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景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景陵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明景陵,為明十三陵之一,位於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北京市昌平區明宣宗年號宣德,為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在位10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孝恭章皇后的合葬陵寢、孝翼太后(吳賢妃)附葬陵寢。[1]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保護級別:世界文化遺產
  • 所在: 中國北京市昌平區
  • 分類:古墓葬
  • 時代:明
  • 編號:1-178
  • 登錄:1961年

墓主簡介

  •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長子,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三日生於燕王府。永樂九年(1411年)十一月十日,立為皇太孫;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十月十一日,立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
  •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於乾清宮,享年37歲。諡「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景陵。
  • 建造動用10萬餘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

修建歷史

  • 景陵的營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後。英宗朱祁鎮即位後隨即派人赴天壽山陵區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寢營建正式動工。太監沐敬、豐城侯李賢、工部尚書吳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國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內府各衙門、錦衣衛等共發軍民工匠10萬人興役。六月二十一日,葬宣宗。天順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寢工畢。其間斷斷續續共歷28年的時間。
  • 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二十七日,明世宗朱厚熜親閱長、獻、景三陵,見景陵規制狹小,對從臣郭勛等說:「景陵規制獨小,又多損壞,其於我宣宗皇帝功德之大,殊為勿稱。當重建宮殿,增崇基構,以隆追報。」根據《帝陵圖說》記載,增崇基構後的景陵祾恩殿,「殿中柱交龍,棟樑雕刻,藻井花鬘,金碧丹漆」,殿中有暖閣三間,黼座(帝座)地屏直到康熙年間猶有存者。此外,嘉靖年間還在陵前增建了神功聖德碑亭。
  • 陵內的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間改建後的遺物。從遺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礎石分布可以看出,該殿原制面閣五間(31.34米),進深三間(16.9米),後有抱廈一間(面闊8.1米,進深4.03米),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龍戲珠圖案,比獻陵一色雲紋,顯得更為精緻壯觀。
  • 清乾隆五十——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廷曾對明陵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修繕。為省工省料,景陵的祾恩門、祾恩殿均被縮小間量重建,兩廡配殿及神功聖德碑亭因殘壞而拆除。祾恩門、祾恩殿的台基上還有清代改建後遺留的柱礎石。神功聖德碑亭僅存石碑及台基。
  • 宣宗去世後,有10妃殉葬。按《明英宗實錄》卷三記,分別是:惠妃何氏,贈為貴妃,諡端靜;趙氏為賢妃,諡純靜;吳氏為惠妃,諡貞順;焦氏為淑妃,諡莊靜;曹氏為敬妃,諡莊順;徐氏為順妃,諡貞惠;袁氏為麗妃,諡恭定;諸氏為恭;諡貞靜;李氏為充妃,諡恭順;何氏為成妃,諡肅僖。諡文中說為他們上此徽稱,是因為他們「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

建築規模

  • 陵園制度,一遵獻陵儉制。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1.5公里,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陵宮朝向為南偏西55°,占地約2.5萬平方米。
  • 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後圓的修長形狀。前面的二進方院和後面的寶城連成一體。
  • 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