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解縉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解縉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解縉,字大紳,吉水人。祖子元,為元安福州判官。兵亂,守義死。父開,太祖嘗召見論元事。欲官之,辭去。

縉幼穎敏,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授中書庶吉士,甚見愛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諭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縉即日上封事萬言,書奏,帝稱其才。已,復獻《太平十策》,文多不錄。

成祖入京師,擢侍讀。命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並直文淵閣,預機務。內閣預機務自此始。

縉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達。引拔士類有一善稱之不容口然好臧否無顧忌廷臣多害其寵又以定儲議為漢王高煦所忌遂致敗。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邱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縉。會大發兵討安南,縉諫。不聽。卒平之,置郡縣。而太子既立,又時時失帝意。高煦寵益隆,禮秩逾嫡。縉又諫曰:「是啟爭也,不可。」帝怒,謂其離間骨肉,恩禮浸衰。四年,賜黃淮等五人二品紗羅衣,而不及縉。久之,福等議稍稍傳達外廷,高煦遂譖縉泄禁中語。明年,縉坐廷試讀卷不公,謫廣西布政司參議。既行,禮部郎中李至剛言縉怨望,改交陸,命督餉化州。

永樂八年,縉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縉謁皇太子而還。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帝震怒。縉時方偕檢討王偁道廣東,覽山川,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奏至,縉下詔獄,拷掠備至。十三年(1415),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徒遼東。

後仁宗即位,出縉所疏示楊士奇曰:「人言縉狂,觀所論列,皆有定見,不狂也。」詔歸縉妻子宗族。正統元年八月,詔還所籍家產。成化元年,復縉官,贈朝議大夫。始縉言漢王及安南事得禍。後高煦以叛誅。安南數反,置吏未久,復棄去。悉如縉言。 (節選自《明史•列傳三十五》,有刪節)

譯文

解縉,字大紳,吉水人。祖父解子元,擔任元朝安福州判官,遭逢兵亂,他堅守道義而死。父親解開,太祖曾召見他談論元朝之事,想給他授官,解開推辭而去。

解縉自小聰穎,洪武二十一年考中進士。被授為中書庶吉士,很被太祖喜歡、器重,常在皇上跟前侍候。一天,太祖在御廚西室,對解縉說:「我與你從大義上說是君臣,而恩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解縉即日就密封上萬言書,該書上奏後,皇上稱讚他的才華。後來,解縉又獻上《太平十策》,但內容多,此處不載。

成祖進入京都後,解縉升為侍讀,受命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一起在文淵閣當值,參預機務。內閣參預機務自此而始。

解縉少年登朝,才智至高,擔當大事徑直向前,表里如一開闊磊落。他引薦士人,只要有某一方面的長處總要言不絕口地加以稱讚。但他好品評人物,無所顧忌,廷臣多忌妒他受寵。後來因在議定太子問題上為漢王朱高煦所忌,終於致敗。原先,太子未定,淇國公丘福說漢王有功,應立他為太子。皇上私下問解縉,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皇上沒有反應。解縉又叩頭說道:「好聖孫。」聖孫指宣宗。皇上點了點頭,這樣太子便定了下來。朱高煦由此深恨解縉。正值大發兵討伐安南,解縉諫阻。皇上不聽,最後討平了安南,設置郡縣管理。而太子冊立以後,又時常有失皇上心意,由此朱高煦更加受寵,禮儀等級超過了嫡子。解縉又進諫說:「這樣做會引發爭端,不可。」皇上大怒,說他離間骨肉,解縉所受的恩寵便漸衰了。四年(1406)賜給黃淮等五人二品紗羅衣,卻沒有賞給解縉。多時以後,丘福等人的意見逐漸傳到宮外,朱高煦於是誣陷解縉泄露宮中機密。第二年,解縉因為廷試讀閱卷子不公,貶任廣西布政司參議。解縉出行後,禮部郎中李至剛說他心懷怨望,被改到交趾,命他在化州督餉。

永樂八年(1410),解縉因奏事入京,正值皇上北征,解縉拜見皇太子後返回。漢王便說解縉等到皇上出行,私下拜見太子,徑直返回,沒有人臣之禮,皇上大怒。解縉當時正偕同檢討王偁取道廣東,遊覽山川,上疏請求開鑿贛江勾通南北。奏書傳到後,解縉被逮入詔獄,拷打至極。十三年,錦衣衛統帥紀綱呈上囚犯名冊,皇上見到解縉的名字,便說:「解縉還在世嗎?」紀綱於是用酒將解縉灌醉,埋在雪中,解縉立死,終年四十七歲。將其抄家,妻兒宗族都遷到遼東。

後來仁宗即位,將解縉的奏章出示給楊士奇,說道:「人們說解縉狂,但看他的論述,都有見地,不狂啊。」下詔放回解縉的妻兒宗族。正統元年(1436)八月詔令歸還所抄沒的家產。成化元年(1465),恢復解縉的官銜,贈朝議大夫。當初解縉因說漢王和安南事而得禍。後來朱高煦因反叛被誅。而安南因多次造反,設官統治不久,也放棄而去,都應了解縉的話。 [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