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暗鱗鱗毛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暗鱗鱗毛蕨

中文名稱:暗鱗鱗毛蕨

科:鱗毛蕨科

種:暗鱗鱗毛蕨

暗鱗鱗毛蕨中藥名。為真蕨目、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東到台灣,北到甘肅,西南達西藏等地。根莖入藥,性寒味苦,具有涼血止血,驅蟲之功效。常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蛔蟲病。

信息

界:植物界

門:蕨類植物門

目:真蕨目

綱:蕨綱

屬:鱗毛蕨屬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腎、大腸經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採挖

用 量:9-15g

分布區域:長江以南各省區,東到台灣,北到甘肅,西南達西藏

形態特徵

植株高50-6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棕色、披針形大鱗片

葉簇生;葉柄長20-30厘米,禾稈色,基部密被黑褐色、披針形鱗片,向上直達葉軸密被黑褐色、邊緣有疏緣毛的線形、或鑽狀鱗片;葉片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達30厘米,中部寬約15厘米,頂端狹縮成尾狀漸尖並為羽裂,基部不變狹,一回羽狀;羽片約20對,互生,幾平展,披針形,中部的長8-10厘米,寬1.2-1.5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截形,近無柄,邊緣有粗鋸齒或淺羽裂;側脈單一;葉紙質,葉片下面沿羽軸和葉脈疏生黑褐色小鱗片。孢子囊群圓形,着生於小脈中部,滿布於中脈兩側,無不育帶;囊群蓋小,圓腎形。[1]

分布區域

長江以南各省區,東到台灣,北到甘肅,西南達西藏。生於常綠闊葉林下,海拔500-2000米。印度、斯里蘭卡、不丹、尼泊爾、錫金、緬甸、泰國、中南半島也有分布。

植物種屬

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暗鱗鱗毛蕨。

藥用價值

藥方一

功能

涼血止血,驅蟲。

主治

功效性子宮出血,蛔蟲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用於功效性子宮出血、驅除蛔蟲。[2]

藥方二

拼音:àn Lín Lín Máo Jué

英文名:Dark-scale Wood Fern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鱗毛蕨科植物暗鱗鱗毛蕨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yopteris cycadina (Franch.et Sav.)C.Chr.[Aspidium cycadinum Franch.et Sav.;D.atrata(Wall.)Ching]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挖,除去葉及雜質,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植株高50-60cm。根莖短而直立,連同葉柄基部密被褐棕色、闊披針形大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5-35cm,沉禾稈色,向上連同葉軸密被黑褐色、長鑽形鱗片;葉片紙質,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達30cm,中部寬約15cm,先端急縮狹成尾狀漸尖並為羽裂,基部稍變狹,一回羽狀;羽片長披針形,中部的長8-12cm,寬1.2-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粗鋸齒或淺裂,下部數對羽片漸縮短;中脈羽狀,側脈單一,兩面明顯。孢子囊群圓形,背生於小脈上部,在中脈兩側排成不整齊的1-2行;囊群蓋圓腎形,棕色。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2500m的山坡林下或溪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東到台灣、西南達西藏,西北至陝西秦嶺地區。

性味:苦;寒

歸經:肝、腎、大腸三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驅蟲。主功能性子宮出血;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驅除蛔蟲。

摘錄中華本草[3]

參考資料

  1. 暗鱗鱗毛蕨,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暗鱗鱗毛蕨,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暗鱗鱗毛蕨,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