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本來面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本來面目,漢語成語,【拼音】:běn lái miàn mù,原為佛家語,指人的本性。後多比喻事物原來的模樣。[1]

原圖鏈接本來面目

出處 

唐·慧能《六祖壇經•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示例】:

1.宋·蘇軾《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長如故。」

2.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然或修持未到,一入輪迴,便迷卻本來面目。」

3.李汝珍《鏡花緣》22回:「你既不懂文墨,為何假充我們儒家樣子,卻把自己本來面目失了。」 /4。李汝珍《鏡花緣》46回:「故棗怪面似黑棗,橘怪面似黃橘。任他變幻,何能脫卻本來面目!」

4.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這一潤色,留傳固然留傳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許多~。

相關成語 

近義詞】:廬山真面目真相大白

反義詞】:塗脂抹粉喬裝打扮

典故 

典故一:

佛教禪宗六代世祖慧能從小聽人念誦佛經,心中有所覺悟,就到黃梅縣東禪寺投奔禪宗五世弘忍大師學習佛法,被秘密授與祖師衣缽,連夜逃到南方,遇到僧人慧明,要求講佛法。慧能說:「不思善,不思惡,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典故二:

原是佛家語,指人有心性、有本分。指要留得原來的心性和本分。 王安國(?-1757年),字春圃(Pǔ普),高郵(今江蘇高郵縣)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授編修,升侍講。提督肇高(今廣東肇慶市、高要縣)學政。乾隆十年(1745年),召為兵部尚書。乾隆二十年(1755年),升吏部尚書。還在王安國當初剛考中進士時,去拜見大學士朱軾,朱軾告戒王安國說:「讀書人當官以後,要留得原來的心性和本分很難。」王安國一輩子都背誦這句話。後來作上大官,所用的衣服、食品、器具、用物等都不改變原來的儉樸習慣。

【出典】: 《清史稿》卷304《王安國傳》10499頁:「安國初登第(考中進士叫「登科」),謁大學士朱軾,軾戒之曰:『學人通籍(籍是二尺長的竹片,上寫姓名、年齡、身份等掛在宮門外,以備出入時查對。「通籍」是記名於門籍,可以進出宮門。後來也稱初作官為「通籍」,意是朝中已經有了名籍)後,惟留得本來面目為難。』安國誦其語終身。至顯仕,衣食器用不改於舊。」

視頻 

成語故事 第12集 本來面目

參考資料 

  1. 本來面目 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