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月夜憶舍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月夜憶舍弟》
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月夜憶舍弟》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1]

此詩首聯和頷聯寫景,烘托出戰爭的氛圍。頸聯和尾聯在此基礎上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戌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全詩托物詠懷,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語言精工,格調沉鬱哀傷,真摯感人。

這首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九月,叛軍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2]

作品原文

《月夜憶舍弟》[3]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白話譯文

戍樓上響起禁止通行的鼓聲,秋季的邊境傳來孤雁的哀鳴。

今天是白露節更懷念家裡人,還是覺得家鄉的月亮更明亮。

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

寄書信詢問也不知送往何處,因為天下依舊戰亂不能太平。

詞句注釋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潁杜觀杜豐杜占

⑵戍鼓:戍樓上用以報時或告警的鼓聲。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⑶邊秋:一作「秋邊」,秋天邊遠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⑸分散:一作「羈旅」。

⑹無家:杜甫在洛陽附近的老宅已毀於安史之亂。

⑺長:一直,老是。不達:收不到。達,一作「避」。

⑻況乃:何況是。未休兵:此時叛將史思明正與唐將李光弼激戰。

作品鑑賞

這首詩首聯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點明「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使人覺得合乎情理,這是因為它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鍊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

上兩聯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頸聯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着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尾聯緊承頸聯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懷鄉思親之情淒楚哀感,沉鬱頓挫。

名家點評

《詩人玉屑》:杜子美善於用故事及常語,多離析或顛倒其句而用之,蓋如此則語崚而體健,意亦深穩矣(《麈史》)。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之類是也。

《李杜詩選》:此二句(按指「露從」一聯)妙絕古今矣,原其始從江淹《別賦》「明月白露」一句四字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文選》真母頭哉。

《唐詩歸》:鍾雲:只說境,含情往復不可言(「露從」二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淺淺語使人愁。周珽曰:……結聯所謂「人稀不到,兵在見何由」也。征戰不已,道路阻隔,音書杳莫,存亡難保,傷心斷腸之語。令人讀不能終篇。

杜臆》:只「一雁聲」便是憶弟。對明月而憶弟,覺露增其白,伹月不如故鄉之明,憶在故鄉兄弟故也,蓋情異而景為之變也。

《瀛奎律髓匯評》:何義門;「戍鼓」興「未休兵」。「一雁」興「寄書」。五、六,正拈憶弟。紀昀:平正之中,自饒情致。無名氏(乙):句句轉。「戍鼓」是領句,突接「雁聲」妙。

《繭齋詩談》:「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若作「雁一聲」,便淺俗;「一雁聲」便沉雄。詩之貴煉,只在字法顛倒間便定。

《讀杜心解》:上四,突然而來,若不為弟者,精神乃字字憶弟、句里有魂也。……不曰「月傍」,而曰「月是」,便使兩地皆懸。

杜詩鏡銓》:淒楚不堪多讀。起突兀(「戍鼓」二句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4]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杜甫:月夜憶舍弟(蒙曼簡短點評)

參考資料

  1. 《月夜憶舍弟》古詩文網;
  2. 胎教詩詞 丨 月夜憶舍弟 搜狐首頁,發布時間;2017-10-25 19:00
  3. 為什麼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頷聯是千古佳對 快資訊樂,發布時間;2020-04-01 04:44
  4.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