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士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曾士峨
曾士峨0.jpg
出生 1904年--1931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字迪勛,號廣澤
職業 軍人
知名作品 英勇作戰,身先士卒

曾士峨(1904年--1931年),字迪勛,號廣澤。1904年生,湖南益陽人。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青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初入黃埔軍校長沙三分校學習,同年9月隨警衛團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營參謀長。1931年9月8日,在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中,他率領敢死隊沖向敵陣,壯烈犧牲,年僅27歲。[1]

生平簡介

曾士峨,1904年生,湖南益陽人。

1923年入益陽信義大學,開始接受進步思想。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長沙三分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入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獨立一師學生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警衛團任連長。北伐到武漢後,轉入我黨控制的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

1927年9月隨警衛團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營參謀長。三灣改編後任工農革命軍(後稱工農紅軍)第一師一團特務連連長,1928年5月任紅四軍三十一團三連連長,率部參加龍源口戰鬥和黃洋界保衛戰,屢立戰功,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鞏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1929年1月任三十一團一營營長,3月任紅四軍三縱隊七支隊支隊長,不久任三縱隊參謀長。率部參加大柏地、長嶺寨、白沙、上杭等戰鬥,英勇作戰,身先士卒。在轉戰贛南閩西的艱苦戰爭環境中,他始終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致親友的信中寫道:「士峨離家四載有餘,雖奔波南北,歷盡千辛,-+然為大眾之生息,常覺無形的快慰,精神爽奮。」

1930年春曾士峨任紅四軍二縱隊司令員,同年夏任紅四軍參謀長兼第二縱隊司令員、紅四軍第十一師師長。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第一、第二次反「圍剿」。

1931年8月,在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中,率部參加蓮塘、良村、黃陂戰鬥,取得重大戰果。在高興圩戰鬥中,他率部堅守竺高山陣地,與精銳之敵展開頑強爭奪。9月8日,當敵人向紅四軍指揮所逼近的危急時刻,他率領全師以黨員和排以上幹部為核心的敢死隊沖向敵陣,壯烈犧牲,年僅27歲。 [2]

人物紀念

曾士峨紀念碑、舊居和紀念館

曾士峨是1931年9月8日經過一場動人心魄的激戰,在江西興國縣高興圩西北的竺高山光榮犧牲的。1987年冬,家鄉人民為讓曾士峨魂歸故里,將其遺骨從江西興國遷葬至會龍山,讓烈士英靈得以魂歸故里,並立了一座高大的紀念碑,聳立在青翠的會龍山巔。在紀念碑的基礎之上建有益陽市會龍山森林公園,碑名是1987年軍委總參謀長楊得志同志題寫。

因歲月久遠,風雨侵蝕,曾士峨故居的五間土屋逐一倒塌。後經地方重視,專門撥款對故居進行修復,並收集烈士早年使用過的床鋪、衣櫃等物件,陳放於其中。 曾士峨烈士的後代、中國有色金屬設計院原總設計師曾天元和其老家大橋沖村多次聯繫,並專門回到大橋沖,為紀念館布展提供了一套比較全面的文字方案,預計將在其老家赫山區泥江口鎮大橋沖村建立曾士峨紀念館。

曾天元從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走訪羅瑞卿楊得志何長工肖克張宗遜等曾士峨生前的戰友和部下,積累了關於烈士的大量一手資料。其中有1924年9月和1925年1月曾士峨前往廣東投奔革命,途中路資用罄,滯留江華縣署擔任科員和書記(文書)的委任狀,1930年11月第一次反"圍剿"戰鬥中紅一軍團紅四軍軍長林彪、政委羅榮桓關於部隊警戒問題給紅11師師長曾士峨、政委羅瑞卿的信,還有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給烈士三兄曾叔彬的回信,極為珍貴和難得。據該村支部書記說,一旦紀念館建成,這些罕見的歷史資料都會以原件或複印件的形式在其中展出。

紀念碑四周的護欄被整飾一新,高大的塔基也用花崗岩重新砌好,跟不遠處的何鳳山陵園一道,相映成輝。昭示着這塊鍾靈毓秀的土地上,曾經誕生過這樣一些名垂青史的偉大人物。每到清明節,自發前來祭奠的人絡繹不絕,朵朵黃菊寄託着人們的哀思,英烈永遠不會寂寞!

人物評價

毛澤東深情地說: 「曾士峨同志的犧牲是英勇的。他是在最關鍵的時候犧牲的。他親自帶部隊衝鋒,改變了戰況。」紅軍總政治部向全軍發出向曾士峨學習的通令。[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