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卓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木卓鄉位於雲南省鎮雄縣西北部,毗鄰威信縣廟溝鄉,與該縣芒部、雨河、李子接壤,距縣城53公里,轄7個村132個村民小組,共5809戶、26100人,居住着漢、彝、苗、回四個民族,其中彝、苗等少數民族666人,國土面積86.61平方公里,共擁有20865畝山地,2109畝水田,平均海拔1460米,年平均氣溫為11.3℃,年降雨量為700至900毫升,年均日照時間為1343小時。農作物以玉米、洋芋、小麥為主,以烤煙、煤炭資源、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支柱。[1]

簡介

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木卓鄉

木卓鄉建於1988年,位於鎮雄縣城西北角,距縣城53公里,與本縣芒部、雨河、羅坎接壤,以威信廟溝鄉為鄰,駐地海拔1475米,年平均氣溫11.3℃,國土面積86.61平方公里。

鎮雄縣轄鄉。1988年中從原雨河區分出新設木卓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28公里。面積83.3平方公里,人口2.2萬。貓(山)謝(家坳)公路及火(石坳)花(魚洞)公路過境。轄木卓、墨黑、環山、新橋、茶卓、銀屏、六井7個行政村。農業以種植玉米、小麥、豆類、煙草為主,特產木漆、半夏、天麻、香菌。鄉鎮企業以辦商業為主。

2006年末,全鄉總戶數6341戶,總人口27940人,其中少數民族792人,生產總值3875.5萬元,糧食總產量632.8萬公斤,農業人口人均純收入1096元。全鄉有耕地27015畝,人均有耕地0.98畝,盛產玉米、小麥、馬鈴薯、大豆和烤煙。全鄉有林地33915.1畝,森林覆蓋率25.17%。境內山清水秀、生態良好、資源豐富,人力資源、礦產資源、林草資源獨占鰲頭,有珍稀植物--馬鈴光樹,千年古杉一展風采,集奇、秀、險於一身的"仙人洞"曾留下法、德、美等外國友人的探險足跡。

2007年末,全鄉總戶數6341戶,總人口28352人,其中少數民族806人,生產總值4264.5萬元(其中林業收入73.6萬元),糧食總產量690.6萬公斤,農業人口人均純收入1240元,人均有糧243公斤。[2]

發展中心

建鄉十九載,歷屆黨委、政府領導全鄉幹部群眾堅持以促進發展為中心,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點,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培植壯大了以科技種植為依託的糧食產業,以養牛、養、雞、豬為主的畜牧產業,以用材林為主的林業產業,勞務輸出產業、煤炭產業、烤煙產業、建築建材業不斷發展,蠶桑、魔芋、經濟林果初見成效,糧、煙、畜、勞務輸出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扶貧攻堅卓有成效,17500人穩定脫貧,收入逐年增長。

地理優勢

自然資源

木卓鄉地處鎮威公路的主幹線,交通十分便利,全鄉有4個村通油路,鄉政府駐地距建設中的巧威公路僅3.5公里。煤炭資源極為豐富,據初步勘測,我鄉煤炭儲量約7億噸,煤質埋藏淺、煤層厚(大都在150-170公分以上),發熱量在7600大卡以上,煤層傾角小於25度。由於我鄉黨委政府積極採取對外招商引資政策,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以優惠的政策吸引外來投資,外地老闆紛紛看準了木卓的市場,僅2003年,前來我鄉投資上百萬元開煤礦的老闆就達10餘人,現有6口保留煤礦年產30萬噸以上。

地理氣候

木卓鄉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海拔高差大,立體氣候突出,非常適宜發展林業,特別是中藥材種植。全鄉森林覆蓋率達31.2%,傳統名貴中藥材天麻、杜仲等達20多種,天麻、當歸、黃岑、黨參等傳統中藥材雖屬零星分散種植,但都具有一定的面積和產量,按照縣委、政府發展以天麻為主的中藥材產業的有關部署,我鄉根據木卓天然具有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擬定了《木卓鄉中藥材開發可行性研究報告》,並將以此指導全鄉中藥材開發,形成規模發展,在適當時候吸引外來投資成立中藥材開發有限公司,以龍頭企業帶動廣大藥農脫貧致富奔小康。

農業建設

鎮雄縣木卓鄉緊緊圍繞思想大解放,經濟大發展的總體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堅持走科學發展道路,着力做好農、林、牧、工四篇文章,助推"三農"工作,全面提高新農村建設。

強化"農"字基礎。鄉黨委政府始終以農民富則農村穩,農業興則農民樂為基本工作思路,強化"農"字基礎。切實做到政策惠農、產業助農、科技支農、服務慰農,進一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激發農民抓好農業生產,豐富糧袋子,實現食無憂,增加經濟收入。

打牢"林"字根基。讓植樹造林既為環境做貢獻,又給經濟添動力。木卓鄉鼓勵農戶大力營造防護林、用材林,建設好水土流失工程,儲備林業財富。科學規劃,加強指導,選擇適宜品種,發展經濟林果產業,幫助農民增收。

挖掘"牧"字潛力。充分利用部分區域草山廣,放牧條件好,實施規模化養殖,取得顯著成效。比如,近年來,木卓村劉家坪村民組靠餵養母牛,戶均年增收上萬元。加大政策扶持和創業資助,幫助農戶逐步走依託畜牧產業促發家致富之路。目前,全鄉建成優質仔豬基地4個;規模1000隻以上土雞養殖示範戶22戶,湧現出茶卓村兩路口何學英養殖場等示範點和一批養殖致富能手。

發展"工"字效益。採取引導勞務輸出和協調就地務工雙路徑解決閒散勞動力出路問題。鄉黨委政府堅持每年組織有序、可靠的勞動力供需接洽,給外出務工人員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保障其穩定創收。2007年,全鄉共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21000多人次,實現務工收入5500餘萬元。同時,積極協調地方廠礦企業吸收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務工,發揮資源開發反哺農民就業作用,使農民能夠忙時突擊生產,閒時打工掙錢,實現"就業不出鄉,收入有保障"。[3]

旅遊資源

木卓鄉素有旅遊觀光景點的美稱,鄉政府北面的千年古杉號稱"大樹將軍",樹齡達1300多年,自光緒27年立碑保護至今。新橋村委會駐地的馬鈴光樹屬國家二級保護珍稀植物,樹齡達900餘年,每到冬季,樹身全部蛻皮,樹體通紅,非常罕見。還有幾棵400多年的紅豆杉,需兩人才能合圍,極為珍貴。鄉政府駐地東邊有一仙人洞,洞邊林綠滴翠,石筍群立,五溪爭注,藤蔓垂簾;洞內曲徑通幽、深不可測,鐘乳石千姿百態,嘆為觀止。2001年8月,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等外國洞穴探險家實地考察後驚嘆不已,境內尚有鷹嘴岩、朝天三炮、撲地九口鐘、四大金鋼、八大學士等人文景觀。鄉政府駐地有小龍塘、大龍塘、代麼坪龍塘,塘邊綠草如茵,塘內水質湛蘭,水鳥多、魚兒肥,冬季還偶有紅嘴鷗駐留此地,確是茶餘飯後的遊覽勝地,來往客人留連忘返。[4]

經濟發展

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1)、扶貧攻堅成效顯著。05年以來,通過實施500萬元的易地扶貧和417萬元的扶貧安居兩大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全鄉約30%特貧困戶的住房問題,為廣大群眾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打下了堅實基礎。有力地拉動了全鄉建築建材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服務業等第二、三產業的大發展,成為群眾增收的新亮點。(2)、糧煙生產穩步發展。去年,全鄉種植包穀20100畝,水稻950畝,春秋蕎2000畝,紅薯1000畝,洋芋12000畝。其中,推廣雜交包穀良種30000公斤,地膜覆蓋5000畝,小麥3:15規格7000畝,4:15規格1000畝,5:1規格1000畝。在農業科技推廣上,尤以環山村的包穀密植定向移栽和銀屏村的小麥規範化種植為成功樣板,獲得市、縣好評。在烤煙生產中,特別是剷除雜劣品種、組織和提供優質煙苗等方面花了大功夫,05年全鄉共完成12.768萬公斤的烤煙收購任務,煙農收入67.9934萬元,烤煙均價5.325元/公斤,實現稅收25萬多元。(3)、小康示範村建設啟步良好。通過實施易地扶貧試點工程和安居溫飽自然村建設,小集鎮效應已初步顯現,村容村貌更上一層樓。新橋村被為市、縣表彰的社會治安先進集體、文明村、計劃生育合格村。木卓集鎮面積在原有的基礎上增擴了一倍以上,整個集鎮的美化、綠化、亮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變化。集鎮人口明顯增加,為農民增收奠定了市場基礎。

產業發展

更有這裡的人民安居樂業,明禮誠信。2002年,全鄉競無一起刑事案件,連續三年獲省、市、縣表彰,有2個省級文明示範村社、2個市級文明單位、8個縣級文明單位。社會治安整體聯動防範機制受益於民,穩定的社會環境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人來這兒投資、觀光、考察。

木卓很美,而且正變得越來越美。扶貧開發工作力度空前加大,2003年全鄉農民年均純收入達798元,1200多戶農民徹底結束了住茅草房、杈杈房、窩棚的歷史,1000多農民走向第二、三產業。集鎮規模擴大了一倍,市場載體初步形成,農業產業化觀念初步樹立。新橋村、木卓村的易地搬遷工程得到全國人大代表視察組和國家發計委的高度肯定,木卓村、茶卓村、六井村、新橋村的扶貧安居工程讓廣大農戶住進了新居,全鄉人民的思想觀念明顯改善,正以嶄新的姿態,高昂的步伐迎接新的生活。

基礎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一是人畜飲水工程,從六井村江西村民小組水源點引水到木卓集鎮易地搬遷安置點,鋪設89型無縫鋼管6000米,維修小龍塘13.8畝,解決了木卓集鎮一萬多人的飲水難的問題和2000多畝農田灌溉;二是公路建設,維修木卓安置點至兩路口鄉村公路4.189公里,新增村社公路約20公里,硬化木卓安置點街道約13000平方米,全鄉85%的村民組已通公路;三是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新修了兩個村的教學樓各一幢,中學的操場和跑道已投入初步使用。四是改善了兩個村委會的辦公條件。

煤炭產業實現安全生產及持續有效地深化整治。鄉成立了煤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領導組,專項負責煤炭安全生產及深化整治工作。工作上做到"五個到位"即:領導到位、認識到位、措施到位、經費到位、工作到位。實現"兩個零狀態"管理,即:保留煤礦實現零事故、零傷亡,非法小煤窯實現零狀態。

社會治安

社會治安整體聯動防範工程成效明顯。我鄉始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建立了六大整體聯動防範體系,深入落實"三有"(即"有人管事、有錢辦事和有章理事")、"四防"(即"幹部帶頭防、黨員包戶防、專人巡邏防和農戶自己防")、"五到戶"(即"治安責任書籤訂到戶、法制教育管理宣傳到戶、矛盾糾紛調處到戶、排查隱患到戶和防範措施落實到戶")的工作措施,努力構築治安防範屏障,實現了"四個無"和"四個明顯下降":即無種、吸、販毒,無邪教組織活動,無群體性上訪事件,無重大安全事故和緊急治安事件;刑事案件、民事案件、治安案件、民間糾紛連續三年明顯下降,全鄉呈現出發案少、,秩序好、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