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庾袞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庾袞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庾袞,字叔褒,事親以孝友聞。咸寧中大疫,長兄已亡,次兄毗復殆,癘氣方熾,父母諸弟皆出次於外。袞獨留不去,遂親自扶持,晝夜不眠,其間復扶柩哀臨不輟。如此十又余旬,疫勢既歇,家人乃反,毗病得差,袞亦無恙。父老咸曰:「異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始疑疫癘之不相染也。

撫諸孤以慈,奉諸寡以仁,事加於厚而見之義方,幼者忘其孤。以舊宅與其長兄子賡、翕。及翕卒,袞哀其早孤,痛其成人而未娶,乃扶柩長號,哀感行路,聞者莫不垂泣。歲大飢,藜羹不糝,門人慾進其飯者,而袞每曰已食,莫敢為設。又與邑人入山捃(採拾)橡,分夷險,序長幼,推易居難。初,袞諸父並貴盛,惟父獨守貧約。袞躬親稼穡,以給供養,而執事勤恪,與弟子樹籬,跪以授條。或曰:「今在隱屏,先生何恭之過?」袞曰:「幽顯易節,非君子之志也。」

嘗與諸兄過邑人陳准兄弟,諸兄友之,皆拜其母,袞獨不拜。准弟徽曰:「子不拜吾親何?」袞曰:「未知所以拜也。夫拜人之親者,將自同於人之子也,其義至重,袞敢輕之乎?」遂不拜。准、徽嘆曰:「君亮直之士!君若當朝,則社稷之臣歟!方今徵聘,君實宜之。」於是鄉黨薦之,察孝廉,舉秀才、清白異行,皆不降志,世遂號之為異行。元康末,潁川太守召為功曹,飾車而迎,袞逡巡辭退,請徒行入郡,將命者遂逼扶升車,納於功曹舍。既而袞自取己車而寢處焉,形雖恭而神有不可動之色。太守知其不屈,厚為之禮而遣焉。 (節選自《晉書•孝友》)

譯文

庾袞,字叔褒,以侍奉父母孝敬友愛親人而受人稱許。咸寧年間發生大疫,他的兩個兄長都死於疫病,二哥庾毗又病危,癘氣正嚴重的時候,庾袞的父母和幾個弟弟都離開家,暫時住在外地,惟獨庾袞留下來不離開。於是親自伏侍照顧二哥,晝夜不休息,在這中間又撫着兩位亡兄的靈柩,致哀不止。像這樣十多旬後,疫病流行的情勢已經停止,他的家人才返回家中,庾毗病也好了,庾袞也沒有什麼毛病。鄉親們都說:「這人真是不同尋常,能夠堅守他人不能堅守的崗位,能做他人所不能做的事情。」開始懷疑瘟疫是否傳染。

庾袞以慈愛之心撫育兄長的遺孤,以仁愛之心侍奉寡嫂們,對他們凡事多加優待,並教給他們做人的正道,讓年幼的人忘記自己的孤獨。把家裡的老宅給了他大哥的兒子庾賡、庾翕。在庾翕死的時候,庾袞哀憐他早早就沒有父親的孤苦,傷痛他雖成人卻未娶妻的不幸,就撫柩大哭,那種悲傷之情連過路的行人都為之感動,聽到他的哭聲的人沒有不落淚的。碰上荒年,他家的野菜湯中一點米粒都沒有,他的門人要給他送飯來,他總是說已經吃過了,也就沒人敢送來。又與鄉人一起進山採拾橡子,按道路艱險、平坦分開,按長幼排出序列,把容易去的地方讓給別人,自己選擇難處。當初,庾袞的伯父叔父們都顯貴有勢,只有他的父親獨自過着清貧的生活。庾袞親自種莊稼,來獲取供養親人的東西,他做事勤勉認真,和弟子們一起樹籬笆,跪在地上接受籬笆條。有人說:「現在隱退在家,先生為什麼要這樣過分的恭敬?」庾袞說:「因隱退和顯達的變化而改變志節,這不是君子的志向。」

庾袞曾經和兄長們拜訪同鄉陳准兄弟,兄長們把陳氏兄弟當作朋友,都對他們的母親行拜禮,惟獨庾袞不拜。陳準的弟弟陳徽說:「你為什麼不拜見我母親呢?」庾袞說:「我不知道行拜的緣由啊。對人家的父母行拜禮,就將自己等同於人家的孩子,那種義是很重的,我哪敢小看這件事呢?」最終沒有行拜禮。陳准、陳徽感嘆道:「你是明達耿直的人,你如果掌管國事,一定會是國家的棟樑!朝廷現在正在徵聘賢人,你實在應當前往。」於是鄉里推薦他,察舉他做孝廉、秀才,他操行純潔,沒有污點,始終都不改變自己的志節,世人就稱他為「異行」。

元康末年,穎川太守徵召他做功曹,將(官家)的車子裝飾一新來迎接他,庾袞婉謝辭退公車,請求自己徒步進入郡里,奉命而來的差役就強拉着他上了車,送到功曹居住的地方。不久庾袞又自己叫車找地方住了下來,外表雖然恭敬但神情上卻有不可動搖(不為官)的神色。太守知道不可以讓他改變,就給予庾袞豐厚的禮物,然後遣他回去了。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