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傅咸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傅咸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傅咸字長虞,剛簡有大節。好屬文論,雖綺麗不足,而言成規鑒。潁川庾純常嘆曰:「長虞之文近乎詩人之作矣!」 咸寧初,襲父爵,拜太子洗馬,累遷尚書右丞。時帝留心政事,詔訪朝臣政之損益。咸上言曰:「陛下處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親覽萬機,勞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然泰始開元以暨於今,十有五年矣,而軍國未豐,百姓不贍,一歲不登便有菜色者,誠由官眾事殷,復除猥濫,蠶食者多而親農者少也。」咸在位多所執正。豫州大中正夏侯駿上言,魯國小中正、司空司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賓,求以尚書郎曹馥代毓,旬日復上毓為中正。司徒三卻,駿故據正。咸以駿與奪惟意,乃奏免駿大中正。司徒魏舒,駿之姻屬,屢卻不署,咸據正甚苦。舒終不從,咸遂獨上。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書曰:「臣以為谷帛難生,而用之不節,無緣不匱。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竊謂奢侈之費,甚於天災。令使諸部用心,各如毛玠①,風俗之移,在不難矣。」又議移縣獄於郡及二社應立,朝廷從之。遷尚書左丞。時太宰、汝南王亮輔政,咸致書曰:「咸以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伊周②之事。聖人且猶不免疑,況臣既不聖,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無功而厚賞,莫不樂國有禍,禍起當復有大功也。人而樂禍,其可極乎!作此者皆由東安公謂殿下至止當有以正之正之以道眾亦何所怒乎眾之所怒在於不平耳。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竊以為憂。」吳郡顧榮常與親故書曰:「傅長虞為司隸,勁直忠果,劾按驚人。雖非周才,偏亮可貴也。」元康四年卒官,時年五十六。 (節選自《晉書•列傳•第十七》) 【注】①毛玠:三國時期的人物,年少時為縣吏,以清廉公正著稱。② 伊周:指伊尹和周公旦。

譯文

傅咸字長虞,剛強率略,有高尚的節操。喜歡寫文章,雖然文采不夠華美艷麗,但其言論成為規誡之言,可作為借鑑。潁川的庾純常常感嘆說:「傅長虞的文章接近詩人的創作啊!」

咸寧初年,繼承父親的爵位,擔任太子洗馬,多次升遷官至尚書右丞。當時晉武帝留心政事,下詔訪詢朝廷大臣有關國政的利弊得失。傅咸上書說:「陛下身處最顯貴的地位,卻重視百姓的事,親自處理各種重要事務,操勞到太陽偏西。從前的帝王,親自履行儉約的品德,為天下謀利,也沒有超過陛下的。但是自泰始初年創立基業到如今,十五年了,可國家不夠富足,百姓不夠富裕,一年收成不好便有飢餓的人,這的確是因為官員太多事務冗雜,免除徭賦的人又多又濫,蠶食侵占的人多而務農的人少。」傅咸在任時多能秉公行事。豫州大中正夏侯駿上書說:魯國小中正、司空司馬孔毓,四次轉移養病處所,不能接待賓客,請求讓尚書郎曹馥代替孔毓。十天後又上疏讓孔毓繼續擔任中正。司徒多次推辭不受理,夏侯駿仍堅持己見。傅咸認為夏侯駿對官員的任用罷免隨心所欲,便上奏罷免他的大中正之職。司徒魏舒是夏侯駿的姻親,屢次推託不簽署,傅咸據理力爭,堅持不讓,十分辛苦。魏舒最終不聽從,傅咸於是獨自上書。

傅咸因為世俗奢侈,又上書說:「我認為衣食很難生產,而使用不節約,沒理由不匱乏。所以先王教化天下,吃肉穿帛,都有定製。我私下認為奢侈造成的浪費,比天災還厲害。下令讓各部用心,都像毛玠一樣,風俗的改變,不是困難的事情。」又建議把縣裡的監獄移到郡以及應當建立二社,朝廷聽從了他的建議。升任尚書左丞。當時是太宰、汝南王司馬亮輔佐朝政。傅咸致信說:「我認為太甲、周成王時值年幼,所以有伊尹、周公旦輔政的事情。聖人尚且免不了被懷疑,何況我不是聖人,君王也不是小孩,怎麼可以仿效伊尹、周公旦的舊事呢!

沒有功勞卻厚加封賞,就沒有人不喜歡國家有災禍,(因為)災禍興起又會讓人有大功可邀了。人們以禍亂為樂,哪還有個極限呢!這種做法,源自東安公。我認為殿下就任後,應當有所糾正。用正確的方法糾正,眾人還有什麼氣憤的呢?大家之所以氣憤,在於不公平罷了。我愚鈍,不只是失望而已,還私下感到憂慮。」吳郡的顧榮時常給他的親友寫信說:「傅長虞擔任司隸,剛毅正直、忠誠果敢,彈劾糾察大膽驚人。他雖然不是全才,而在忠誠方面卻十分可貴。」元康四年(294)死在官任上,終年五十六歲。[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