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秋戰國為什麼那麼多名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秋戰國的名人

來自網絡的圖片

春秋戰國為什麼那麼多名人春秋戰國是中國的一個大爭之世,也是我們中華文明思想的巔峰之時,這個時代是非常牛的,能人輩出,史詩級的大家巨匠幾乎都是扎堆出現,這個時代自然也無愧中華文明的軸心時代。[1]

這個時代的國寶巨著有着《論語》《道德經》《莊子》《韓非子》《孫子兵法》《魯班書》等等,無論是哪一部書,它的高度都只能讓後世望其項背。再說說那個時代的牛人們,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商鞅、孫武、鬼谷子、龐涓、蘇秦、張儀、李冰、魯班。。。任何一個人都是那個領域的佼佼者,再反觀後世,好像沒有哪個時代能同時出現這麼多的牛人。那麼為什麼這個時代能人輩出?

原因一:大爭之世,對人才需求非常大

在春秋時候,中華大地有着幾十個上百個諸侯國,他們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和財富,紛紛謀求搜羅人才變法強國,這麼多國家都需要人才,怎麼辦呢?國君們紛紛約束自己的行為,禮賢下士,並試圖營造出一種非常好的政治環境以此來吸引各國的人才,正是在這種寬鬆的狀態下,人們學術交流很是方便,自然容易湧現出很多人才了。

原因二:和平君主時期,學習環境好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是最多的,他們之間互相吞併和分裂,人才流動很頻繁,各種思想互相博弈,有的支持周天子,有的支持諸侯,有的支持保護其他國家,於是各種學派就誕生了,什麼儒家、道家、墨家和兵家,在七大諸侯國相對穩定了後,各國君主統治下,天下相對和平了些,學習環境好了,自然門派傳承就比較,很多仕子為了能夠謀個一官半職,紛紛去各國自薦,於是就導致這個時候人才很多。

原因三:舞台大,選擇多

在春秋戰國時期,你在哪一國出生,並不一定非得效忠某個國家,比如蘇秦配六國相印,合縱連橫,孔老夫子到處遊說自己的治國思想,張儀雖出生魏國但到了秦國才被重用,墨家致力於維護國家平衡,到處匡扶正義,這個時候是沒有人秋後算賬的,簡而言之,合則留,不合則去,豈有他哉?正是這種多舞台的選擇,才使得春秋戰國期間,在這個國家不被錄用,到了下個國家就可能會被錄用。

原因四:大勢所趨

這個時候,縱觀全世界的話,整個世界在這個階段幾乎都進入了一個特定的時刻,中國有着諸子百家,而同時期的古希臘也有着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些人,古印度呢,也有了釋迦摩尼。

後期天下同意後,統治者不再追求如何打天下,而是謀求如何統一思想、鞏固天下,於是乎統治者大都為了這些目的,開始罷黜百家,獨尊某一個學派。[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