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物生平


  朱肱(約11~12世紀間)字翼中,號無求子,浙江吳興人,宋代傷寒學家。周密《齊東野語》載「肱,祖父名承逸,為湖州孔目官。父名臨,字正夫,皇佑元年進士,官至殿中丞。兄名服,字行中,官至集賢殿修撰。弟名彤,以學問道德著稱鄉閭」。
  朱肱於宋元祐三年(1088年)中進士,徽宗朝授奉議郎,人稱朱奉議。因上諫言「災異」,並陳訴當政時弊,觸犯曾布而罷官,僑居杭州大隱坊,自號大隱翁,其著有《北山酒經》與《類證活人書》等。
  朱肱後應徵召為醫藥博士,又因直言時事,違犯黨禁,被貶謫達州(四川達縣)茶場。
  政和六年(1116年),以朝奉郎提點洞霄宮召還,不久終於任上。

著作等身

[1][2][3]
  朱氏精研《傷寒論》達數十年,為當時著名的傷寒學家,在其罷官後潛心研讀《傷寒》,「考古驗今,首尾二十一年」,於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著成《無求子傷寒百問》,刊行首部專著問世。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復經修補,增為二十卷,並更名為《南陽活人書》,亦稱《類證活人書》20卷。該書分析綜合仲景之辨證論治,設為問答,以經證經,使仲景散亂之書而能提綱挈領,有條有理,讀者易於領略。全書卷一至卷十一,以問答為體例,論述經絡、脈穴,剖析傷寒的各種證候;卷十二至卷十五,詳釋仲景《傷寒論》一百一十二正方;卷十六至卷十八,採擷《外台》、《千金》、《聖惠》等各家一百二十六雜方;卷十九至卷二十,兼論婦人、小兒傷寒病證及方藥。全書學宗仲景,參合各家,首倡以經絡論六經方證,提出「因名識病,因病識證」,強調脈證合參以辨病性,對仲景學術頗多發揮,是《傷寒論》研究早期較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朱氏另撰有《內外二景圖》3卷、《北山酒經》3卷。

學術成就

[4]
  朱肱治傷寒從經絡立論,着重六經方證的定位與定性問題的闡發,強調鑑別診斷的重要性,對傷寒脈法頗有研究,他並憾於「仲景證多而藥少」,採取後世諸方補而備之,其對《傷寒論》的整理和闡釋有重要的貢獻。朱肱認為《傷寒論》所說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為病,是足三陰、三陽經絡為病,並因此六條經絡的循行及生理特點來解釋傷寒三陰三陽病證的發生、傳變及轉歸機理,首創傷寒傳足不傳手說。朱氏以經絡論三陰三陽,其實質是力圖闡明傷寒病證的定位問題。朱氏在比較正確認識六經病機的基礎上,根據《素問•熱論》六經病證,結合《傷寒論》條文所載,提出辨識六經為病的證候指征,並設問答六題,補充了六經的脈候。這些論述對後世立六經「提綱證」有很大的啟發。
  朱氏在分經辨證以定病位的同時,又十分重視病證的定性問題。他強調錶里虛實陰陽是傷寒辨證的大綱,尤以陰陽兩綱最為重要,指出「治傷寒須識陰陽二證」,「治傷寒須辨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誤」。在具體辨別病性時,朱肱主張必須脈證合參,他說:「大抵問而知之以觀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內,證之與脈不可偏廢。」並明確指出了各種脈證一般的陰陽表里性質,他還將常見的主要脈象,按陰陽表里進行分類。他還具體地將傷寒與傷風、熱病、中暑、溫病、溫瘧、風溫、溫疫、中濕、濕溫、痓病、溫毒等病名區分開來,認為「名定而實辨」,這樣才可「因名識病,因病識證」,而治無差誤。他對發熱、頭痛、喘、嘔……等證候進行了歸納分析,說明它們各自有不同的病機和治法。
  朱氏研究《傷寒論》的又一個創見,是他別開生面的以方類證,詳述方藥的加減之法。他主張遣方用藥應方證相合,將藥合病,靈活加減,不可執方療病,並主要着眼病機增損方藥。朱肱認為仲景藥方缺者甚多,因此選錄方劑100余首,補而備之,大大豐富了傷寒方藥的內容,他認識到婦人與小兒的體質特點,提出婦人傷寒與小兒傷寒遣方用藥的注意點,以及對陰毒傷寒的很多闡發,均是仲景所未備。朱肱治傷寒有較高造詣,融會貫通《傷寒論》的精義,深入淺出地闡明其理法方藥,使之明白易曉,推廣使用,並知其所長,補其不足,為發展仲景學說作出了一定貢獻。

參考來源

  1. 中華醫典. 
  2. 王旭光,李道芳. 朱肱和他的《傷寒百問》[J].. 中醫文獻雜誌,. 2011,29(02):21-23. 
  3. ]廖暉明. 朱肱學術思想拾遺[J].. 河北中醫,. 1987(06):17-18. 
  4. 中華醫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