的事物中看出引人入勝的側面。」(《歌德對話錄》)前半兩聯是對山居早秋特有的氣候和景物作了客觀描寫,為下面兩聯的主觀反應作鋪襯。

交代了氣候和景物的變遷,頸聯便就眼前戶外聞見的動物行動作出主觀的判斷。「果落」、「 葉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實景,而從果落可推見到猿過,葉干聞知鹿行,可見這兒山深人少,猿鹿才會從容大膽地晝夜出來覓食,山居環境的寥落寂靜,便可瞭然。用的正是前人「鳥鳴山更幽」的以動襯靜的寫作手法。由此引發居靜自樂的閒適心情。尾聯抒寫在如此幽靜絕塵的山林里,詩人手弄素琴,隨着琴曲的旋律,滿懷的私心雜念完全平靜下來,這時透明的心境,伴隨戶外夜泉的清音,進入一種純淨空明的理想境界,深深領略到早秋山居清心曠懷的恬泊情趣。主觀情志和客觀自然融為一體,不但淨化了詩人的心靈,同時也使讀者接受一次山水自然的陶冶

作者簡介

溫庭筠[3](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4]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