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列女·羊耽妻辛氏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列女·羊耽妻辛氏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羊耽妻辛氏,字憲英,隴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聰朗有才鑒。初,魏文帝得立為太子,抱毗項謂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憲英,憲英嘆曰:「太子,代君主宗廟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國不可以不懼,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弟敞為大將軍曹爽參軍,宣帝將誅爽,因其從魏帝出而閉城門,爽司馬魯芝率府兵斬關赴爽,呼敞同去。敞懼,問憲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閉城門,人云將不利國家,於事可得爾乎?」憲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爾。明皇帝臨崩,把太傅臂,屬以後事,此言猶在朝士之耳。且曹爽與太傅俱受寄託之任,而獨專權勢,於王室不忠,於人道不直,此舉不過以誅爽耳。」敞曰:「然則敞無出乎?」憲英曰:「安可不出!職守,人之大義也。凡人在難,猶或恤之;為人執鞭而棄其事,不祥也。且為人任,為人死,親昵之職也,汝從眾而已。」敞遂出。宣帝果誅爽。事定後,敞嘆曰:「吾不謀於姊,幾不獲於義!」

其後鍾會為鎮西將軍,憲英謂耽從子祜曰:「鍾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將為滅蜀也。」憲英曰:「會在事縱恣,非持久處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及會將行,請其子琇為參軍,憲英憂曰:「他日吾為國憂,今日難至吾家矣。」琇固請於文帝,帝不聽。憲英謂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則致孝於親,出則致節於國;在職思其所司,在義思其所立,不遺父母憂患而已,軍旅之間可以濟者,其惟仁恕乎!」會至蜀果反,琇竟以全歸。祜嘗送錦被,憲英嫌其華,反而覆之。其明鑑儉約如此。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選自《晉書•列女》)

譯文

羊耽的妻子辛氏,字憲英,隴西人,是魏侍中辛毗的女兒。為人聰明,有才幹和鑑察力。當初,魏文帝被立為太子的時候,抱着辛毗的脖子對他說:「辛君你知道我高興嗎?」辛毗把這件事告訴了憲英,憲英嘆息道:「太子是要繼承君王、宗廟和國家的人。接替君王就不能不憂愁,主持國政就不能不憂懼,應該憂愁反而高興,國家怎麼能長久!魏國恐怕就不會興盛吧?」

辛氏的弟弟辛敞任大將軍曹爽的參軍,宣帝將要誅殺曹爽,趁着曹爽跟從魏帝出城門的時候關閉了城門,曹爽的司馬魯芝率領府兵砍斷門閂去救曹爽,招呼辛敞和他一同去。辛敞很害怕,就問憲英說:「天子在城外,太傅就關閉了城門,人們說這將會不利國家,事情能夠這樣做嗎?」憲英說:「有些事情恐怕我們不了解,但是根據我的估計,太傅大概是不得不這樣。明皇帝臨終的時候,把着太傅的手臂,囑託後事,這些話還在朝臣的耳邊迴響。況且曹爽和太傅一起從皇帝那裡接受了託付的重任,可是曹爽卻大權獨攬,這對王室來說就是不忠,從人道上來講就是無理,太傅的這個舉動不過是要誅殺曹爽罷了。」辛敞說:「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不要去出城營救了?」憲英說:「怎麼能不去呢!恪盡職守,這是人的大義。大凡有人遇到災難,尚且要去救助;替人家執鞭服役卻不為人家做事,這樣做是不吉利的。況且被人家重用,就要為人家效命,這是受人重任之人應盡的職分,你只要跟着大家一起去就行了。」辛敞於是出城和大家一起去救曹爽了,宣帝果然誅殺了曹爽。事情平定之後,辛敞感嘆說:「我如果不和姐姐商量這件事,幾乎失去了道義。」

後來鍾會擔任了鎮西將軍,憲英對羊耽的侄子羊祜說:「鍾士季為什麼到西邊去?」羊祜說:「為了滅掉蜀國。」憲英說:「鍾會處事放縱、肆意妄為,這可不是長久居於人下的作風,我怕他有別的不可告人的打算。」等到鍾會將要出發的時候,他請求讓憲英的兒子羊琇任參軍,憲英憂慮地說:「以前我為國家擔憂,現在災難到我家了。」羊琇堅決向文帝請求不去任參軍,文帝不允許。憲英對羊琇說:「去吧,一定要謹慎!古代的君子,在家中就向父母盡孝道,離家後就向國家盡忠;在職位上就要想到自己所擔任的工作,在道義方面就要想到自己的立身行事,不給父母留下憂患罷了,在軍隊裡能夠解救你的大概只有『仁恕』吧!」鍾會到了蜀地果然反叛了,而羊琇終於能夠完好的回還。羊祜曾經送給憲英錦被,憲英嫌錦被華麗,就反過來蓋。她就是這樣洞察事情,生活儉約,她泰始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九歲。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