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日江村五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日江村五首》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春日江村五首》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春日江村五首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春日江村五首》

農務村村急,春流岸岸深。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

茅屋還堪賦,桃源自可尋。艱難昧生理,飄泊到如今。

迢遞來三蜀,蹉跎有六年。客身逢故舊,發興自林泉。

過懶從衣結,頻游任履穿。藩籬頗無限,恣意向江天。

種竹交加翠,栽桃爛熳紅。經心石鏡月,到面雪山風。

赤管隨王命,銀章付老翁。豈知牙齒落,名玷薦賢中。

扶病垂朱紱,歸休步紫苔。郊扉存晚計,幕府愧群材。

燕外晴絲卷,鷗邊水葉開。鄰家送魚鱉,問我數能來。

群盜哀王粲,中年召賈生。登樓初有作,前席竟為榮。

詩詞解釋

宅入先賢傳,才高處士名。異時懷二子,春日復含情。

農務村村急①,春流岸岸深②。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③。茅屋還堪賦④,桃源自可尋。艱難昧生理,飄泊到如今。

(首章,敘春日江村,有躬耕自給之意。《杜臆》:公《贈王侍御》詩,談及農月田家,蓋欲耕田以為生理,故見農務春流而起興。萬里眼,蜀江所見。百年心,春事又逢。賦茅屋,草堂托居。尋桃源,花溪覽勝。漂泊到今,故願為老農以資生計也。)

陶潛詩:「農務各自歸。」②江奐詩:「春流豈難越。」岸岸深,可以溉田也。明人莊定山詩:「千家小聚村村瞑,萬里河流岸岸同。」句本於杜,但同字較深字覺少遜耳。③鮑照詩:「爭先萬里途,各事百年身。」④陶詩:「茅屋八九間。」

其二

迢遞來三蜀①,蹉跎有六年。客身逢故舊,發興自林泉②。過懶從衣結③,..頻游任履穿④。藩籬頗無限,恣意向江天⑤。

次章,歸蜀而依嚴武。上四承飄泊來,下截仍抱江村。故交復鎮,便堪發興,且未講到幕府事。下兩章,方層次敘出。《杜臆》:衣結履穿,茅堂自適。恣意江天,不異桃源矣。)

①左思《蜀都賦》:「三蜀之豪,時來時往。」註:「三蜀,謂蜀郡、廣漢郡、犍為郡也。」②鮑照詩:「發興誰與歡。」③王隱《晉書》:董威輦,不知何許人,忽見洛陽,止宿白社中,拾得殘碎繒,輒結為衣,號曰百結衣。④《莊子》:「原憲衣弊履穿。」《滑稽傳》:齊人東郭先生,貧困饑寒,履有上無下,行雪中,着地處皆足跡。⑤謝莊詩:「霧罷江天分。」一本作買江天,句意未穩,黃生主向字。

其三

種竹交加翠①,栽桃爛熳紅。經心石鏡月②,到面雪山風。赤管隨王命③,..銀章付老翁④。豈知牙齒落⑤,名玷薦賢中⑥。

三章,言薦授郎官之事。上四,承江天,寫村前近遠之景。下四,承發興,敘老年錫命之緣。)

①《高唐賦》:「交加累積,重疊增益。」劉孝綽詩:「堂皇更隱暎,松灌雜兼加。」②《世說》:「為是塵務經心。」③《漢官儀》:尚書令仆丞郎,月給赤管大筆一雙,椽題曰北宮著作。④《漢·百官表》: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師氏曰:《漢舊儀》云:銀印,背龜紐,其文曰章,刻曰某官之章。【顧注】唐時無賜印者,公時已賜緋,因其有隨身魚袋而言耳。⑤東方朔《答客難》:「唇腐齒落,服膺而不釋。」《陳平傳》:「吾聞薦賢蒙上賞,非魏無知無以至此。」③甫本傳:嚴武表為參謀,檢較工部員外郎。

其四

扶病垂朱紱①,歸休步紫苔②。郊扉存晚計③,幕府愧群材。燕外晴絲卷,鷗邊水葉開④。鄰家送魚鱉⑤,問我數能來⑥。[1]

(四章,言辭還幕僚之故。上四承薦賢來,下四又應江村。郊扉頂歸休,幕府頂扶病。燕外以下,言景物堪娛而人情相習,所謂歸休晚計也。公不耐拘束而辭幕職,曰扶病,託詞也。曰愧群材,謙詞也。)

①《前漢·韋賢傳》:「黼衣朱紱。」洙曰:紱,古蔽膝也,象冕服,以韋為之。②漢武帝詔:「思得歸休。」沈約詩:「客位紫苔生。」③顏延之詩:「側同幽人居,郊扉晝常掩。」《杜臆》:存晚計,言將終老於此。④阮籍詩:「浴鷗開水葉,戲蝶避風絲。」⑤《新序》:「出訟鄰家。」《記》:「水潦降,不獻魚鱉。」⑥問而數來,不特饋物,又致殷勤也。

其五

群盜哀王粲①,中年召賈生②。登樓初有作。前席竟為榮。宅入先賢傳③,..才高處士名④。異時懷二子⑤,春日復含情⑥。

(末章,借古人以自況,是江村感懷。三四分頂王賈,乃生前事。五六合承王賈,乃身後事。末句有竊比前人意。公避亂蜀中,作詩言志,甚有類於王粲;而老授郎官,未蒙見召,嘆不得為賈生。至於卜宅花溪,留名後世,則自信古今同調矣。王賈各有舊宅,各負才名,故兩句當合承。曰處士名者,謂才名高出於處士,非指二子為處士,結點春日仍與首章遙應。)

①哀王粲,動王粲之哀也。首句倒裝。王粲《七哀詩》:「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註:「豺虎,喻群盜也。」王粲避亂客荊州,思歸,作《登樓賦》。②潘岳《夏侯湛誄》:「中年隕卒。」《前漢書》:賈誼,洛陽人,文帝召為博士,時年二十餘,後為長沙王太傅。歲余,帝思誼,征之,坐宣室,問鬼神之事,至夜半,文帝前席。③【錢箋】郡國志:長沙寺南有賈誼宅。殷芸《小說》:湘州南寺東有賈誼宅,井小而深,上斂下大,狀似壺,即誼所穿。《沔襄記》:王粲宅在襄陽,井台尚存。古書有《汝南先賢傳》、《楚國先賢傳》。④【朱注】《西征賦》:賈誼洛陽之才子。《魏志》:蔡邕見王粲,謂坐客曰:「此王公孫有異才。」《史記》:孫叔敖,楚之處士也。⑤《漢·食貨志》:異時算軺車。《司馬相如傳》:「異時嘗通為郡縣矣。」顏註:「異時,猶言往時。」⑥王粲詩:「含情慾待誰。」趙汸曰:此五詩,首尾開闔,始終相承,皆有意義,所謂憂中有樂,而樂中有憂者也。王嗣奭曰:五首如一篇文字,前四首一氣連環不斷,至末章總發心事作結。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3]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4]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