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毛澄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毛澄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毛澄,字憲清,崑山人。善屬文,舉弘治六年進士第一,授修撰。預修《會典》成,進右諭德,直講東宮。武宗立,進左庶子。歷禮部侍郎。十二年六月拜尚書。其年八月朔帝微行澄率侍郎王瓚顧清等疏請還宮既又出居庸幸宣府久留不返澄等頻疏悉不報明年正月,駕旋,命百官戎服郊迎。澄等請用常服,不許。十四年二月,駕甫還京,即諭禮部:「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太師、鎮國公朱壽遣往兩畿,東嶽,奉安聖像,祈福安民。」澄等駭愕,復偕廷臣上言:「陛下以天地之子,承祖宗之業,九州四海但知陛下有皇帝之號。

今曰『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太師、鎮國公者』,臣等莫知所指。如以皇儲未建,欲遍告名山大川,用祈默相,遣使走幣,足將敬矣。何必躬奉神像,獻寶香,如佛、老所為哉?」宸濠反江西,帝南征示威武,駐蹕留都者逾歲。澄屢請迴鑾。及駕返通州,用江彬言,將即賜宸濠死。澄據漢庶人故事,請還京告郊廟,獻俘行戮。不從。中官王堂鎮浙江,請建生祠;西番闡化王使者乞額外賜茶九萬斤。帝許之,澄皆力爭,不聽。武宗崩,澄偕大學士梁儲、壽寧侯張鶴齡等迎世宗於安陸。澄端亮有學行,論事侃侃不撓。帝欲推尊所生,嘗遣中宮諭意,至長跪稽首。澄駭愕,急扶之起。其人曰:「上意也。上言『人孰無父母,奈何使我不獲伸』,必祈公易議。」因出囊金畀澄。澄奮然曰:「老臣悖耄,不能隳典禮。獨有一去,不與議已耳。」抗疏引疾至五六上,帝輒慰留不允。二年二月疾甚,復力請,乃許之。舟至興濟而卒。帝雅敬憚澄,雖數忤旨,而恩禮不衰。既得疾,遣醫診視,藥物之賜時至。其卒也,深悼惜之。贈少傅,諡文簡。 (節選自《明史•毛澄傳》,有刪改)

譯文

毛澄,字憲清,江蘇崑山人,擅長寫文章。考取弘治六年(1493)進士第一名,授職修撰,參預編寫《會典》成書後,進升右諭德,在東宮任直講。武宗登基以後,進升他做左庶子。曾當過禮部侍郎。十二年(1517)六月,被授予禮部尚書。那年八月初一,武宗便裝外出遊玩,毛澄率領侍郎王瓚、顧清等上書請武宗回宮。後來(武宗)又走出居庸關,到宣府去遊玩,久留不回。毛澄等頻繁上書諫勸,都不予答覆。第二年正月,武宗返回京城,傳令讓百官身穿軍裝到郊外迎接。毛澄等人請用平時的官服,武宗不允許。十四年(1519)二月,武宗剛剛回到京城,就曉諭禮部說:「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太師、鎮國公朱壽將被派到兩京,並前往山東瞻仰東嶽,祭祀孔聖人,為百姓祈求幸福。」

毛澄等大吃一驚,又和大臣們一起上書說:「陛下憑藉天地的兒子的身份,繼承祖宗的大業,九州四海只知道陛下有皇帝的稱號。現在自稱『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太師、鎮國公』,我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如果因為皇儲還沒有確定,想求告普天下的名山大川,用以祈求神靈暗中相助,那麼派遣使臣攜帶玉帛前去,足夠表示您的敬意了。何必親身捧着神像,獻上香燭,像佛、老之徒那樣做呢?」朱宸濠在江西造反,武宗親自南征以顯示軍威,後來在南京住了一年多。毛澄等多次請他回北京。等返回到通州時,武宗聽從江彬的話,將要立即把朱宸濠賜死。

毛澄根據漢庶人的舊例,請回到京城向郊廟告祭後,舉行獻俘儀式然後殺掉朱宸濠。武宗沒聽。宦官王堂在浙江鎮守,請求為自己建立生祠;西番闡化王的使臣請額外賞賜他們九萬斤茶葉。皇帝答應了他們,毛澄都竭力反對,武宗又不聽。武宗逝世以後,毛澄和大學士梁儲、壽寧侯張鶴齡等到安陸迎接世宗。毛澄為人端正、誠信,很有學問、品行,議論事情侃侃而談,不屈不撓。皇帝想推尊自己的親生父親,曾派遣宦官告訴毛澄自己的意思,所派宦官直至跪下來給他行稽首大禮。毛澄大吃一驚,急忙扶他起來。這個宦官說:「這是皇上的意思。皇上說『誰沒有父母,幹什麼讓我不如意』,請先生您一定改個主張。」接着拿出一袋金子送給毛澄。毛澄憤激地說:「我(雖然)糊塗年邁,(但)不能毀壞典制禮儀。只有離開,不參加討論罷了。」他接着抗言上書五六次,稱病告退,世宗總是安慰、挽留,不允許他退休。二年(1523)二月,病得很重,又堅決請求,世宗才答應他。船走到興濟,他就病逝了。世宗向來敬畏毛澄,雖然(毛澄)多次違逆他,但對毛澄的恩典、禮遇並沒減少。毛澄得病後,世宗派太醫給他診看,賞賜他的藥物時常送來。對他的死,也深表哀悼、惋惜。追贈他為少傅,諡號為文簡。[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