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

作品名稱: 《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

創作年代: 晚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李商隱

《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是唐代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1]

這是一首愛情詩,前二句謂月下幽會的愛情生活和道教修煉的生活很難兩全齊美,想同深鎖在道觀里的宋華陽姊妹是何等艱難,後二句月色美好,詩人希望與宋華陽姊妹共賞明月,料想玉樓上的水晶簾仍像以前那樣透明光潔。這首詩前兩句運用典故,後兩句正反相合,加濃了情深意厚,美事難成的寓意。[2]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偷桃竊藥是兩件美事,可惜難兩全。玉陽碧城十二樓,曾經幽禁過彩蟾。

本來我應跟三位美女,一起欣賞月光團圈。那華陽觀玉樓,仍然像透明的水精簾。

創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八年(834),長安城發生了震撼朝野的"甘露之變",李商隱也受其影響,在彷徨中決定到玉陽山去"學仙",約為四年,這時結識了女道士宋華陽姊妹,也可能因此產生了戀情。《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詩就寫下了當時這種初戀的情感。詩人早已向宋華陽姊妹發出過自己情愛的信息,但始終未收到宋氏姊妹返回消息,當然詩人仍存有幻想,實現自己的情感願望,於是在"月夜"重寄自己的相思,因而創作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首兩句是詩人心中發出的感喟,一種深情的阻隔,即使近在咫尺,也形同天涯,可望而不可即。先引用兩個典故來喻意,一是用嫦娥偷靈藥得仙人月,來喻宋氏姊妹已飛升成仙,一是用東方朔三次偷王母蟠桃事來喻詩人自己,作者說:但仙、凡兩境界,"事難兼"啊,今夜我只能望着高樓,"彩蟾"被鎖在深閣,城關重重,哪能相見呢?這兩句中"兼"與"鎖"兩詞寫出了人間種種阻隔,心愿與現實總是相違,在情愛生活中同樣如此,對詩人而言,人間無形阻難感受更深了。

後兩句點出"月夜",詩人此時此景的想像與感受應是如此的:在這明月皎潔,月光如銀,安詳寧靜的夜晚是多麼好的時光啊,如果我們三人相聚于山水亭角之間,開懷言志,情感交觸,共賞明月,然而這僅是一種夢幻和想象了,抬頭一望,我只能出神地仰視一下你們高樓上懸掛的水精簾了。這時抒情主人公的心情只能是詩人在絕句《嫦娥》詩中寫的兩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了。

此詩後兩句在構思上有一個特色,即"應"與"未"對舉,"正"與"反"相合,這更加濃了情深意厚,美事難成的寓意。句中"共"與"仍"也是相反相承的,"共"是美好的意願,而"仍"卻蘊藏了生活中多少阻礙與不測。看來李商隱是深於情感的,但是否能衝過對於功名之企求,恐怕也只是"玉樓仍是水精簾"了,做人的難度也就在這裡。

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陽市)。 [3]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縣病故,死後葬於祖籍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4] 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5]

視頻

李商隱的詩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