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陳德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陳德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陳德,字至善,濠人。世農家,有勇力。從太祖於定遠,以萬夫長從戰皆有功,為帳前都先鋒。同諸將取寧、徽、衢、婺諸城,擢元帥。李伯升寇長興,德往援,擊走之。從援南昌,大戰鄱陽湖,擒水寨姚平章。太祖舟膠淺,德力戰,身被九矢,不退。從平武昌。大敗張士誠兵於舊館,擢天策衛親軍指揮使。吳平,進僉大都督府事。從大將軍北取中原,克元汴梁。立河南行都督府,以德署府事,討平群盜。征山西,破澤州磨盤寨,獲參政喻仁,遂會大軍克平陽、太原、大同。渡河取奉元、鳳翔,至秦州。元守將呂國公遁,追擒之。徐達圍張良臣於慶陽,良臣恃其兄思道為外援,間使往來,德悉擒獲,慶陽遂下。又大破擴廓於古城,降其卒八萬。

洪武三年,封臨江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年,從潁川侯傅友德伐蜀,分道入綿州,破龍德,大敗吳友仁之眾,乘勝拔漢州。向大亨、戴壽等走成都,追敗之,遂與友德圍成都。蜀平,賜白金彩幣,復還汴。五年為左副將軍,與馮勝征漠北,破敵於別篤山,俘斬萬計。克甘肅,取亦集乃路,留兵扼關而還。明年復總兵出朔方敗敵三岔山擒其副樞失剌罕等七十餘人其秋再出戰於答剌海口斬首六百級獲其同僉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戰三捷七年練兵北平。十年還鳳陽。十一年卒。追封杞國公,諡定襄。

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黨,詔書言其征西時有過被鐫責,遂與惟庸通謀。爵除。 (《明史•陳德傳》)

譯文

陳德,字至善,濠州人。世代務農,勇敢有力氣。在定遠跟從太祖,以萬夫長隨從作戰都立有戰功,晉升為帳前都先鋒。和諸將一同攻取寧、徽、衢、婺諸城,晉升為元帥。李伯升侵犯長興,陳德前往救援,擊敗並趕走他。隨大軍支援南昌,大戰鄱陽湖,擒拿水寨姚平章。太祖的船擱淺,陳德奮力交戰,自己身受九箭,毫不退卻。又從大軍平武昌。在舊館打敗張士誠的部隊,晉升為天策衛親軍指揮使。平定吳地後,晉升為僉大都督府事。跟從大將軍徐達北取中原,攻克元汴梁。建立河南行都督府,任命陳德為府事,討伐平定群盜。征討山西,攻破澤州磨盤寨,俘虜參政喻仁,於是會同大軍攻克平陽、太原、大同。渡黃河攻取奉元、鳳翔,抵達秦州。元守將呂國公逃跑了,被追趕擒拿。徐達在慶陽圍困張良臣,張良臣依仗他哥哥張思道做外部援軍,暗中派使者往來其間,陳德(把使者)全部擒獲,於是慶陽被攻下。又在古城打敗擴廓,敵兵八萬投降。

洪武三年(1370),賜封為臨江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第二年,跟從潁川侯傅友德討伐蜀地,分道進入綿州,攻破龍德,大敗吳友仁的部隊,乘勝攻占了漢州。向大亨、戴壽等人逃到成都,陳德率兵追擊,與傅友德圍攻成都。平定蜀地,被賜給白金彩幣,再回到汴梁。五年擔任左副將軍,和馮勝征討漠北,在別篤山打敗敵兵,共殺敵、俘虜數以萬計。攻克甘肅,占領亦集乃路,留下部隊扼守關口後回師。第二年再次帶兵出師朔方,在三岔山打敗敵人,活捉副樞失剌罕等七十多人。這年秋天,再次出戰答剌海口,殺敵六百人,俘虜同僉忻都等五十四人。總共三戰三捷。洪武七年在北平練兵。洪武十年回到鳳陽。洪武十一年去世。追封為杞國公,諡號定襄。

二十三年,追查陳德為胡惟庸朋黨而獲罪,詔書上說他征西時有過失受降級責罰,於是與胡惟庸勾結合謀。爵位被削除。[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