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王珣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王珣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王珣,字元琳,琅邪臨沂人。弱冠與陳郡謝玄為桓溫掾,俱為溫所敬重。溫嘗謂之曰:「謝據年四十,必擁旄杖節。王掾當作黑頭公①。皆難得之才也。」珣轉主簿。

其時溫經略中夏,竟無寧歲,軍中機務並委珣焉。文武數萬人,珣悉識其面。從溫討袁真,封東亭侯,轉大司馬參軍、中軍長史。珣兄弟皆謝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謝安與珣絕婚,由是二族遂成仇釁。時人希安意乃出珣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騎常侍,不拜。安卒後,珣遷侍中,孝武深杖之。轉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在郡為士庶所悅。征為尚書右僕射,領吏部。帝雅好典籍,珣與王恭、郁恢等並以才學文章見昵於帝。王國寶自媚於會稽王,與珣等不協,帝慮晏駕後怨隙必生,故出恭、恢為方伯,而委珣尚書令。珣夢人以大筆如掾與之,既覺,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


俄而,帝崩,哀冊諡議,皆珣所草。隆安初,國寶用事,謀黜舊臣。王恭赴謁帝陵,欲殺國寶,珣止之曰:「國寶雖終為禍亂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發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謀也況擁強兵竊發於京輦勞師動眾誰謂非逆國寶若遂不改,惡布天下,然後順時望除之,亦無憂不濟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職。歲余,卒,時年五十二。追贈車騎將軍、開府,諡曰獻穆。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也。

時事艱難,其崎嶇九折,風霜備經。逼於嫌謗,才用不能盡,初,珣既與謝安有隙,在東聞安薧,使出京師,詣族弟王獻之,曰「吾欲哭謝公。」獻之驚曰:「所望於法護」,於是直前哭之甚慟,法護,珣小字也。(選自《晉書•王珣傳》,有刪改) [注]①黑頭公:頭髮還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個人年少時即有作為。

譯文

王珣,字元琳,是琅邪郡臨沂人。成年後與陳郡人謝玄一起擔任桓溫的手下,都被桓溫敬重。桓溫曾經對他說:「謝玄四十歲時,必定持旄杖節(做大官)。王珣年少時即有作為。都是難得之才呀。」王珣轉任主簿。

這時桓溫籌劃逐鹿中原,天下動盪,軍中機務都委託給王珣。文武官員數萬人,王珣都認得出來。王珣跟從桓溫討袁真,被封為東亭侯,轉任大司馬參軍、中軍長史。王珣兄弟都是謝氏的女婿,因為猜嫌而導致矛盾。

太傅謝安與王珣斷絕婚姻關係,因此二族就成了仇敵。當時有人知道了謝安的意圖,就把王珣外放為豫章太守,王珣不去上任。被任命為散騎常侍,又不去上任。謝安死後王,珣升任侍中,孝武帝很依靠他。轉任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在郡里被士人和百姓所喜歡。後來被徵召為尚書右僕射,主持吏部。皇帝很喜好典籍,王殉與王恭、郁恢等人都憑藉才學文章被皇帝親近。王國寶向會稽王獻媚,與王珣等人不合,皇帝憂慮自己死後,他們矛盾必生,所以讓王恭、王恢外出任方伯,而任命王珣為尚書令。王珣夢見有人用椽子那樣大的筆給他,他醒來後,告訴人說:「一定要有大手筆的事情發生。」


不久,皇帝掛了,朝廷商議諡號的事,都是王殉所起草。隆安初年,國寶掌權,謀劃廢黜舊臣。王恭去帝陵拜祭時,想殺國寶,王珣阻止他說:「國寶雖然最終製造禍亂,但罪行未顯,現在你早早發動,必大失朝野的期望,不是良計,何況你帶着強兵從京師出動,勞師動眾,大家認為誰在作亂呢?國寶如果還是不改,他的惡行公布於天下後,然後你再順從大家的期望除掉他,也沒什麼不好的。」王恭於是罷手。四年後,王殉因為生病離職。一年後,掛了,享年五十二。

被追贈為車騎將軍、開府,諡號叫獻穆。王珣神情明朗聰悟,經史都理解得透徹,儀容灑脫,公家私人都稱讚。時事艱難時,他的道路崎嶇,飽經風霜。被嫌謗所迫,不能盡展才能,當初,王珣已經與謝安有矛盾,在東面聽說謝安死了,就派人出京師,到族弟王獻之那裡,說「我想為謝公哭。」王獻之驚訝地說:「對法護有期望」,於是王珣徑直上前哭得死去活來,法護是王珣小字。(譯者:尹瑞文)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