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里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木里藏族自治縣坐落於四川省西南邊緣,位居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西北,地理坐標為東經100°03′~101°40′,北緯27°40′~29°10′。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37262人,面積13246.38平方千米。縣境東南行政區域界線217.75公里;西北行政區域界線520.7公里;西南行政區域界線134.81公里。東跨雅礱江,西抵貢嘎山,南臨金沙江,北靠甘孜州。

2013年上半年,木里縣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45729萬元,同比2012年上半年增長10.4%,占全縣GDP總量的49%,比2012年上半年提高1.3%。

歷史沿革

漢初、後漢、蜀國、兩晉、南北朝、宋、明定笮縣屬越嶲郡。

南朝齊、後周(公元479-568年),定笮分別屬獠郡和嚴州所轄。

隋開皇六年(公元586-618年)定笮縣嶲州所屬(即今越西)。

唐高祖武德二年起至德宗貞元二年(公元619-786年)之間,吐蕃攻占雲南,木里兩度陷入吐蕃勢力之中,在此期間改定笮為昆明縣、香城郡,隸屬嶲州。

懿宗咸通六-七年,宋寧宗嘉定八年(公元866-1215年),南詔出兵北上,攻下嶲州、黎州等地,改嶲州為建昌府;改昆明縣為香城郡。

1216-1276年,建昌府為大理段氏所據,改香城郡為賀頭甸。

宋寧宗嘉定九年至元世祖十四年(1277年)立鹽井,管民千戶。

1278年立為金州,隸屬德平路。

1290-1368年降為金縣(因境內出金而得名)。

明太祖廢元朝的路、府、州、縣、設置建昌衛(今西昌)、鹽井衛(今鹽源)、越嶲衛(今越西)。"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鹽井衛為柏興千戶所,隸屬建昌衛;二十七年(1394年)改置鹽井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行都司,而金縣廢。"

清初,大體依照明制,將衛的指揮使改為"守備",歸建昌的總兵管轄。

雍正六年(1728年)罷衛,改置鹽源縣,歸寧遠府轄,屬四川省。

民國初期,廢府存縣。"二十四年(1935年)設置十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縣屬之。"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寧屬劃歸西康省,鹽源縣歸西康省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木里仍屬鹽源縣。

1952年7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建立木里藏族自治區(縣級)籌備委員會,1953年2月19日正式成立木里藏族自治區(縣級)。

1955年5月,改為木里藏族自治縣。

1955年年12月13日,撤銷西康省,木里歸屬四川省西昌專區管轄。

1978年10月,撤銷西昌地區建置,併入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管轄。[1]

行政區劃

1953年2月19日,木里藏族自治區(縣級)成立,4月,全境劃設三個區。

1953年9月,在全縣劃設19個鄉。

1957年將二區(博瓦區)列瓦代管的白烏腳村、一區(瓦廠區)大壩所轄之大嘴村劃歸鹽源縣管轄。

1958年,全縣開始實現"人民公社化",縣內各鄉先後改名為"人民公社"。

1966年將鹽源縣所轄的後所鄉劃歸木里二區管轄,經過兩期整建人民公社和增設部分公社,至1972年,全縣共轄3個區,29個人民公社。

1981年,全縣開展地名普查,對縣內區、公社進行了命名標準化處理。

1983年,全縣恢復鄉的建制。

1984年11月,將俄亞鄉改建為納西族鄉;屋腳鄉、項腳鄉改建為蒙古族鄉;白碉鄉、固增鄉改建為苗族鄉

1984年12月,省政府批覆建立喬瓦鎮。全縣轄3個區,1個鎮、29個鄉(其中5個民族鄉)。

1992年11月12日,根據撤區、並鄉、建鎮的精神,縣政府撤銷博凹鄉建制,原博凹鄉行政區域轉為喬瓦鎮建制。

2006年全縣轄3個區、1個鎮、28個鄉(其中5個民族鄉)、9個相當於鄉級的牧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木里藏族自治縣坐落於四川省西南邊緣,位居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西北,地理坐標為東經100°03′~101°40′,北緯27°40′~29°10′。縣境東南與州內的冕寧、鹽源縣接壤,行政區域界線217.75千米;西北與甘孜州稻城、理塘、雅江、康定、九龍縣相連,行政區域界線520.7千米;西南分別與雲南省的香格里拉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寧蒗彝族自治縣相鄰,行政區域界線134.81千米。東跨雅礱江,西抵貢嘎山,南臨金沙江,北靠甘孜州,東西寬約160千米,南北長約170千米。縣府所在地喬瓦鎮,距涼山州首府西昌254千米。

地形地貌

境內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終端。是雲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由於河流深切,嶺谷相對高差很大,木里藏族自治縣北部在2000米以下,中部和南部下切更深,多在2000米以上。西部與稻城交界處的恰朗多吉峰高達5958米。最低處三江口海拔1530米,相對高差達4428米。全縣形成三個大地貌,即西北部的山原地貌,東南部中山深切割山地貌和西南部的高山深切割山貌。全縣整個地勢南傾,主要河流沿斷層由北而南,流入金沙江,並與四條南北向的山脈相間排列,構成了木里藏族自治縣地貌的主體。屬於典型的高山、山原、峽谷地貌。

氣候

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氣候特點為冷熱兩季交替、乾濕兩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輻射強烈,無四季區分的氣候特徵。多年平均氣溫14.0℃,1月平均氣溫7.5℃,極端最低氣溫-5.4℃(2011年1月18日);7月平均氣溫18.9℃,極端最高氣溫33.6℃(2012年5月21日),最低月平均氣溫7.4℃,最高月平均氣溫19.0℃,平均氣溫年較差39.0℃,最大日較差23.3℃(2010年4月8日)。生長期年平均271天,無霜期年平均238天,最長271天,最短20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164.9小時。0℃以上持續期是272.7天。[2]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境內天然徑流量58.13億立方米,人均58150立方米。

多年平均天然徑流深度為439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24.81億立方米(深度為9421毫米)。境內水域面積9.75萬畝,占全境幅員的0.50%,其中河流面積8.85萬畝,湖泊面積0.90萬畝。

土地資源

木里藏族自治縣全境幅員面積為13246.38平方千米,量標面積為13248.55平方千米,合1987.29萬畝。境內林業用地1174.50萬畝,其中森林面積683.1萬畝;疏林面積39.71萬畝;灌木林面積4006.16萬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0.58萬畝;跡地35.07成畝;苗圃0.09萬軒;宜林地9.76萬畝。

礦產資源

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主要礦產有鎳、銅鈷礦褐鐵礦鉛鋅礦、岩金、銅礦、砂金、釷礦、菱鐵礦、錳礦、多金屬礦、鉛礦、赤鐵礦、鐵錳礦、鉛銀礦、銀礦、貢礦17種,非金屬礦種有水晶,石膏、芒硝、土鹼、熱泉、石英砂岩、頁岩、冰洲石、石灰岩、煤礦、石棉、硫鐵礦、鹽滷、建築用砂、硅石礦、河道、砂礫16種。在發現的123個礦產地中,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4處,岩金礦15處,砂金礦21處。[3]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37262人,其中常住人口12.9萬人,城鎮化率12.02%。總人口中,男性70077人,占51.05%;女性67185人,占48.95%。18歲以下39961人,占29.11%;18-60歲83420人,占60.7%;60歲以上13881人,占10.19%。

民族

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有藏、彝、漢、蒙古、回、苗、納西、布依、傈僳等22種民族;超過千人的有藏、彝、漢、蒙古、苗、納西、布依7個民族;截至2013年,藏族45056人,占32.82%;彝族41520人,占30.25%;漢族26280人,占19.15%;蒙古族8869人,占6.46%;苗族8813人,占6.42%。

經濟

綜述

2013年上半年,木里縣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45729萬元,同比2012年上半年增長10.4%,占全縣GDP總量的49%,比2012年上半年提高1.3個%;非公有制經濟增速比全縣GDP增速高2.9個%,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5.09%,拉動全縣經濟增長4.89個%。全縣登記民營戶數2265戶,同比2012年上半年增長6.3%,民營註冊資金83309萬元,同比2012年上半年增長9.5%。實現民營稅收收入4924萬元,占全部稅收收入的14.6%。

農業

木里藏族自治縣農業總產值從1952年的1800萬元,增加到1978年的4846萬元,2011年達到6.8億元,比2010年增加27%,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糧食作物以玉米、洋芋、小麥、青稞、水稻等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53828噸,人均392.16千克,其中水稻1574噸,小麥4588噸,玉米19514噸,洋芋239噸。主要經濟林木有核桃和花椒等,主要經濟作物有中藥材、柑橘等。2011年,核桃栽植面積43801.3畝,花椒栽植面積2558.5畝,中藥材種植面積3500畝、產量50噸;桔梗種植面積、產量2噸;板藍根種植面積150畝、產量2.5噸;草烏、秦艽、黃芩等產量10噸;蔬菜種植面積1.1445萬畝、產量36751噸,主要有西紅柿、菠菜、海椒、白菜、芹菜、黃瓜等23個品種,其中西紅柿1625噸,菠菜541噸,海椒3384噸,白菜1896噸,芹菜474噸,黃瓜2166噸,四季豆2437噸,萵筍1896噸。截至2011年末,木里藏族自治縣縣累計造林53.55萬畝,其中防護林26.97萬畝,經濟林26.58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167萬株。森林覆蓋率67.3%,活立木蓄積量1.1765億立方米。

工業

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有森工、輕化、電力、冶金、建築、建材、食品、釀造等一些全民、集體企業36個,2011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96億元,是2006年的99倍,年均增長150.68%。

商業

2011年末有商業零售網點800個。其中:超市2個,便民連鎖店25家。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10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加15.7%,其中:城鎮零售額實現2.46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17.6%,農村零售額實現1.6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12.9%。[4]

社會事業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550人,專任教師22人;

小學32所,在校生16365人,專任教師80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6%。初中12所,在校生4080人,專任教師28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7.85 %,小學初中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809人,專任教師22人。2011年教育經費達1.8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8億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7億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5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25.8%、12 %、15.2%、16.3%。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列為15.2%,比2010年提高了3個%。

科技

2011年末各類科技人才208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825人,經營管理人才193人,技能人才207人,農村實用人才416人。

衛生

2011年末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55個,其中國家二級乙等綜合醫院1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所,鄉鎮衛生院29所,床位37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6張,固定資產0.15億元。專業衛生人員300人,其中執業醫師99人,執業助理醫師68人,註冊護士61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2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註冊護士0.45人。2011年末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0.2萬人次,住院手術4850台次,出院病人29000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5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12347人,參保率98.53%,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68歲,其中男性67.4歲,女性68.2歲。孕產婦死亡率259.40∕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7.78‰、5.83‰、4.54‰。[5]

交通設施

境內有省道稻攀路S216線全長275千米,通鄉公路28條,通車裡程1011千米;2011年末擁有客運車輛46台、655座位,客運量123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099萬人·千米。農村客運站點20個,日客運量270人次。

旅遊

木里藏族自治縣旅遊景點有:寸冬海子康塢大寺景區、木里大寺、康塢大寺、瓦爾寨大寺、昏沙伸臂橋等。

寸冬海子康塢大寺景區:寸冬海子康塢大寺景區位於木里縣城西北部康塢山頂上,海拔3404米,距縣城35千米。海子面積1050萬平方米,長7千米,寬1.5千米。

木里大寺:木里大寺座落在瓦廠區桃巴鄉你易店村,海拔2637米,建築面積達8萬多平方米,距縣城喬瓦鎮120千米,2005年被列為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康塢大寺:康塢大寺位於康塢牧場的康塢山頂上,海拔3407米,建築面積為2萬平方米,距縣城50千米,是木里修築的第二座大寺,2007年12月被列入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瓦爾寨大寺:瓦爾寨大寺位於茶布朗區沙灣鄉木里河東岸杜基山半坡平地上,海拔3382米,建築面積約3萬平方米,距縣城喬瓦鎮180千米,是木里境內修築的第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大寺。

昏沙伸臂橋:位於木里河上游唐央鄉,整座橋用原木和石塊作材料,橋中間靠石塊填充,以增加橋墩自身重量。橋長29.9米,寬1.5米,高7米。2003年被列入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