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商大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商大院

晉商大院專指明清時期山西境內的一批具有特色的北方深宅大院,主要分布在晉中的太谷、平遙、祁縣、介休、榆次,陽泉,晉北的保德、大同、渾源,晉東南的沁水、陽城和晉南的臨汾、襄汾等地。明清晉商曾經創造過輝煌商業成就的早已離我們遠去,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有關著述的不斷問世,才使得今天的晉人了解到先輩的業績,余秋雨的《抱愧山西》更是通俗淺顯地將晉商介紹給了全國的讀者。如今,山西晉中被一些業內人士稱為晉商文化旅遊區,因為那裡是晉商的起源地,更重要的是,當地集中着五座深邃富麗的晉商大院。明清大院群落的出現,是封建社會後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是商業經濟與封建政權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的結果,特別是清代以來山西商民巨額財富積累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山西大院保存了大量有關社會制度和民俗文化的第一手資料,最大限度地體現出那個時代商人和士大夫的文化觀念及價值取向,為研究近代山西的社會風尚、地方習俗、商業文化、建築藝術以及清代政治制度和經濟狀況,提供了豐富的參照實物。

基本內容

晉商大院:亦稱山西大院、晉中大院

拼音:ji shāng dà yuàn

英文: Shanxi Province merchant compound

餐館名稱:晉商大院(蘭州天慶店)

人均價格:44

地 區:蘭州市

營業時間:11:30-21:00

典型晉商大院簡介

其實,那些顯赫一時的晉商家族當年無一不在不遺餘力的為自己也為子孫後代營建一個歸宿,但不是所有的晉商大院都能夠保存到今天,有的大院雖然依舊能夠找尋,但頹垣殘壁之間,早已難覓當年的風采,譬如祁縣城的何家大院、陽泉的銀元山莊、磧口西灣陳氏民居等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有關部門先後修復開放了五座晉大院,雖然這些力求恢復原貌的修復工程並不能完全還原舊日景象,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遺憾,但今天的人們終於可以最直觀去感受晉商文化。這五座晉商大院分別是:祁縣喬家堡村的喬家大院、祁縣縣城的渠家大院、太谷北洸村的曹家大院、靈石靜升鎮的王家大院、榆次東陽鎮車輞村的常家莊園。 晉西南丁村民居、晉東南皇城相府、晉北閻錫山故居等山西民宅各具特色,馳名中外,亦可籠統稱之為大院,然宅主不具那個時代的晉商明顯的特徵,故不贅述。

①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

喬家大院是最早修復開放的一座晉商大院,更因為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而蜚聲海內外,幾乎成為晉商大院的代名詞,甚至連許多從未到過山西的外地人也知道:「皇家看故宮,民宅看喬家。」專家們稱:喬家大院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

喬氏家族的第一代創業人喬貴發由小本生意起家,從闖蕩口外的小夥計成長為壟斷包頭商業的大財東,包頭城至今仍流傳着「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的俗語。喬氏家族的產業在第二代創業人喬致庸手中繼續發揚光大,達到鼎盛,商行、銀號開到了京津、東北、長江流域。徐珂《清稗類鈔》中估計喬家共有資產四五百萬兩,事實上喬家的各類動產、不動產加起來應該有數千萬兩之巨,大約相當於現代的近百億資產,這在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條件下,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天文數字。

喬家大院歷經三次大規模興建、擴建始成今日格局,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六十餘年。喬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分為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共313間房屋,整個大院的布局為雙喜字造型,又稱在中堂。

喬家大院型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以三丈高的磚牆封閉。大院內,以一條80米長的甬道分隔,甬道盡頭是喬家祠堂。甬道南北各有三個大院,北面三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為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依次為東南院、西南院、新院。

喬家大院的最後一次擴建是在民國十年,由喬映霞主持新建了新院並改建了西北院。喬映霞為喬致庸長孫,人稱成義財主。喬映霞思想進步,信奉天主教,仰慕西方文明。受影視劇和傳統思維的影響,人們往往以為這座古樸宅院裡的少爺小姐們身穿着傳統繡衣玩着古老的遊戲,而事實上,到喬映霞掌家的時候,喬家子弟們已經穿着西式服裝打開網球了。正因為如此,喬家大院的最後一次擴建,體現出「中學為休,西學為用」的色彩。新院的風格不變,但窗戶全部換成了大格玻璃,配以西式裝飾,屋檐下的真金彩繪,也在原來的「麻姑獻壽」、「滿床笏」等傳統創作內容中,加入了鐵道、火車等新事物。在西北院的改建中,更是按西式風格裝修了客廳,增設了浴室和西式廁所。

日本侵略軍占領祁縣後,喬氏家族遠走避難,喬家大院則通過與教會的關係,掛上意大利國旗躲過了日軍的侵擾。解放後,喬家大院先後被機關、部隊、學校占用。文革期間,一些革命幹部曾經準備「拆院建校」,並且拆掉了幾間過廳和廂房,所幸沒有造成更大的破壞。1986年,喬家大院闢為民俗博物館。

喬家大院內,除了明清家俱外,還收藏着「犀牛望月鏡」、「九龍宮燈」、「萬人球」等喬家珍品。此外,有四塊牌匾頗為引人注目,它們是李鴻章親自書寫的「仁周義溥」、山西巡撫丁寶銓受慈禧太后面諭贈送的「福種琅環」、民國十六年祁縣昌源河東三十六村送給喬映奎的「身備六行」以及傅山先生手書的「丹楓閣」匾額。

②渠家大院——「晉商文化博物館」。

坐落在明清之際經濟繁榮,富商雲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祁縣東大街33號,人稱「渠半城」。渠家祖先以行走於長治、祁縣之間的「貨郎挑」起家,到清朝乾嘉年間發展成為晉中八大富戶之一。渠家開設的長源川、長裕川兩大茶莊,從兩湖採辦紅茶,販銷於西北各地及蒙古、俄國,他們還開設有「三晉源」、「百川通」票號。徐珂《清稗類鈔》中估計渠家共有資產三四百萬兩,事實上遠遠不止此數,傳說,僅「旺財主」渠源湞的一個銀窯內就藏有白銀三百萬兩。

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的電視連續劇《昌晉源票號》即是根據渠家的故事改編,片中反映了三晉源票號的經營以及渠源湞、渠本翹父子在思想、觀念上的激烈衝突。渠源湞是一個傑出的商業天才,但性格古怪,他的曾孫渠川因此將這部小說定名為《金魔》。與父親終生未能化解矛盾的渠本翹堅持了自己的選擇,走科舉之路步入仕途,成為著名的愛國商人、教育家。

渠家從渠氏第十七代源字輩進入鼎盛,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財主:田喜財主、旺財主、金財主。他們在祁縣古城東半城建有十幾個大院,千餘間房屋,占地三萬多平方米,人稱「渠半城」。目前開放的渠家大院只是渠氏家族院落的一部分,為田喜財主渠源潮的住宅,占地面積五千餘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餘平方米。

為全國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內分8個大院、19個小院、240間房屋,大院內建有山西民宅中最大的戲台與戲園。渠家大院目前被開闢為晉商文化博物館,以七大系列28個展室向遊客系統全面的介紹了晉商的發展與衰落歷史。

③太谷曹家大院——三多堂博物館。

曹家始祖曹邦彥是太原晉祠花塔村人,明洪武年間舉家遷移到太谷北恍村。到第14代「三」字輩中有個叫曹三喜的獨闖關東做買賣,獲利甚豐當時所謂「關外七廳「均有曹家的商號。清兵入關,又把生意做到關內,先在太谷設號,向全國輻射。到道光、咸豐年間,達到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鋪面,達 640餘座,資產高達 1200萬白銀,雇員有 37000人。後又跨出國門,東到日本,北到莫斯科,西到巴黎、倫敦,把國內的茶葉、布匹輸往國外,引進日本的鋼鐵,高麗的人參,俄羅斯的金屬製品。曹家在山西和蒙古之間走出了一條「茶葉之道」,可與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相媲美。

曹家在極盛之時,在北恍村相繼建起了一批布局龐大富麗堂皇的宅院,如:五桂堂、懷義堂、福善堂、三多堂等,尤以「福」、「祿」、「壽」、「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倖存下來的「壽」宅院,是曹氏家族中的一個分支堂名,習慣上稱為多福、多壽、多男為內容的「三多堂」。這座宅院以高聳大雅,厚重古樸的特色冠於群院之首。宅院座北朝南,分南北二部分,東西並排三個穿堂大院,連接三座三層17米高的樓房,內套15個小院,現存房舍 277間。整個建築雕樑畫棟,龍樓鳳閣鱗次林比,信步廊廡迂迴,舉目檐牙高喙,好一座龐大氣派的豪門宅院!

我想,即使是沒到過曹家大院的人,恐怕也聽傳曹家有慈禧太后賜給的三件寶:用黃、白、烏三金製成的金火車頭,明代仇瑛仿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鏡面景色用珍奇異鳥的羽毛粘接而成的羽毛鏡。既然盛傳曹家借錢給西逃的慈禧太后,並得到賞物,那麼其「富可敵國」的印象已是深不可沒,如果再踏入曹家大院,這種「闊」氣可以說是迎風撲面,無處不在。闊大氣派的3座高樓,就是三多堂「多福、多壽、多男」的標誌式建築。

④ 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築群,人稱「三晉第一宅」。

靜升王氏祖籍琅琊(今山東膠南),後西遷至山西太原。南宋初年,族人王實由太原南遷至靈石縣溝峪灘村。元皇慶二年(1313),王誠齋又率家族遷至靜升村。清初,族人王興旺開始經商,做小買賣,至第十四世王謙受、王謙和、王正居等,資本見厚,店鋪增多,逐步成為豪商巨賈。到清中葉,王家便由原來的平民百姓發展成為居官、經商、事農綜合型的名門望族。王家大院包括東大院、西大院和孝義祠,總面積34650平方米。

大院選址於北傍高坡,南望開闊,高出平地約八九米的台地上。目前開放的兩處,西稱紅門堡,建於乾隆年間;東稱高家崖堡,建於嘉慶初年。東堡院有院落26個,東中西並列為六路。中間的三路院落為主院,西邊的兩路為書院和花園,東邊的一路為廚院;西堡院共有院落28個,中間有一主幹道,貫穿着三條橫巷,與東堡院用一石橋相連,東西對峙,氣勢震人心目。如若再加上修復完好的王氏宗祠,那麼,王家大院現對遊人開放的總面積已達31956平方米。假若不到王家大院走一走,看一看,確實很難讓人置信,在這塊黃土高坡上,怎麼會建有這樣一座可與皇宮一比氣宇的大院?

王家大院與其說是一組民居建築群,不如說是一座建築藝術博物館。它的建築技術、裝飾技藝、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脫俗,別具一格。院內外,屋上下,房表里,隨處可見精雕細刻的建築藝術品。這些藝術品從屋檐、斗拱、照壁、吻獸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造型逼真,構思奇特,精雕細刻,匠心獨具,既具有北方建築的雄偉氣勢,又具有南國建築的秀雅風格。這裡的建築群將木雕、磚雕、石雕陳於一院,繪畫、書法、詩文熔為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紛呈,各具特色,稱得上北方民居建築藝苑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築群,稱「三晉第一宅」,入選《中國民族建築集·漢·北方民居》一書,我省僅此一例。

⑸常家莊園——中國第一儒商舊居

常家莊園位於晉中市榆次區東陽鎮車輞村,車輞由四個小自然村組成,其布局呈車輻狀,故名。常氏祖先在明代由太谷遷居車輞,以牧羊為生,八世祖常威身背褡褳遠赴張家口走上了經商的道路。先祖的牧羊鞭、常威的褡褳後來供奉於常氏宗祠內,與常萬達的名言「視有若無,視盈若虛」一起被常家子孫尊崇了二百年。常威之子常萬(王已)、常萬達學有所成之後,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兄弟兩先後創立了「十大德」、「十大玉」20個商號,開闢了由福建武夷山至俄羅斯的數萬里國際貿易通道「茶葉之路」,成為首屈一指的晉商「外貿世家」。常氏家族鼎盛之際,擁有員工 千餘人,駱駝上萬峰,獨占中俄茶葉貿易的四成,在乾隆年間是當之無愧的全國第一富商。

常氏家族商業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這個家族堅持了以儒鑄魂,以商興業,儒商融匯,商儒互援,道德與經濟合一的良性發展道路。在常家200餘年經商、興學交融史中,僅取得秀才、舉人、進士等學位的就有170餘人,他們基本都放棄了仕途而投身商界,集合為晉商家族中最為出類拔萃的精英集團。

清代康熙年間開始,常家投入巨資營建宅院。常家分為「南常」、「北常」兩支,「南常」萬(王已)立「世榮堂」,宅院以南北向的「前街」為主軸線;「北常」萬達立「世和堂」,宅院以東西向的「后街」為主軸線。經過二百餘年的修築,常家建有宅院80多座,樓房50餘幢,房屋3500餘間,占地面積300餘畝,規模之龐大,世所罕見。常家環莊園而建的堡牆長達4公里,共開8個堡門,而古遙古城,城牆周長也不過6公里,開設4座城門,常家大院與其說是一所民宅,倒不如說是一座城市。[1]常氏宅院的建設規模可謂三晉民居建築之首,修復開放的部分12萬平方米,僅為原有面積的四分之一,即令是如此,仍比王家大院大四倍,比喬家大院大十二倍。

「喬家一個院,常家兩條街」曾是晉商文化的縮影,但常家大院最大的特點不在其大,而在於高雅的文化品位,凝重的歷史底蘊,以及集南北風格之大成,融院落園林與一體的特色,因而,無論規模,還是建築藝術,常家大院堪稱中華民居之典範。

常氏家族衰落於清末民初,建國後,常家大院被分配給村民、學校使用,后街北側的近十個院落由省民政廳購買,被榮軍休養所占用,北常所建的常氏宗祠被晉中棉織廠占用。常家宅院的破壞一度相當嚴重,長期處於半荒半廢半民居狀態,南常前街兩側建築和北常后街南側建築基本不存。2000年5月,榆次區着手修復常家宅院后街北側建築。榆次區書記耿彥波曾擔任靈石縣委書記,王家大院就是由他主持一手開發,面積最大的兩座晉商大院在其任上被修復,這位書記的述職報告想必也會為之精彩。2001年9月29日,常家莊園正式對外開放,門票價格60元,為山西人文景觀之最,這裡也是山西第一個進行市場化運作的文保單位,省電力公司、榆次區政府等單位都是股東。

參考文獻

  1. 山西晉商八大家,城市觀察員,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