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雜曲歌辭·達摩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雜曲歌辭·達摩支》

作品名稱: 《雜曲歌辭·達摩支》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詞人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雜曲歌辭·達摩支》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1]

溫庭筠詩詞俱佳。溫庭筠詩詞,在藝術上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2]王建、溫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己揭響入雲,可謂極兩者之能事。"又載張惠言語云:"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蘊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劉熙載《藝概》更雲:"溫飛卿詞,精妙絕人。"溫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確是非常重要的。

詩詞正文

鑑賞

「搗麝成塵香不滅,拗蓮作寸絲難絕」。香諧「相」音;絲諧「思」音,合取相思之意。這兩個比喻句,與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同一機杼。「搗麝成塵」、「拗蓮作寸」,顯示所受戕害凌遲之難忍。但儘管如此,仍然「香不滅」、「絲難絕」,尤見情意綿邈,之死靡它。然而這所詠相思,卻非兒女私情。三、四兩句「紅淚文姬洛水春,白頭蘇武天山雪」,均為倒文,意思是:文姬紅淚如洛水春汛,蘇武白頭似天山雪峰。東漢女詩人蔡文姬,戰亂中為胡人所虜,身陷匈奴十二年,她的《胡笳十八拍》有「十拍悲深兮淚成血」句,「紅淚」當由此來;又,文姬河南人,故有洛水之喻。漢武帝時出使匈奴的蘇武被無理扣留一十九載,在塞外牧羊,備受艱辛。天山與洛水,一在塞北,一在中原,兩句互文見義,同是身在匈奴,心在漢朝的意思;血淚如渙渙春水,白頭似皚皚雪山,則以富於浪漫色彩的奇想,極寫苦戀父母之邦的浩茫心事。以上是詩的第一層,借比喻、典故,渲染故國之思,是進入正題前的序曲。

第二層四句:「君不見無愁高緯花漫漫,漳浦宴餘清露寒。一旦臣僚共囚虜,欲吹羌管先汍瀾。」運用對比手法,寫高緯縱慾亡國,是全詩的主體。「君不見」,是七言古詩的句首語,用在首句或關鍵處,起呼告及引起注意的作用。北齊後主高緯,565—576年在位,是一個極荒唐的昏君,曾作「無愁之曲」,自彈琵琶而歌,侍和者百餘人,時稱「無愁天子」。北周攻齊,高緯和兒子高恆出逃,為周軍所獲,押送長安,從臣韓長鸞等亦被俘。後來北周以謀反為名,將他們一齊處死。這一層,前兩句寫齊亡以前。「無愁」,譏諷高緯臨危苟安,終日耽於淫樂;「花漫漫」,形容豪華奢靡,一片花花世界。齊都鄴城(今河南安陽)臨漳水,故云「漳浦」;宴余夜深,清露生寒,既表現宮廷飲宴之無度,又借宴後的沉寂反襯宴時的熱鬧,令人想象那燈紅酒綠、鼓樂喧闐的狂歡場面和主醉臣酣、文恬武嬉的末世景象,終究不無終了之時。後兩句寫齊亡之後,高緯君臣在長安為北周階下囚,終日忍辱飲恨,往事不堪回首;偶以羌笛尋樂,也只是徒然引起漳浦舊夢,曲未成而淚先流。汍瀾,流淚貌,承「紅淚文姬洛水春」行文,意謂高緯在北國的處境比蔡文姬在匈奴更加難堪。

第三層前兩句「舊臣頭鬢霜華早,可惜雄心醉中老」,照應「白頭蘇武天山雪」,寫北齊遺民的亡國之恨。多少鄴都舊臣,空懷復國之心,苦無回天之力,只好深居醉鄉,借酒澆愁,一任歲月蹉跎,早生華髮,豈不可嘆可憐!後兩句「萬古春歸夢不歸,鄴城風雨連天草」,暗示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萬古皆然,對晚唐統治者敲起警鐘。年復一年,代復一代,自然界的春天歲歲如期歸來,鄴城繁華的春夢卻一去不返,唯見連天荒草在淒風冷雨中飄搖,與當年「無愁高緯花漫漫,漳浦宴餘清露寒」的盛況互相映襯,令人油然而興今昔滄桑的慨嘆,並從中悟出盛衰興亡之理。全詩以景物描寫作尾聲,含有餘音不盡的妙趣。

這首七古在藝術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緣情造境,多方烘托。詩的主旨在於揭示高緯亡齊的歷史教訓,而歌詠本事的詩句卻只有六句,下餘六句,開頭四句和結尾二句都是為渲染亡國之恨而層層着色的:先以麝碎香存、藕斷絲連的比興,寫相思的久遠;再用蔡文姬、蘇武羈留匈奴的典故,寫故國之思的痛切;而在敘述北齊亡國的血淚遺事之後,更越世代而下,以「鄴城風雨連天草」的衰敗景象,抒寫後人的嘆惋感傷。這樣反覆地烘托渲染,從時間、空間、情思各方面擴展意境,大大豐富了詩的形象,增強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作者簡介

溫庭筠[3](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關於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於貞元十七年算,卒於咸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溫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自幼好學,苦心研習,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於詩詞。《舊唐書》本傳中說他「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詞有《握蘭集》、《金荃集》,今不傳。唯《花間集》中尚存有其詞六十六首。《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在我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而像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4]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我國詞史上的重要人物,溫庭筠詩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實在是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大損失。不但詩文集亡佚,連有關溫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現在難以考知溫庭筠的詳細情況,《唐才子傳》所載溫庭筠傳,也時序顛倒,舛錯支離。雖經有關專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雖則如此,溫庭筠還是在文學史上大放光輝,名垂千古。

視頻

《品讀》 20110922 溫庭筠詩詞選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