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景谷古稱「勐臥」,傣語「勐」為地方、「臥」為井,意思為有鹽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為自治民族的多種民族聚居的自治縣,素有「林海明珠、芒果之鄉、佛教聖地」的 美稱。

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地處東經100°02′——101°07′、北緯22°49′——23°52′之間,北回歸線從縣城附近穿過,東西相距107公里,南北相隔115公里,總面積7777平方公里,是雲南省第四個面積最大縣; 轄半坡、勐班、碧安、益智等4個鄉和威遠、永平、正興民樂、鳳山、景谷等6個鎮,下設136個村(居)委會、1955個村民小組,60023戶農戶,總人口 30.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88.1%,以傣族、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47.58%。

縣內居住着漢族、 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回族、布朗族、白族、瑤族、苗族、滿族、普米族、壯族、納西族、佤族、高山族、京族、基諾族、傈僳族、布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怒族等26種民族,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64人。[1]

歷史沿革

曾在正興等鄉(鎮)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證明三四千年前景谷有人類生存。

建制始於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景谷屬益州郡哀牢地。

唐(南詔)時,於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設威遠城,屬銀生節度(今景東)。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立威遠州,屬威楚路(今楚雄)。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制威遠土知州,屬楚雄府。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升為威遠府,直隸省承宣布政使司。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土歸流"後,設威遠廳,屬鎮沅府。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威遠廳改屬普洱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為威遠縣。因縣名與四川省威遠縣相同,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威遠縣為景谷縣。

1949年6月景谷縣和平解放,同年6月6日成立景谷縣人民政府。1985年6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屬思茅地區行政公署轄地,同年12月25日召開成立自治縣慶祝大會。此後,每年12月25日為自治縣成立紀念日。[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景谷位於雲南省普洱中部偏西,地處東經100°02′-101°07′、北緯22°49′-23°52′之間的一個縣。北回歸線從縣城附近通過,是典型的南亞熱帶地區。東與寧洱接壤,南及東南以小黑江、威遠江為界,與寧洱、普洱一水相連,西沿瀾滄江與瀾滄縣及臨滄市的雙江、臨滄兩縣隔江相望,北和鎮沅縣毗鄰。景谷東西相距107公里之遙,南北相隔115公里之遠,總面積7550平方公里。

氣候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共有熱區面積732萬畝,占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總面積的64.6%。地勢以山地高原為主,谷壩鑲嵌其中,山地、高原、盆地相間分布,總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漸向東西兩翼擴展,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屬亞熱帶山原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為1354毫米、蒸發量1916.4毫米、平均雨日數164.1天、平均氣溫22.1℃,≥10°的積溫為7360.9℃;年平均日照時數2065.3小時。由於境內山高谷深,海拔差異大,氣候呈明顯的垂直變化,從低海拔的峽谷地區到高寒山區,形成了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暖溫帶五種氣候類型。

行政區劃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轄威遠鎮、永平鎮、民樂鎮、正興鎮、景谷鎮、鳳山鎮6個鎮及勐班鄉、益智鄉、半坡鄉、碧安鄉4個鄉,下設132個村委會、1929個村民小組。[3]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已發現20餘種礦藏資源,礦產地30餘處。回煌煤礦儲量達700萬噸;景谷石油儲量達1200萬噸以上,天然氣儲量達3億立方米;岩鹽礦儲量達30億噸,景谷民樂鄉境內斑銅礦儲量達200萬金屬噸,半坡鄉凹凸棒土儲量達1500萬噸。景谷有石膏、硝土、硅石、花崗石、金、銀、鐵、鉛、鋅等礦產資源。

森林資源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林業用地874.9萬畝,占總面積的77.5%,人均擁有林業用地30畝,是全省人均3倍,是全國人均10倍;森林覆蓋率達74.7%,為全國森林覆蓋率的5倍多;活立木總蓄積量達5514.6萬立方米,人均擁有193立方米,是全省人均的5倍,全國人均的23倍;林木年生長量達210.45萬立方米,其中:思茅松占88.7%;年木材消耗量為89.6萬立方米,林木年淨生長120.85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有土地11277565畝,人均占有量38.7畝,其中:耕地861660畝、林地8748760畝、荒山荒地304834畝、園地971724畝、水域156255畝、其他用地畝234332畝。縣內有大小壩子23個,總面積72萬畝,其中5萬畝以上的壩子有永平壩子為普洱市第一大平壩以及鐘山壩、民樂壩和勐班壩,地貌形態特徵可分為瀾滄江峽谷、中山丘陵盆地和侵蝕剝蝕中山山地,土壤從壩區河谷到山區半山區分布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棕壤、棕壤、紫色土、沖積土和水稻土等,以赤紅壤面積為最大,占可利用土地面積的60.6%,土壤的特點多為偏酸缺磷少氮鉀不足。[4]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2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總人口29萬人,有1929個村民小組,60023戶農戶,總人口291700人,其中農業人口占88.1%,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38.64人。

民族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有傣族、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46.3%,縣內居住着漢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回族、布朗族、白族、瑤族、苗族、滿族、普米族、壯族、納西族、佤族、高山族、京族、基諾族、傈僳族、布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怒族等24種民族。

經濟

綜述

2012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1.3億元,比2011年增長13%,比年初確定目標高1個百分點;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5 億元,比2011年增長22.73%,比年初確定目標高4.7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4億元,比2011年增長25%,完成年初計劃的百分之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2 億元,比2011年增長17.5%,比年初確定目標高5.5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品價格總水平漲幅6.5%;農民人均純收入2254元,比2011年增長15%,比年初確定目標高7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400 元,比2011年增長12.1%,比年初確定目標高2.1個百分點;非公經濟達4263戶,實現增加值8.7億元,上繳稅金4901萬元。

農業

2012年農業總產值達13.25億元,增長8.79%。糧食產量達11.6萬噸,秋冬季農業開發19.8萬畝,傳統產業得到鞏固和發展,烤煙、茶葉、甘蔗等產業效益得到提升。生豬、牛、羊分別出欄13.3萬頭、1.4萬頭和1.3萬隻,分別比2011年增長1.34% 、52.7%和1%,肉類總產量達1.2萬噸,比2011年減少 2.92%。

工業

2012年工業實現總產值17.6億元,比2011年增長28.1%,工業增加值7.74億元,占生產總值的33.2%。生產紙漿10.08萬噸,實現產值5.6億元,實現林產工業產值8.32億元。金屬礦產完成投資1.2億元,比2011年增長30%,總產值2.2億元,比2011年增長28%,上繳稅金1970萬元,比2011年增長74%。實現供電2.6億度,電力產值6000萬元。

旅遊業

2012年共接待遊客52.1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87億元。[5]

社會事業

文化

2012年共送戲下鄉83場,觀眾達9.6萬人次;農村電影放映1310場,觀眾36.4萬餘人次;圖書館綜合閱覽室借閱人次達8694人次,電子閱覽室接待讀者15786人次。老年藝術團到各鄉鎮巡迴演出21場次,鄉鎮文藝團體共演出36場次。參加第四屆文化旅遊藝術節比賽,榮獲一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四個三等獎的好成績。截止2012年末,已經完成了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137個村(居)民委員會的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印發《景谷》36期,共3.6萬份。

教育

截止到2012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有各級各類學校95所,在校生41915人,其中普通中學12247人,職業中學506人,小學22984人,幼兒園6178人。在編教職工2632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799人,職業中學專任教師52人,小學專任教師1383人,幼兒園專任教師232人。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到99.55%,初中學齡人口淨入學率達75.4%。2012年,免除教科書資金354萬元,共發放各類助學金2110萬元。2012年高考取得優異成績,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參加考試796人,綜合上線率98.38%,一本上線人數居全市10縣(區)一中第3位。[6]

民族風情

文化歷史

從景谷縣正興鎮、邊江鄉等地發現新石器時代出土的文物證明,遠在三、四千年前,景谷就有人類生存。隨着部落群居的消亡、奴隸制的建立,封建制的興起這一系列的社會發展,各族人民在征服自然,反抗反動統治,抵禦外侮等鬥爭中共同開拓前進,不斷發展着自己的民族文化。

明、清以前,景谷絕大部分地區均為少數民族居住,處於封建領土經濟狀態。明、清的"改土歸流",廢除了土司世襲制,各民族直接處於流官的統治之下,屯兵、屯田、移民等政策的施行,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使社會經濟逐漸融為一體。漢民族的大量遷入,帶來的先進文化、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使各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頻繁。

民族信仰

原始宗教觀念影響甚深。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曾在景谷大地上修建了108座緬寺(佛寺),緬寺里"啥滴"以上的僧侶,俗稱大佛爺。大佛爺懂得本民族的文學,熟悉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是一寺之主,是傣族文化的保留者和傳播者,受到傣族群眾的崇敬。歷史上,傣族人民的文化傳授,也是以緬寺為中心。傣族群眾的賧佛活動極為頻繁,每年除有固定的宗教節日外,還要到各地去朝仙。正興鎮帕莊河畔的勐乃仙人洞,就是一個歷史悠久、遠近聞名的朝仙聖地。每年傣歷的新年,傣族的男女老少都要到勐乃仙人洞進行朝仙活動。勐臥總佛寺內的塔包樹、樹包塔,是傣族人民悠久文化傳統的標誌,塔身砂石浮雕共20餘層,上面刻有唐僧取經、孔雀公主等民間傳說故事和傣族古代儀仗及各種飛禽走獸,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景谷的彝族、拉祜族、哈尼族也都崇拜自然神靈,其主要活動是"祭竜"。每個少數民族的村寨都有"竜林"。除"竜林"外,還有"土主"、"山神"等,都要崇敬、祭祀。每逢節日,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祭祀神靈活動。

宗教活動

都有各具特色的歌舞參加。各民族的歌舞都與其生產生活緊密聯繫,從不同側面,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人們在不同時期的生產生活、精神風貌、歷史故事。彝族的"開荒舞"、"撒種舞",哈尼族的"簸米舞"、"編籬笆舞",傣族的"白象舞"、"孔雀舞"等等。

語言文字

彝族、拉祜族、哈尼族也都有自己的語言。各民族都流傳着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和傳說,還有敘事長詩、民間音樂、和民族舞蹈藝術。特別是傣族的傳統文學,都是用傣文記載下來珍存下來的。如反映善良勇敢的贊達貢瑪兄弟與邪惡勢力作鬥爭,最終除滅暴君的敘事長詩《三牙象》;敘述英雄海罕與俸改之間戰爭的英雄史詩《厘俸》等就是傑出的代表作。

名優特產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的松香產量居全省第一。特產象牙芒果、秧塔白茶、大香糯,被譽為"芒果之鄉"。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下屬的碧安鄉特產"碧安大山茶"。

自然災害

2014年10月7日21時49分,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發生6.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23.4度、東經100.5度,震源深度5.0公里,昆明等地震感強烈,昆明市民明顯感覺到震感,一些燈搖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