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末日之淚 (安魂彌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末日之淚 (安魂彌撒)
圖片來自隨意窩

《末日之淚》[1] [2] [3]拉丁語:Lacrimosa,充滿淚水的,是天主教安魂彌撒繼抒詠的最後一節聖詩

簡介

歷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個倒有九個要答莫札特《安魂曲》。人們熱衷於《安魂曲》的原因更多是出於獵奇。

「安魂曲」也稱「安魂彌撒曲」,即「追思彌撒曲」,是天主教專門為追悼亡者用的彌撒曲,主教舉行追悼彌撒時,普通是身穿黑色祭服,因此也叫作「黑彌撒」。

安魂曲不在主日或慶節舉行,典禮氣氛又是悲愁哀訴的,因此沒有「光榮頌」和「信經」。

安魂曲大約於第十世紀時形成,只有第一首「進堂曲」,即所謂「安息經」(Requiem),是於第九世紀時即已存在的。由於歌唱部分兩組並用,文詞分段就顯得繁複冗長,因此作曲家們很少將十二段全部譜曲,往往只選定其中幾個重要部分譜曲。

背景

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裡德·韋伯的多事的德國作曲家撰寫了一本書,書中對30多年前首演的莫札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偽考據的疑問,於是重新鉤起人們對陳年往事的無限興趣,一時各種關於《安魂曲》的傳奇、假想、謠言、推測與美好幻想相繼出籠,關於莫札特的一切重又成為搶手貨,從此,《安魂曲》研究竟然成為莫札特學的一部分。

莫札特為了趕在約定時間交出曲子,日日夜夜都在思索安魂曲的歌詞。他的身體本來就不健康,加上常常熬夜作曲,神智逐漸昏亂的他,竟然以為委託作曲的黑衣男是地獄派來的使者,而他作的安魂曲其實是為自己而作,地獄使者在預告:他的死期已經不遠了。

安魂曲其實也是彌撒曲的一個分支,主要是指羅馬天主教用於超度亡靈的特殊彌撒,安魂曲的唱詞與普通彌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榮耀經Gloria)與信經(Credo),增加了「震怒之日」(Dies irae)。之所以稱為安魂曲,是因為唱詞的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開頭,第一句是「主啊,請賜予他們永恆的安息」。安魂曲這個名詞在音樂上接受的人比較多,而教會一般將其翻譯為追思曲

有關《安魂曲》的疑點仍然非常多,歷來爭論的問題大概有這些:《安魂曲》的手稿或者抄本是否在莫札特死後被盜或被轉移?《安魂曲》的手稿是否於1792年3月被賣給了一位貴族?還有一位莫札特的朋友、單簧管演奏家斯塔德爾(Stadler M.),康斯坦采曾希望由他續寫完成《安魂曲》,因此他得到過《安魂曲》的手稿,問題是他還了沒有?凡此種種疑問大多是《安魂曲》1792年出版之後提出的,人們希望莫札特寫完了《安魂曲》,於是有了這些似是而非的推測。

經文

Lacrimosa dies illa
Qua resurget ex favilla
Judicandus homo reus.
Huic ergo parce, Deus:
Pie Jesu Domine,
Dona eis requiem. Amen.
末日[註 1]溢滿淚水
從鬼火中再臨[註 2]
罪人[註 3]將被審判
寬恕他吧,主上
仁慈的主耶穌
賜給他們安息阿門

注釋

  1. dies:日
  2. resurget:再升起
  3. homo reus:人類被告

參見

參考文獻

  1. 這段拉丁文來自於1962年頒布的《羅馬彌撒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