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簡(約1570年—1631年),字修能,號畸臣、菌閣,後改名聞,安徽休寧縣人,明代後期傑出印學家。他精研六書,尤精古篆,在印學理論上造詣很深,有《印品》、《印經》、《菌閣藏印》、《修能印譜》、《印章要論》等著述傳世;他在篆刻上着重筆意,以切刀刻石,獨闢蹊徑,自成一家,是位治印和印論兼精的藝術家。朱簡的治印風格對後來丁敬創立的「浙派」,有着較為深刻的影響。

  明萬曆年間,文人篆刻興起,「皖派」領袖文彭、何震名滿海內,效法文何成一時風尚。朱簡進行篆刻創作基本也在這一時期,而他治印卻不拘泥於時尚,以切刀刻石,自成面目,筆意和筆趣更為強烈,清人因而譽其為「明第一作手」。治石之餘,朱簡還對金石理論進行深入的探討。他師事陳繼儒,從陳的友人處,看到大量古印拓本,精心摹刻,悉心研究,從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至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花了14年時間完成《印品》二集,對璽印考證、章法探討、真贗辨別、謬誤糾正,均有論述。在《印經》一書中,他進一步提出結合印型推斷古印的年代,以為:「所見出土銅印,璞極小,而文極圓勁者,有識有不識者,先秦以上印也。」創造性地將戰國璽印斷為先秦印章,是金石史上的著名論斷,匡正了當時印學界認為「先秦時代未嘗有印」謬誤。

  由於廣見博聞,朱簡篆刻在技法理論方面,也有着獨到的見解。篆刻的刀法是一個很難說得清楚的問題,但他卻能說得具體明確。在用刀方面,他以為:「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轉折,有輕重,各完筆意,不得孟浪,非雕鏤刻畫,以鈍為左、以碎為刀也。刀法也者,所以傳筆法也。」又說:「使刀如使筆,不易之法也。正鋒緊持,直送緩結,轉須帶方,折須帶圓,無稜角、無臃腫、無鋸牙、無燕尾,刀法盡於此矣。」認為刀法中既能傳筆意而又渾融的最好,那種像鋸齒、燕尾的刀鋒是不懂刀法,那種像墨線、鐵線一樣的無刀鋒是庸俗。短短數言,道破了正確用刀的奧秘。在印文章法方面,他提出:「得古人印法,在博古印;失古人心法,在效古印。蓋求古人精神心畫,於金銅剝之餘,鮮不畢露其醜態。」「印先字,字先章,章則具意,字則具筆。……所謂章法者,如詩之有漢、有魏、有六朝,有三唐,各具篇章,不得混亂,非字畫盤屈、以長配短、以曲對彎之章也。」簡單扼要地道出了字法、章法的真諦在於:要與古人相合,但不可生搬硬套,乞靈於破殘。

  對印學的深入研究,為朱簡的創作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在實踐中得以充分的反映。他的篆刻創作面目很多,各種體裁靈活應用,特別是採用草篆寫法入印,創用碎刀(即用多次切刀刻一筆畫)方法,使印畫筆筆鈍拙,而又筆意濃重;印文生澀勁古,蒼莽峻峭,極富動感;印風奇不離正,豪氣煥發。在朱簡之前,何震已使用了切刀法。何震的切刀,所切的幅度較大,產生的是雄強勁辣之趣。朱簡則不然,所用的是幅度較小的碎切法,殊具蒼茂古樸之味。由於朱簡深究古印,他的一些印作在形式上極盡仿古印之能事。他的自用印「朱簡」和「修能」,字法、章法就是仿先秦私璽的典型。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06-23第15版)   [以上內容由"啊啊啊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