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曹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曹鼐[nài](1402年-1449年9月1日[1]),字萬鍾,號恆山。北直隸寧晉(今河北寧晉)人。明朝初年名臣。

曹鼐自少為人豪爽,有大志,博覽群書。宣德元年(1426年),中鄉試第二,任代州訓導,改派江西泰和縣典史。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成癸丑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初授翰林院修撰。正統元年(1436年),充經筵講官。正統五年(1440年),因楊榮楊士奇舉薦,進入文淵閣,參預機務。於正統十二年至正統十四年間(1447年-1449年)為內閣首輔,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

正統十四年(1449年),曹鼐隨英宗親征,於土木之變中殉難。明代宗繼位後,追贈榮祿大夫、少傅、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諡號「文襄」。英宗復位,加贈太傅,改諡「文忠」。

基本信息

                本 名         曹鼐                 出生時間         1402年
                別 稱         曹文忠                 去世時間         1449年9月1日
                  字   號         字萬鍾,號恆山                  出生地          北直隸寧晉(今河北寧晉)
                所處時代         明朝                 官 職         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
                主要成就         狀元及第,出任首輔                 諡 號         文襄→文忠
                任首輔時間         1447年-1449年                 追 贈         榮祿大夫、太傅、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熱議話題

人物生平

據史書及曹氏族譜等記載,曹鼐是北宋大臣曹利用或北宋開國名將曹彬之後。

曹鼐自少為人豪爽,有大志。聰穎好學,博覽群書,能詩善文,下筆千言,一揮而就。宣德元年(1426年),中鄉試第二,任代州(今山西代縣)訓導,改派江西泰和縣典史。

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成癸丑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時年三十一歲,初授翰林院修撰。

明英宗即位後,充經筵講官,撰成《宣宗實錄》後,進侍講,錫三品章服。

正統五年(1440年),由閣臣楊榮、楊士奇推薦,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曹鼐為人「內剛外和,通達政體」,楊榮死後,楊士奇常病不能視事,閣務多由曹鼐處理。

正統十年(1445年),累進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

正統十二年(1447年),內閣首輔楊溥逝世,曹鼐成為首輔。[2]

英宗昏庸,權宦王振擅權,「王爵天憲,悉出其口,生殺予奪,任己愛憎」,排斥異己,陷害忠良,壓制百官,其聚斂之金銀達60多庫,從此朝政日非,邊防也隨之空虛。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北方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拒絕求婚為藉口,舉兵入侵山西大同,王振竭力主張英宗「御駕親征」,同時擅自調集大軍。曹鼐和兵部尚書鄺埜、兵部侍部于謙認為朝廷毫無準備,不能倉促親征,但英宗不聽勸諫,在王振的挾持下親征。曹鼐等只好護擁英宗隨從,帶領數十萬大軍向大同進發。時值北方雨季,道路泥濘,糧運不繼,「兵士已乏糧,殭屍滿路」,遂使軍隊失去戰鬥力。曹鼐等大臣一再勸阻,請英宗回兵,均遭王振拒絕。結果兵抵大同,遭到也先突襲,明軍大敗。八月,在退回北京途經土木堡(今懷柔縣東南)時,被敵軍包圍。在混戰中,曹鼐殉難。

明代宗繼位後,贈曹鼐為少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諡文襄。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位,加贈曹鼐為太傅,改諡「文忠」。

主要成就

曹鼐在內閣供職十年,「明敏爽朗,臨事果斷,能言善辯。王振專權,人莫敢忤,楊士奇死後,唯鼐尚能隨事調護,所言多見從」,為一時之名臣。

軼事典故

  • 三不可

《續太平廣記·厚德部·曹鼐》載故事一則:曹鼐為泰和典史,因撲盜,獲一婦,甚美,目之心動,輒以片紙書「曹鼐不可」四字火之,如是者數十次,終夕竟不及亂;在寧晉城鄉廣為流傳的「曹鼐三不可」故事,更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北京國子監現有曹鼐進士碑、題名碑。

  • 不倦學

曹鼐中會試乙榜 [註 1],不受教職 [註 2],願得繁劇 [註 3]一職自效。改泰和典史。公暇,輒進學不倦,復修舉之業。其尹誚之曰:「可作狀元。」曹曰:「不如是不休。」吳生曰: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也。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1. ① 中會試乙榜:鄉試中舉人。
  2. ②教職:會試得中乙榜,可任教職,掌管教育、文書、修史等事。
  3. ③繁劇:舊時地方州縣,以地域、人口、政務有繁、雄、劇等次第,繁劇均為較重要的地方。這兒「繁劇一職」指到地方上去做官。

人物評價

  • 唐樞:①學士曹鼐,才志通爽,預經筵,敷納甚明暢。[3](《國琛集》)②土木之變,死者十萬餘人,而臣工且五十二員,蟪僵蘼腐,無所見於其生,則無所齒於其死。中間所惜張公輔、王公佐,然英國老不充役,戶書弱不任事,其耿耿不死,獨曹、鄺兩公而已。嗚呼!安得更進於是求可,夕死於生存之日哉?[3](《國琛集》)
  • 張廷玉:①少伉爽有大志,事繼母以孝聞。[4](《明史》)②鼐為人內剛外和,通達政體。[4](《明史》)
  • 崔瑞德牟復禮:在40年代初期,唯一積極活動的大學士是年輕的曹鼐(1402—1449年),他因其堅強的性格而著稱。[5] (《劍橋中國明代史》)

史料記載

  • 《明史·卷一百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4]
  • 《明史紀事本末》

後世紀念

曹鼐之墓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寧晉縣,是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朝廷為曹鼐修建的衣冠冢,寧晉縣城內有他的狀元坊、大學士坊。現存墓地文物是上世紀文革初期,曹氏族人冒着極大政治風險將其深埋地下保護下來的,是目前寧晉唯一存有地面實物的歷史名人墓地,1982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定為邢台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康熙十八年《寧晉縣誌》載:明嘉靖御史蔡靉曾為曹鼐立神道碑、置祭田五十四畝,現今曹氏後人為狀元墓地留祭田三畝。 [6]

相關視頻

歷史真相:曹鼐不可是什麼意思和由來!


參考資料

  1.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一》:「正統十四年八月……壬戌……我軍遂大潰……官軍人等死傷者數十萬……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等皆死焉。」按台灣大學「中西曆對照查詢系統」,正統十四年八月壬戌(十五日)即公元1449年9月1日。
  2. 《明史·宰輔年表一》.國學導航.2019-07-02
  3. 3.0 3.1 《國琛集》.國學大師.2019-07-02
  4. 4.0 4.1 4.2 《明史·卷一百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國學網.2019-07-02
  5. 劍橋中國明代史:正統、景泰和天順統治時期,1436—1464年 .國學大師.2019-07-02
  6. 明朝首輔(7)——曹 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