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曹印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曹印侯(1882~1913)名樹勛,字印侯,亦作寅侯、音吼。陝西臨潼人。因家境貧寒,少年失學。但他思維聰敏,計算快捷、準確,為人坦誠,深受鄉親敬愛。光緒二十八年(1902)20歲時,自悔失學之苦,毅然投本縣包海涵受業,勤學鑽研,從不懈怠,文筆奔放不羈,令人嘆服。三十年(1904)轉入橫渠書院就讀,得當時關中大儒張鵬一指教,後又得大儒王敬如講授程朱理學,學業進步很快。此後,他回歸鄉里,築土窯為書房,取名「逍遙洞」,終日研讀古今中外賢哲遺著,逐漸盡通六經諸史。

三十四年(1908)西安設立麗澤館,名為研究學術,實為陝西同盟會革命黨人秘密-場所。曹與同盟會員郭希仁、劉藹如、賀紱之等人常在此聚會,並利用-和演戲場所,向民眾演講國內外時事,每痛斥時弊,皆慷慨激昴,聲淚俱下,聽者深為感動。

宣統二年五月二十一日(1910年6月27日),立憲派聯合海外華僑、商會、學界第二次-,要求清廷速開國會,曹被推薦為陝西省代表之一。各省代表在北京開會,意見分歧,爭論不休。曹慨然說:「此事勿須再行爭辯,惟我等代表,直接面見攝政王載灃,索我民權,否則,我等代表各擲頭顱以謝國人。」(參見《辛亥革命在陝西》第931頁)此語一出,震驚會場內外。京師各報爭相報道。回陝後,他積極倡辦地方自治,並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宣統三年五六月(1911年6~7月)間,四川人民掀起保路運動,曹到西安密約同盟會革命黨人組織軍隊,準備反清武裝起義,並親赴渭北地區招募民團。九月初一(10月22日)西安起義的消息傳至臨潼,曹立即響應,率民團武裝占領臨潼縣城。清軍由河南向陝西反撲進逼潼關。九月初八(10月29日),秦隴復漢軍政府副大統領錢鼎,率學生軍奔赴潼關抗擊清軍途經臨潼,與曹共同商定以臨潼為東征軍大本營。錢鼎領隊行至渭南遇害後,張鳳翽令張鈁為東徵兵馬都督,率軍前往潼關抗擊清軍,張鈁招收了曹等的民團,曹還為東征軍籌糧3000石。不久,他到西安向張鳳翽建議招集各地民團充實革命隊伍,軍政府議而未決。1911年12月1日潼關二次失守,張鈁向陝西軍政府告急求援。在兵馬副都督吳世昌的支持下,曹奔走十數日,招得遊俠、輕生仗義壯士6000人,組成「敢死軍」,並變賣家產,以作軍食。不少群眾自動參軍,帶來鋤頭、鍘刃,被編成「鍘刃隊」。十月十六(1911年12月6日)東路潼關雖已二次收復,但西路清軍已進逼乾州(今乾縣)、鳳翔。曹奉命率領「敢死軍」日夜兼程馳抵鳳翔,在副大統領萬炳南的統一指揮下,於十一月二十二日(1912年1月10日)與清軍接火,血戰30餘次,最終擊敗清軍,收復柳林鎮。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陝西東、西兩路停戰和議後,曹倡議裁軍,並以身作則,遣散部屬十餘營。裁兵後,他又呈文陝西省行政公署,分條列舉興辦陝西實業之利,欲致力於涇惠渠的開鑿。然陝西軍民政府卻不予支持,以財政匱乏為由,僅撥屯田費5000元,不久又下令散其餘兵。至此,曹見宏圖難展,遂離開陝西去外省經商。   1913年曹居漢口養病。「二次革命」爆發前,黃興、李烈鈞等密約曹共同反對袁世凱的-統治。曹應允,並打算回陝組建討袁軍。因病未及啟程,所謀反袁事泄,被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下令捕押。因查無實據,又得友人營救而獲釋。隨即移居杭州養病,11月3日病逝於杭州韜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