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曼斯坦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曼斯坦因
原文名 Man Stein
出生 1887年11月24日
柏林
逝世 1973年6月10日
國籍 德國
別名 原名埃里希·
職業 軍區參謀長
知名作品 《失去的勝利》、《士兵的一生:1887-1939》

曼斯坦因(1887-1973),德國軍事家,與隆美爾和古德里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他們是助紂為虐的法西斯幫凶,對別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同時他們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也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製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他們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也許正因為如此,加上他們令人驚嘆的軍事造詣,使他們贏得了敵國的尊敬和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曼斯坦因外文名稱Man Stein 目錄 1少年時代 2生平簡歷 3主要經歷 4相關評價

少年時代

曼斯坦因出生於柏林,剛出生時,全名叫做弗里茨·埃里希·馮·萊文斯基。是普魯士貴族、炮兵上將、愛德華·馮·李文斯基(1829-1906),和海倫·馮·希普林(1847-1910)的第十個孩子。赫德韋格·馮·希普林,埃里希的母親海倫的小妹妹,和步兵上將喬治·馮·曼施坦因(1844-1913)結婚。這對夫婦很不幸沒有子嗣,所以孩子還沒有出生前就決定過繼給他的姨父。埃里希剛出世,李文斯基就就給老曼施坦因發了電報:「你今天得到了一個健康的孩子。母子平安。恭喜。」 (von Manstein, E.: Soldat im 20. Jahrhundert, 5th Ed., 2002, p. 10) 曼斯坦因像 埃里希·馮·曼斯坦因不僅僅其父是普魯士將軍,他的兩個爺爺也是普魯士將軍(其中一個在1870/71年的普法戰爭中率領一個軍),他的舅舅也是將軍;他和大名鼎鼎的陸軍元帥、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也是近親。他命中注定要以軍人為職業。曼施坦因在斯特拉斯堡接受中學教育(1894-1899),這裡在1870/71年的戰爭後就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然後他在位於普倫和格羅斯利希費爾德的少年候補軍官團度過了6年時光(1900–1906)。1906年3月曼施坦因作為一名見習軍官參加了近衛軍步兵第3團(Garde zu Fuß)。1907年1月晉升為少尉。1913年10月他進入柏林軍事學院學習(也叫戰爭學院或戰爭大學)。

生平簡歷

1887年11月24日,出生於德國柏林

1906年,擔任近衛軍步兵第三團見習軍官。

1907年,晉升為少尉。

1913年,在柏林軍事學院學習。

1914年,晉升為中尉。同年,回到近衛步兵第三團,不久擔任近衛第二後備團的副官。

1914年-1918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5年,晉升為上尉。

1918年,擔任德國一個致力於重新組建軍隊的委員會中的參謀。

1920年,擔任連指揮官。

1927年,晉升為少校軍銜。

1929年,在德國國防部參謀本部第一廳工作。

1932年,晉升為中校。

1933年,晉升為上校。

1935年,轉到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工作。

1936年,晉升為少將,出任德國陸軍參謀總部第一軍需部長,不久又升任德國陸軍總部首席副參謀總長。

1938年,擔任李格尼茲的第十八步兵師的主管。

1939年,晉升為中將。同年,擔任倫斯特將軍指揮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參加波蘭戰役。

1940年,出任德軍第三十八軍軍長,制定德軍入侵法國的計劃。

1941年6月,擔任德軍第五十六裝甲軍軍長入侵蘇聯。

1942年7月,攻占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並晉升為戰場元帥。

1942年8月,指揮進攻列寧格勒。

1942年11月,擔任德軍頓河集團軍群司令,指揮營救被圍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

1943年2-3月,指揮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發動哈爾科夫反擊;7月,參加了庫爾斯克戰役。

1944年3月,被希特勒解職。

1945年5月,被英軍逮捕。

1973年6月10日,死於西德巴伐利亞州。

主要經歷

摺疊1887-1940 曼施坦因1887年出生於柏林的萊溫斯基家族,原名埃里希·馮·列溫斯基,生父愛德華·馮·萊溫斯基是西普魯士的一名貴族、炮兵上將,曾任軍長。埃里希·馮·列溫斯基是他第十個孩子。不久,埃里希·馮·列溫斯基被過繼給姨父曼施坦因中將,改稱為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坦因,興登堡元帥是其伯父。

曼施坦因先在斯特拉斯堡接受普通教育,後在數所軍校受訓。於1906年赴第三普魯士近衛步兵團服役,擔任見習軍官,開始其軍事生涯。次年獲少尉軍銜。1913年-1914年,曼施坦因被選送到柏林軍事學院深造。1914年,晉升為中尉。同年,曼施坦因又回到近衛步兵第三團,不久又擔任近衛第二後備團的中尉副官。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曼施坦因在西線和俄國前線參戰。在前線的時候他負了傷,不久被送至集團軍參謀部擔任參謀,隨後參加了德軍對波蘭北部的進攻。之後又回到西線擔任過騎兵作戰科長和步兵師作戰科長,獲得一級鐵十字勳章和霍亨索倫王室勳章。1915年的時候,曼施坦因被晉升為上尉。

1918年戰爭結束後,曼施坦因擔任德國一個致力於重新組建軍隊的委員會中的參謀,1920年擔任過連指揮官。1927年,曼施坦因升為少校軍銜。1929年,他改為在德國國防部參謀本部第一廳工作。20世紀20年代初,曼施坦因和林茨的一位軍人世家的女兒結婚,他的長子於1922年出生。20世紀20年代後期,曼施坦因訪問了一些歐洲國家的裝甲部隊,從中得到了很多經驗和信息。1932年,曼施坦因升為中校,1933年升 為上校,同時,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逐漸掌握了德國的政局,並開始擴軍備戰。受普魯士軍事傳統影響的曼施坦因曾經對納粹黨干預軍隊事務表示不滿。1935年,曼施坦因被轉到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工作。1936年10月,他又被晉升為少將,出任德國陸軍參謀總部第一軍需部長,不久又升任德國陸軍總部首席副參謀總長,開始直接接觸德國軍界的高層決策機構。1938年2月初受弗立契奇事件牽連而被免去副總參謀長職務。1938年4月,曼施坦因擔任萊比錫第十八步兵師的師長。1938年9月,在德軍侵占捷克斯洛伐克過程中出任勒布指揮的第十二集團軍的參謀長。

1939年4月1日,曼施坦因晉升為中將。1939年,曼施坦因開始擔任龍德施泰特將軍指揮的德軍南方集團軍司令部參謀長準備入侵波蘭。1939年9月,德國實施「白色計劃」,發動了對波蘭的突然襲擊。在曼施坦因的策劃下,德軍南方集團軍群連續圍殲波軍主力。很快德軍包圍了波蘭首都華沙,曼施坦因又建議德軍使用炮兵和空軍轟炸以及斷水斷糧進攻華沙以逼迫波蘭投降,9月28日,波軍全線投降。而曼施坦因所在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死傷僅有3萬餘人。10月,曼施坦因調任西線新編組的A集團軍群(司令為龍德施泰特)司令部參謀長。波蘭戰爭結束之後,希特勒就開始策划進攻西歐諸國。1939年10月19日和29日,陸軍總司令部根據10月9日的希特勒指令而制訂頒發的「黃色計劃」。

曼斯坦因視察前線 曼施坦因在深入研究黃色計劃的內容和全面分析作戰雙方的情況之後,認為黃色計劃有模仿「施利芬計劃」之嫌,難以出奇制勝,故而主張:西線攻勢的目標應該是在陸地尋求決戰;攻擊的重點應該放在A集團軍群方面而不應放在B集團軍群方面,A集團軍群應從地形複雜卻能出敵不意的阿登地區實施主攻,揮師直指索姆河下游,這樣才能全殲比利時的盟軍右翼,並為在法國境內贏得最後勝利奠定基礎;A集團軍群的兵力應由2個集團軍增到3個集團軍,此外還需增加強大的裝甲部隊。此即著名的「曼施坦因計劃」的要旨。曼施坦因的主張得到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斯泰特的贊同。從1939年10月到1940年1月,A集團軍群司令部先後以備忘錄的形式6次向陸軍總司令部提出上述建議,仍未得到同意。

也許是陸軍總司令部對曼施坦因一再要求改變作戰計劃感到厭煩,1940年1月27日,曼施坦因奉命離開集團軍群司令部,出任新組建的第三十八軍軍長。然而曼施坦因感到幸運的是,在希特勒的副官施蒙特的幫助下,於2月17日得以當面向希特勒陳述意見,並得到希特勒的完全同意。2月20日,陸軍總司令部頒發包含曼施坦因建議的作戰計劃。結果,德軍在戰爭發起後的6個星期內橫掃西歐諸國,大敗盟軍。英軍部隊匆匆從敦克爾克撤回英國,很快法國便淪陷了。1940年6月5日起.曼施坦因率部發起進攻,快速渡過索姆河和塞納河,直抵盧瓦爾河。如此快速的進攻,連德軍裝甲部隊亦感到驚奇。6月,曼施坦因晉升為二級步兵上將。7月,獲得騎士十字勳章。

摺疊1941-1943 1941年2月,曼施坦因出任德軍新組建的第56裝甲軍軍長,準備入侵蘇聯。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蘇德戰爭爆發。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先向東普魯士前進以殲滅波羅的海地區的蘇軍,然後再向列寧格勒前進。戰爭伊始,勒布的北方集團軍群就突破了蘇聯西北方面軍的防線。

曼施坦因部奉命從梅梅爾以北和提爾斯特以東的森林地區向東突破以達到德溫斯克的大路,於6月26日攻占德維納河上的公路橋和鐵路橋,致使蘇軍損失70輛坦克和許多火炮,幾乎衝進了列寧格勒。曼施坦因對此頗為得意。9月12日,曼施坦因被任命為南線(克里米亞)德軍第十一集團軍司令(隸屬於龍德施泰特指揮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併兼管羅馬尼亞第三集團軍。他的集團軍成功地向南推進進入克里米亞,俘虜蘇軍士兵43萬。曼施坦因的任務是向兩個不同的方向進攻:一方面,沿亞速海北岸大致向羅斯托夫方面前進,以繼續追擊東撤的蘇軍;一方面,同時應優先考慮攻占克里米亞,以積極影響土耳其並解除羅馬尼亞油田可能遭受的空中威脅。但是,因為兵力有限和地形複雜,曼施坦因認為同時完成上述兩項任務是不可能的。那麼,兩項任務是同時執行還是安排先後順序呢?這個本應由最高統帥部決定的問題,現在是由集團軍司令曼施坦因決定的,首先集中力量攻占克里米亞。在經過彼列科普地峽和亞速海兩個方向的作戰之後,德國最高統帥部似乎也認識到僅憑1個集團軍無法同時在兩個方向作戰,遂命令曼施坦因專門擔負征服克里米亞的任務。10月31日,曼施坦因攻戰阿爾馬,被分為兩段的蘇軍分別撤往刻赤半島和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到11月16日,曼施坦因占領了除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外整個克里米亞。12月17日開始進攻塞瓦斯托波爾。由於蘇軍的頑強抵抗,德軍攻而未克,損失慘重。12月26日,蘇軍在該地區發動反攻,在刻赤半島登陸作戰,迫使守島德軍撤離刻赤(德國第42裝甲軍軍長施波奈克因此被撤職)。1942年元旦,曼施坦因晉升為一級上將。1月15日,曼施坦因被迫集中3個半師的兵力再次攻占刻赤半島的菲奧多亞港。蘇軍隨後發動數次反攻,均被曼施坦因擊退。4月中旬,曼施坦因晉見希特勒,就他擬訂的今後進攻計劃進行磋商。希特勒同意曼施坦因的計劃:該部先攻占刻赤,再攻克塞瓦斯托波爾,然後橫渡刻赤海峽,進入庫班,截擊從頓河下游退往高加索的蘇軍。5月8日,曼施坦因在德國空軍的火力支援下,以6個德國師和3個羅馬尼亞師的兵力突破蘇聯克里米亞方面軍的刻赤防線。

5月15日,曼施坦因以傷亡7500人的代價攻入刻赤,俘虜蘇軍17萬人。6月7日,曼施坦因再次發起對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進攻。1942年7月1日,曼施坦因的部隊占領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同日,曼施坦因被晉升為德軍戰場元帥。德軍在損失2萬餘人後俘虜蘇軍9萬人。德軍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重大勝利,使曼施坦因名噪一時。7月後期,第11集團軍被轉到北線加入北方集團軍群,1942年8月,曼施坦因負責指揮德軍進攻列寧格勒。11月,曼施坦因出任新組建的德軍頓河集團軍群(包括霍斯的第4裝甲集團軍,保羅斯的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其中整個第6集團軍和部分第4裝甲集團軍的兵力已經被包圍在斯大林格勒。曼施坦因的任務就是去援救這些被困的部隊。曼施坦因於12月12日發動進攻,到12月24日,德軍離斯大林格勒僅有50公里。但是由於蘇軍強大的反擊兵力以及周密的計劃,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被無情的阻擋住了,並被迫後撤200公里。

1942年8月,希特勒改變第11集團軍進入庫班截擊蘇軍的計劃,命令曼施坦因率缺編的集團軍執行攻占列寧格勒的任務。對此有不同見解的曼施坦因前往列寧格勒前線擬制攻城計劃。9月4日,曼施坦因奉希特勒的電話命令率部前往拉多加湖地區制止蘇軍的突破。他先設法頂住蘇軍的攻勢,然後夾擊實施突破的蘇軍。10月22日,此役結束,據稱蘇軍損失7個步兵師、6個步兵旅和4個坦克營,而德軍亦損失慘重,無力發動對列寧格勒的攻勢。稍後,第11集團軍被希特勒調往據稱蘇軍可能發動大規模攻勢的維特布斯克。1942年11月20日,曼施坦因奉命組建頓河集團軍群並出任司令,指揮斯大林格勒地區的霍特戰役集群(包括1個空軍野戰師和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霍利德特戰役集群和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但是,由於部隊集結的困難,曼施坦因遲至12月12日才發起進攻。12月28日.第57裝甲軍進抵梅什科瓦河,與被圍的第6集團軍相距不到40公里,曼施坦因似乎成功在望。然而,蘇軍的強大反攻擊破了曼施坦因和希特勒的美夢。12月29日.蘇軍收復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將頓河集團軍群擊退到離斯大林格勒200公里的集莫夫尼基地域。1943年1月,德國策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被迫向蘇軍投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敗,標誌着德軍開始喪失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1943年2月2日,曼施坦因晉見希特勒,使其同意放棄東頓涅茨以騰出第4裝甲集團軍準備反攻的計劃。就在2月,曼施坦因被任命為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由A集團軍群和頓河集團軍群各一部編成),2月19日,曼施坦因開始反攻。2月22日,第48裝甲軍和第57裝甲軍向巴甫洛沃格勒挺進,與第2黨衛裝甲軍會師後直逼哈爾科夫。曼施坦因在隨後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役中,於3月18日奪回哈爾科夫和別耳戈羅德,據稱殲滅了蘇聯第3坦克集團軍及其支援部隊,恢復了以前的戰線,這也是德軍在二戰中最為成功的一次反擊戰役。1943年3月14日,曼施坦因為此獲得櫟樹葉騎士十字勳章。

此時,希特勒又計劃在庫爾斯克地區發起攻勢,曼施坦因主張在5月開始作戰,但希特勒拖延到7月。希特勒計劃以克魯格的中央集團軍群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分別向庫爾斯克南北實施突擊,圍殲蘇軍重兵集團。曼施坦因則主張待蘇軍發起進攻並深入到特定區域之後再集中裝甲部隊圍殲,但未獲採納。1943年7月至8月進行的庫爾斯克大會戰(德軍稱為「堡壘行動」),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在一開始的時候成功的切入蘇軍的縱深近40公里,最後第4裝甲集團軍再也無力向北推進了。其間,南線爆發了最大規模的坦克戰,豪瑟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在普羅霍羅夫卡遭遇蘇軍羅特米斯托夫中將指揮的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德軍損失嚴重。庫爾斯克戰役之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在蘇軍犀利的反擊下節節後退。9月,曼施坦因的部隊撤過了第聶伯河,不過追擊的蘇軍也遭到重創。這場有史以來最大的坦克會戰,就以德軍的慘敗而告終。從此,等待曼施坦因及其所部德軍的就都是下坡路了。

摺疊1943-1973 德蘇戰爭期間,曼施坦因至少有3次規勸希特勒在最高統帥部作某種改革:希特勒名義上仍擔任最高統帥,但事實上則將軍事行動的指導權交給總參謀長執行,並且設東線德軍總司令。因為希特勒知道當時在陸軍中有很多人希望曼施坦因出任擁有實權的總參謀長或東線德軍總司令,故而曼施坦因處於窘迫而微妙的境地,希特勒沒有也不可能准其所請。

從1943年10月至1944年1月,曼施坦因暫時將戰線穩定下來,1943年10月,南方集團軍群無法守住第聶伯河防線,曼施坦因在後撤途中突然發起反擊,在克里沃伊羅格重創蘇聯第5近衛集團軍。1943年12月24日,蘇軍發起冬季攻勢。12月31日,德軍失去日托米爾。

1944年1月4日,曼施坦因飛往拉斯騰堡,在要求允許其南翼部隊後撤而遭到希特勒拒絕之後,便開始批評希特勒對東線戰爭的指導。希特勒雙眼緊盯着他,而曼施坦因就象訓斥少尉一樣繼續數落。最後,曼施坦因再次要求任命東線德軍總司令(當然,這無異於要求任命他本人),亦遭到斷然拒絕。1944年1月後期,蘇軍更加猛烈的進攻迫使德軍向西撤退。1944年2月中旬,曼施坦因違抗希特勒的命令讓第11和第42軍(大約6個師56000多人)從「切爾卡瑟口袋」突圍。最後,希特勒接受了既成事實下令德軍部隊撤出「切爾卡瑟口袋」。

1944年3月19日,曼施坦因再次前往上薩爾茨堡要求機動作戰的自由,依然遭到希特勒的拒絕。4天之後,曼施坦因所轄的第1裝甲集團軍在布格河地區被蘇軍包圍。希特勒為此再次發布不得撤退的命令,遭到曼施坦因的抗議。25日,經過系列電話爭吵之後,希特勒將曼施坦因召往貝格霍夫商討。在後者的辭職威脅下,希特勒才同意該部突圍。4月6日,第1裝甲集團軍有10個師突圍得救。

1944年3月30日,希特勒將曼施坦因和克萊斯特召往上薩爾茨堡,授予他們櫟樹葉寶劍騎士十字勳章井解除其指揮職務,而南方集團軍群則被改名為北烏克蘭集團軍群。1944年4月3日,曼施坦因告別集團軍群司令部,踏上歸國之路。儘管他沒有參與刺殺希特勒的「7.20」事件,不過曼施坦因還是感覺到了威脅,1945年1月,他將家人疏散到各處。1945年5月,曼施坦因被英軍逮捕,被送到戰俘營關押,後來又被轉到紐倫堡。1946年秋天,他被轉到英國的德國高級軍官關押所,並於1948年夏天回到德國。曼施坦因於1949年12月在漢堡被英國軍事法庭判處18年徒刑,不過在1953年5月因為健康狀況即被釋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戰爭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一生 1887-1939》。1956年,曼施坦因擔任聯邦德國一個組織的顧問,同戰時德國的西方敵人一起對付蘇聯的威脅。1973年6月10日,曼施坦因死於西德巴伐利亞州的艾申豪森,享年86歲。

相關評價

英國人認為曼施坦因出身貴族,受過良好的軍事教育,早年是一個優秀的參謀軍官,對戰術,戰役,戰略都有自己比較成熟的觀念,由於參與制定了進攻法國等完善的作戰方案,他在德國享有「偉大戰略家」的聲譽是說得過去的,但除此以外,他在戰略和軍事思想上的貢獻並不引人注目。在一戰時期,曼施坦因只獲得有限的作戰經驗,從本質上講,他一直是一名步兵,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一個軍事技術大發展的時期,他能夠提起的貢獻只有「突擊炮」。值得研究的是,從1942年12月到1944年3月,曼施坦因進行了15個月的艱苦作戰,他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從頓河草原退到加里西亞,仍能保持比較完整的戰鬥力,的確是一個奇蹟,所以在德國所有的高級將領中,曼施坦因是最有成就的野戰指揮官,但是這個「最有成就」不能理解為唯一,因為他與古德里安,霍斯,李萊斯相比,大概處於同一個檔次。《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認為:他善於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強調速戰速決,出奇制勝。美國人認為:曼施坦因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優秀的野戰部隊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