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貫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曾貫萬(1808-1887年)又名三利,字奕賢,號鳴翔,花名叫矮哥三,廣東五華園墐鄉客家人。他是沙田山廈圍曾大屋的興建者, 建於1848年,前後共花了十六年才竣工, 那三堂四橫上下兩層九十九間房子的圍龍式建築格局,有如一座中式城堡, 於2009年12月18日確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1] 在光緒年間得「誥授奉直大夫」一銜,成為朝廷官員。[2]

早年經歷

曾貫萬出生於一個大家庭,但因為是細房,人口又少,常給大房欺負,16歲便隨兄長曾輝賢來港謀生,靠出賣勞力維生。據說,由於他初時不懂打石,故只是在茶果嶺一處石塘做伙頭,但因性格乖巧,不久就轉做了打石學徒,數年間更升為頭目,那時由於香港突然發生瘟疫,工人紛紛回鄉躲避,連累不少石塘倒閉,曾貫萬亦失業。

惟求生活,他發現到與茶果嶺一海之隔的西灣河泊了不少漁船,便想到每日取山溪淡水賣給漁民,同時兼售雜貨,以捱過艱難時期, 於是他便搬到對面海居住。

一夜暴富傳聞

傳聞在某天夜裏,曾貫萬到海濱乘涼,他突然看見高聳的柏架山上有一點火光,乍明乍現,詭秘古怪,如是者連續數個晚上,他都看見那點神秘火光良久不滅。那時曾貫萬年才廿九,在好奇心之下毅然冒險上山,查明底蘊!

一晚趁天氣不錯,便獨自提着燈籠上山。他心裏想:「只要把燈籠放到疑似發光處,下山後再看看兩點火光可有重疊,便能得出位置所在。」如是者也不知他上山下山了多少次,竟真的給他找出光點所在,誰知卻是大為失望! 一直以為那深山定是藏了甚麼奇珍異寶, 夜裏方會散發奇光,誰知滿山盡是大石頭的山坡, 荒涼一片, 唯一特異之處,就只有那些如屋子般大小的光滑巨石,以及在稍高處的一塊呂字形石, 石身上小下大,有若一石人孤零零地在山脊上站立。當時, 他居高臨下,仔細觀察四周環境,但見面前廣寬的海灣,海水緩緩由左而右流過,看得人心曠神怡,突悟道:「難道這裏竟是一處風水龍穴,午夜燐火正是留給有緣人的啟示?」

話說當年在茶果嶺石塘開山時,他曾撿獲兩片棄在山邊的臂骨, 他動了惻隱之心,便找了個陶甕盛載骨殖,放在居處附近,閒來便當作祖先供奉。如今他認為眼前是一塊風水地,便想到埋葬那副無名骨殖到此。

十六甕鹹魚之下全是白銀和碎金

傳說當曾貫萬葬下了那兩片無名骨殖後,他翌年夏天便接了一幫奇怪的買賣。

1838年, 一批來歷不明的漁民向曾氏兜賣十六甕鹹魚。礙於天氣熱,西灣河人口不多,曾貫萬僅以每甕八百錢的價錢,買了四甕,但漁民卻沒有拿走餘下的鹹魚,反而全數寄存到舖裏,聲稱稍後再取,誰知卻是一去不回。曾貫萬發現在全部甕中鹹魚之下,全是白銀和碎金。事後推測,那些漁民都是海盜扮的,卻不知搶回來的鹹魚甕底藏滿金銀。曾貫萬一夜暴富!

四年後英國人登陸香港島,曾貫萬設立三利石廠, 取得筲箕灣石塘的開採權,承辦了大量政府工程,舊最高法院薄扶林 19 世紀中期的建設和後來薄扶林水塘建造所需的大量石材,有相當部分正是由三利石廠提供。[3]終成一代巨富。

由於曾貫萬的發跡和安葬無名先人的時間十分接近,所以他一直視無名先人為恩公。該墓呈半月形,作月白色,闊約30呎,乃是典型的客家墳式樣。整座墓是用水泥鋪成,四周不見任何裝飾物, 墓碑只是一塊粗糙的小麻石。墓碑上刻有「曾氏福德公之墓」七字,而上下款分別是「道光十七年丁酉歲孟春月重修」和「祀主曾奕賢立」。 「福德」二字則有兩種解釋,一是墓內先人並非嫡親,亦不知其名,遂稱作「福德」。二是墓內先人有恩德於建墓者,故建墓者以子孫自居,把他視作祖先看待。

曾氏子孫奉行的一條祖訓

曾氏每年清明節到筲箕灣拜山的通告
原圖鏈結 來源出處橙新聞

凡我曾氏子孫,每年春祭,必先到西灣河山上拜祭無名先人,然後才拜祭自家先祖。——曾貫萬

曾貫萬有此遺訓,主要是訓勵子孫不要忘本,因為他深信自己的成就,是靠扦葬一位無名先人的骨殖到今港島柏架山的風水地而來。

曾大屋村長曾炳坤還介紹,為感謝「福德公」的恩澤,「拜太公」也是曾大屋人每年的習俗,上山拜祭的曾氏族人可獲派一筆獎金,超過七十歲的長者還會額外多派一份,而獎金則來自曾氏物業租金和子孫捐款。[4]

風水名穴

據風水師說,墓穴的位置暗合「木鉗穴」的風水法度,所以該處確是個龍穴。「木鉗」即樹枝椏杈,因為柏架山是一座「木形山」,它所落下的山脊便等如樹木枝幹,而橫財穴就如生長在椏杈裏的果實,是其精華所在,又由於墓中的骨殖是曾貫萬親手埋葬,故名穴蔭生的福份便全數落在他的身上。

風水師又指出,由於墓穴對着廣闊的維多利亞港,《青囊序》中言「山管人丁、水管財」,是以其後人財運亨通;而在四週山頭的巨石,風水學說稱之為「倉庫」,亦主發富;至於那「石人」乃是站崗看守龍穴的侍衛,暗示發貴,如此加上墓的方向配合了元運,曾貫萬便誤打誤撞,在葬下無名骨殖後不及一年而速發,但因穴前的海水是打斜流經,故他獲得的不是正財而是橫財,故該穴大可稱之為〔橫財無名穴〕。

若非曾氏的好心地,這一段好心有好報的美事亦難發生,古人言:「山地好,不如心地好!」相信就是這個意思了![5]

軼事

在筲箕灣耀東邨對上山頭的一座佛堂「極樂洞」,傳聞曾貫萬是為了紀念女兒而建造。

日本侵華期間,曾貫萬的子孫常救濟難民,更會收留無家可歸者,由於難民都不識得當地名稱,因見客家圍村規模宏大,便都叫山廈圍做「曾大屋」。

曾貫萬去世後,曾葬大埔尾稔凹吉穴,但因明堂山泥下陷,2001年末移葬沙田水泉澳其妻在牛角窩的墓地附近。

視頻

【曾氏福德公之墓】曾大屋建造者 曾貫萬 的 故事 Tsang Tai Uk, traditional Hong Kong old walled village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