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曲阜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曲阜山東省轄縣級市,由濟寧市代管,孔子的故鄉,是黃帝生地、神農故都、商殷故國、周漢魯都,是東方文化重要發祥地,被譽為「東方聖城」,亦被稱為「東方耶路撒冷」。

曲阜古為魯國國都,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厚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被命名為第一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世界文化遺產孔廟、孔府、孔林「三孔」歷久彌新,尼山聖境、孔子博物館、孔子研究院「新三孔」蒸蒸日盛。境內擁有3A級以上景區14個,「三孔」景區2007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各類文物點819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95處,非物質文化遺產205項。

2021年3月,入選「2021中國特色美食百佳縣市」榜單。5月,入選「2021中國最具詩意百佳縣市」榜單。[1]

歷史沿革

早在五六千年前,華夏、東夷兩族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人類早期的文明。炎帝、黃帝、少昊徙都於此。曲阜,商為奄國都,周為魯國都,公元前249年楚滅魯始設魯縣,公元584年定縣名為汶陽,公元596年初定縣名為曲阜。因「魯城中有阜,逶曲長七八里」而得名。627年併入泗水,634年恢復曲阜建制,1012年更名為仙源,1129年又恢復曲阜縣名。1945年底,曲阜與泗水並稱曲泗縣,1946年春,曲、泗分治。1958年,將滋陽併入曲阜,1962年初,仍按兩縣原行政區域分治。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曲阜縣,設立曲阜市。

「曲阜」之名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道:「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

早在上古時代,人類祖先就在曲阜一帶生息勞作,開拓了早期的物質文明,文物發掘中發現大量公元前4300--前2400年間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蹟。據古籍記載,在四、五千年前,這裡即是炎帝神農氏營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

大約公元前二十七世紀末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壽丘。繼黃帝之後,少昊曾在曲阜營建都城。相傳少昊在位84歲,壽百歲,崩葬曲阜城東北壽丘雲陽山,與二帝三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並稱萬世享祀。

中國古史相傳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開創了發達的古代文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前後,曲阜屬上古堯舜時代九州之一的徐州。公元前十六世紀後的商代,曲阜為奄國國都,並一度成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伐紂滅商,武王將其胞弟、王國宰輔周公旦封於故奄地曲阜,立國為「魯」。

公元前249年楚國滅魯,始設魯縣,596年初定縣名為曲阜。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魯縣入於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始實行郡縣制,魯為薛郡,郡治在曲阜。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帝劉啟改封皇子、淮南王劉余為魯王,以魯縣為國都。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詔改魯縣為「汶陽」,自魯國滅亡改為魯縣,至是年止,曲阜以「魯」為縣名,歷時長達833年。

隋開皇十六年(598年),詔改縣名為「曲阜」,「曲阜」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宋真宗時曾改名為仙源縣。仙源縣城是曲阜有史以來繼周、漢魯城之後的第三座古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南下,仙源縣入金朝,恢復曲阜縣舊名。

明正德六年(1511年),河北劉六、劉七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數百,縣治為墟」。明武宗朱厚照詔令山東巡撫於魯故城西南隅以孔廟為中心重築新城,即現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與明代基本相同。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接隸屬山東省。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兗濟道。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與泗水並成為曲泗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曲泗分治。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隸屬魯中南行政區第四專區,後改稱尼山專區和滕縣專區。同年,曲阜解放。

新中國:1949年,曲阜隸屬於滕縣專區(專區駐地滕州市)。1953年,滕縣專區搬遷到濟寧,曲阜改屬濟寧專區。1958年,滋陽併入曲阜,1962年,曲、滋分治,恢復原建制。1983年,濟寧地區改為省轄市,曲阜仍隸屬濟寧市。1986年6月,改為縣級市,始稱曲阜市,屬濟寧市代管。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3月,曲阜市轄4個街道、8個鎮:魯城街道、書院街道、時莊街道、小雪街道、吳村鎮姚村鎮陵城鎮尼山鎮息陬鎮王莊鎮石門山鎮防山鎮。共41個居委會、416個村委會,465個自然村。[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曲阜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位居北京至上海中心,北距省會濟南135公里。北依泰山,南瞻鳧嶧,東連泗水,西抵兗州。南北最大縱距35.8公里,東西最大橫距25公里,總面積815平方公里。

地形

曲阜北、東、南三面環山,有鳳凰山、九仙山、石門山、防山、尼山等百餘座山頭分布,中西部是泗河、沂河沖積平原,位於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向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構成了東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勢。境內最高點是北部的鳳凰山,海拔548.1米,最低點在西南部的程莊,海拔47米,城區中心海拔60.5米。

水文

曲阜境內屬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7條,主要有泗河、沂河、蓼河、嶮河4條河流,泗河、沂河兩條主幹河流自東向西貫穿全境,河流總長254.3km。[3]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曲阜境內各類花卉135種,其中:蘭花為「市花」。藥材120餘種。林木有喬、灌、花木140種及變種。經濟樹主要有蘋果、桃、杏、梨、山楂等29種。觀賞樹有檜、柏、銀杏、雪松、丁香等49種,其中:檜柏為「市樹」。水生植物26種。畜禽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羊、雞、鴨、鵝、兔等。各種鳥類29種,其中:鷺鷥為「市鳥」。還有野生獸類10餘種,昆蟲類30餘種。水生動物主要有魚類、蝦類、貝類等。

礦產資源

曲阜礦產資源以建材非金屬礦產和能源礦產為主。目前共發現礦產30種,查明礦床85處,礦化點28處。煤炭查明儲量為93043萬噸;其它非建材非金屬(灰岩、花崗岩、磚瓦用粘土)查明資源含量為1377.158萬立方米。優勢礦產資源是「三石、三土、砂、煤、水」即花崗岩、石灰岩、白雲岩、耐火粘土、膨潤土、磚瓦粘土、建築用砂、煤及飲用天然礦泉水。

水資源

曲阜市地下水和地表水多年水資源總量29957萬m³,曲阜市地下水和地表水多年平均水資源可開採量20810萬m³。截止2019年12月,有塘壩數量258座。水庫共計41座,其中大二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7座,小二型水庫33座,水庫總庫容14685.4萬m³。[4]

人口民族

人口

2019年出生人口7332人、出生率11.2‰,其中二孩4841人,占出生人口的66.0%;死亡人口4298人、死亡率6.6‰;人口自然增長率4.64‰。年末常住人口64.9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2.13萬人,農村人口22.8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4.83%,比上年提高0.67個百分點。

民族

曲阜市共有15個民族,除漢族外,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朝鮮族、壯族、俄羅斯族等。

經濟

綜述

201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355.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6.06億元,下降3.1%;第二產業增加值114.48億元,增長5.6%,其中工業增加值74.57億元,增長0.5%;第三產業增加值214.52億元,增長5.8%。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3: 32.3: 60.4。全市人均生產總值54654元(按2019年平均匯率折算為7923美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5%。

第一產業

2019年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8.74億元、比上年下降2.8%,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2.67億元、增長2.2%。全年糧食種植面積95.82萬畝、減少3.17萬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45.25萬畝、減少2.53萬畝,玉米種植面積48.46萬畝、減少1.18萬畝。全年糧食產量43.63萬噸、增加0.42萬噸,其中夏糧產量18.78萬噸、減產1.3%,夏糧單產415公斤/畝、增產17公斤/畝;秋糧產量24.85萬噸、增產2.8%,秋糧單產491公斤/畝、增產19公斤/畝。

2019年肉類總產量5.3萬噸、比上年下降7.5%,其中豬肉產量1.9萬噸。禽蛋產量1.7萬噸,增長29.6%。年末生豬存欄15.5萬頭,出欄25.5萬頭;禽類存欄667萬隻,出欄2861萬隻。

2019年新增規範化農機合作社2家,年末達到65家。農業機械總動力64.1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7%,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4.7%。創成全省「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示範縣。

2019年造林1281公頃,年末林地面積達到3.25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36.75萬立方米。新建完善農田林網1721公頃、綠色通道159公里,新發展經濟林13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1.7%。

2019年新增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家、家庭農場4家、農民合作社4家,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37個、達到105個。新建設施農業785個,達到4272個,設施占地面積6960畝。高標準農田面積34.15萬畝。新增省級經濟林標準化示範園3家、「齊魯放心果品」品牌2個,成功打造「儒鄉味道」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尼山紅葡萄示範園成為全省優質高效栽培科技成果基地,創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22.20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產值比重達到42.3%,產業融合更加緊密。

第二產業

2019年全部工業增加值74.57億元、比上年增長0.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1%,其中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8.9%,增速高於規上工業14.8個百分點。

2019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家,達到152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195.88億元、利潤11.27億元、利稅20.51億元,分別增長12.2%、17.3%和7.7%;營業收入利潤率5.76%,比上年提高0.26個百分點。規上工業每百元營業收入成本79.9元,比上年減少0.7元。在全部規上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28家,虧損面21.1%。列入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目錄的36種產品中有21種實現增長,產品增長面58.3%。

2019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0.05億元,比上年增長20.5%。新納統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11家、年末達到63家,實現資質建築業總產值51.17億元,其中建築工程產值39.89億元,安裝工程產值10.48億元。全年房屋施工面積247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下降6.1%,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為0.6:18.9:80.5。「四新」投資35.16億元,製造業技改投資5.67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29.11億元、比上年增長104.1%,其中住宅投資27.22億元、增長115.1%,商業用房投資1.28億元、增長7.1%;商品房施工面積295.57萬平方米、下降31.4%,其中住宅施工面積241.65萬平方米、下降33.8%;商品房銷售面積58.82萬平方米、下降7.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7.31萬平方米,增長7.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4.27萬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40.7%。

國內外貿易

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20億元、增長4.0%,其中商品零售額177.97億元、增長3.9%,餐飲收入額33.23億元、增長4.6%。按銷售單位所在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58.93億元、增長3.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2.27億元、增長4.5%。新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企業25家,年末達到103家。實現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3.08億元、下降6.7%,其中限上單位餐飲收入1.15億元、增長4.4%,限上單位商品零售額11.93億元、下降2.9%。

2019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3.59億元、增長27.6%,其中出口26.69億元、增長37.9%,進口6.89億元、下降0.9%。外貿進出口依存度9.5%,較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

服務業

2019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14.52億元、增長5.8%,占GDP比重為60.4%,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新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16家,年末達到34家。規模以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11.14億元,增長13.8%。

財稅和金融

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00億元,與去年持平。其中稅收收入18.22億元、增長5.8%,非稅收入6.78億元、下降17.0%。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72.88%,比上年提高5.04個百分點。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8.23億元、增長1.7%,其中民生領域支出38.56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為80.0%。

2019年末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383.87億元,比年初增加27.73億元、增長7.8%,其中住戶存款280.20億元、增長13.3%。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207.59億元,比年初增加28.08億元、增長15.6%,其中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101.62億元、比年初增長4.4%。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比54.1%,比年初提高3.7個百分點。

2019年各類保費收入10.08億元、增長9.8%。財產險保費收入2.46億元、增長7.0%,其中車險保費收入1.85億元;壽險保費收入7.63億元、增長11.1%,其中期交保費1.66億元。[5]

社會事業

郵電通信

2019年郵政業務總量4.03億元、增長60.7%。郵政寄遞服務1079萬件,增長16.5%;快遞業務1664萬件、增長65.7%,其中同城快遞260萬件、增長71.4%,異地快遞1404萬件、增長64.7%;國際(含港澳台)快遞0.11萬件、增長23.7%。電信業務總量3.16億元。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4.4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69.78萬戶、其中5G用戶1.88萬戶,互聯網用戶17.30萬戶。

城市建設

2019年建成區面積27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41.5%,公園25個、總面積351公頃。全市綠地面積1071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6.48平方米。城市自來水年供水總量1240萬立方米,供水綜合生產能力5萬立方米/日,用水普及率100%,水質合格率100%。城市天然氣供氣總量6334萬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量1187萬立方米;鎮街燃氣管網覆蓋率達到65%。年供熱總量258萬吉焦,供熱面積660萬平方米。實施清潔取暖改造3.3萬戶,完成農村改廁7.8萬戶。順利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鋪設管道400公里。成功舉辦第二屆山東省城市建設博覽會。

2019年全社會用電量21.12億千瓦時,增長8.9%。第一產業用電0.17億千瓦時,增長22.5%;第二產業用電10.88億千瓦時、增長8.2%,其中工業用電10.56億千瓦時、增長7.5%;第三產業用電5.72億千瓦時,增長14.4%;城鄉居民生活用電4.35億千瓦時,增長3.6%。三次產業和居民用電比例為0.8:51.5:27.1:20.6。

教育科技

2019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27所,專任教師9632人,在校學生16.24萬人,年內畢業生4.00萬人。其中,高等學校4所,在校生8.54人,年內畢業生2.18萬人;中等專業學校3所,在校生0.69萬人,年內畢業生0.33萬人;普通中學30所,在校生2.84萬人,年內畢業生0.89萬人;小學88所,在校生4.14萬人,年內畢業生0.59萬人。學前教育幼兒園167所,在園幼兒1.91萬人,年內離園幼兒0.70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75.0%(不含中等職業學校),中小學生體育達標率87.1%。全年考入大專以上院校人數4238人,其中本科人數1638人、專科人數2600人。

2019年取得各類科研成果85項,引進轉讓科技項目285項。申請專利1439件,其中發明專利331件;授權專利761件,其中發明專利89件。有效發明292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4.49件。年末科技平台52個,其中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院士工作站5個,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2018年,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2.87億元,占GDP的比重為0.70%。[6]

文化旅遊

2019年末文化事業機構5個,藝術表演團體15個,藝術表演場所3個,影劇院、博物館、文化館、檔案館各1個,文化站12個,農村文化大院457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180千冊。年末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206個,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16個、市級40個。公共電視節目2套,全年播出1.2萬小時;公共廣播節目1套,全年播出8760小時。全年被中央台採用廣播節目6條、電視節目15條,廣播、電視實現人口綜合全覆蓋。

2019年末共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1處。

2019年末3A級以上旅遊景區12個,其中,5A級景區(「三孔」)1個、4A級景區4個、3A級景區7個。星級賓館7個,客房793間。省級旅遊特色村達到17個,省級旅遊強鎮達到8個。「三孔」景區接待遊客558萬人次、增長12.7%。創成國家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

衛生體育

2019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34個,其中醫院1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7個,村衛生室300個。衛生工作人員489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630人。在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1026人,註冊護士1623人。年末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971張。全年完成診療服務198.78萬人次。

2019年末擁有國家級群眾體育場地1處,體育場館2處。專職教練員24人,等級裁判員16人。全年為濟寧市以上體校輸送隊員42人。在濟寧市以上舉辦的運動會上獲金牌81枚,銀牌60枚,銅牌52枚。

民生社保

2019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38元,增長8.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53元,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1元,增長10.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1.9,比上年縮小0.04。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885元,增長6.8%。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641元,增長6.5%,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674元,增長8.5%。

2019年末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1.8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0.69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7.23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為10.1萬人。全年養老基金支出14.12億元,失業保險支出857.6萬元,工傷保險支出1949萬元。

2019年末全市建成各類養老設施127處,配置養老床位5231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9張。城市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600元/月、比上年提高20元,農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450元/月、比上年提高30元。城市低保對象759戶、1764人,發放低保金799萬元;農村居民低保對象8039戶、14105人,發放低保金4593萬元。供養特困人員1346人,投入供養資金1242萬元。實施臨時救助600餘戶,發放救助金74萬元。發放經濟困難老年人補助507萬元。發放孤兒生活救助金103萬元、困境兒童生活補貼64萬元。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389萬元,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438萬元。全年接收慈善捐贈2605萬元,投入善款2637萬元。全年辦理結婚登記2946對,離婚登記1118對。

安全生產

2019年全市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強化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和應急管理體系,提高突發事件防範和應對處置能力。排查安全生產隱患928處,整改率100%。全年未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無致人死亡事故,無直接經濟損失。億元GDP生產安全死亡人數、死亡率,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死亡人數、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死亡率,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死亡率等4項安全生產嚴控指標均為零。[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