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日偶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日偶作》

作品名稱: 《春日偶作》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春日偶作》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此詩為作者於春日艷陽之候,有感於自己仕隱兩失而抒寫苦悶之作。其具體創作年份難以考證。[1]

詩詞正文

譯文

在西園聽一曲艷陽之歌,京城擾擾車塵讓人深負隱逸之志。

雖然想要放寬心懷但難以遂願,而經世的願望也不知究竟能否實現。

聽到夜雨強勁而勢猛,預示且判定着花殘落盡,春夜寒冷夜晚更長,貪戀重衾覺得夢多。

想別後釣渚春色應該比以前更好,春風在水面吹起微波。

賞析

詩人於三春時節,聞西園艷陽之歌,深感春光爛漫,當盡情享受,奈己則困居長安,目睹車塵擾擾,深有負於夙昔隱遁山林之志。雖自欲放寬心懷,不計名利得失,然猶未能;而經世之志願固不知究竟能否實現。三四句一縱一收,一宕一抑,極有筆意、情致。五六句寫春夜聞猛雨,判定花已凋盡,春寒夜長,戀重衾而夢多,系寫困居長安之苦悶無聊意緒。尾聯「釣渚」應首聯「薜蘿」,暗用東漢初期隱士嚴子陵隱居垂釣於浙江省富春山七里瀨事。釣渚春好,風起微波,固不如歸隱鄠郊舊墅(溫庭筠故宅)也。語淡盪而有致。此詩純用白描,轉折如意,風格類似義山之《即日》(一歲林花即日休),見溫詩不僅有穠艷一格。

有人認為「西園一曲艷陽歌」於此詩中未必是歌頌陽春時節之美好。「艷陽」一詞誠有歌頌明媚春天之意,然而細味此處之「艷陽」,似給人一種燥熱煩愁之感。於高照的艷陽之下,一般人大概都是一副眯眼皺眉的表情,其實也是一種苦態。而與下句「擾擾車塵」連看,則正符合溫庭筠此時煩躁又無奈的情緒。再觀末句,儼然一幅雲淡水清、寧靜致遠的畫卷,大概這才是溫庭筠所嚮往的隱逸之境,而西園艷陽春景恐未必是。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