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馮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李馮, 原名李勁松, 1968年出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是文壇"廣西三劍客"之一 ,中國內地作家編劇導演,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 [1]

1991年,李馮發表了個人第一篇小說《投向分裂的懷抱》。1994年,發表小說《多米諾女孩》 。1997年,李馮獲得首屆聯網四重奏文學獎 。2002年,憑藉武俠電影《英雄》入圍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英雄》成功開啟了中國的大片時代 。2004年,擔任武俠電影《十面埋伏》的編劇 。2006年,擔任編劇的動作電影《霍元甲》上映 。2014年,發表小說 《節日的誕生(上)》和《節日的誕生(下)》 。曾被譽為張藝謀"御用"編劇 。 [2]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作家、編劇、導演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出生日期----1968年

國 籍 ---- 中國

主要成就----第1屆聯網四重奏文學獎,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提名)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代表作品----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不敗雄心

人物生平

李馮,本名李勁松,廣西南寧人,是文壇"廣西三劍客"之一,文壇"新桂軍"橫空出世的標誌人物。

於1984年入南京大學化學系,第二年轉中文系,後又接着讀研究生,1992年於南京大學獲得中文系碩士學位。

曾在廣西大學任教,1996年辭去公職。長、中、短篇小說刊於《人民文學》、《大家》、《收穫》、《花城》、《作家》等刊。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孔子》、《碎爸爸》,短篇小說《多米諾女孩》《16世紀賣油郎》,小說集《廬隱之死》等。

曾以一系列鋒芒畢露的"先鋒"作品步入文壇,並在文學圈內頗多讚譽,為新生代作家代表人物,部分作品在日本及台灣出版,任電影《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編劇,被譽為張藝謀的"御用"編劇。

個人生活

1997年12月,在由中國作協創研部、廣西作協、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和廣西師大中文系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東西、鬼子、李馮創作會上,東西和鬼子、李馮一起被評論家稱之為"廣西三劍客"。

1997年獲首屆"聯網四重奏文學獎"。

現居北京,為自由作家。擁有"國內累計票房最多之電影編劇"頭銜。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碎爸爸》(長春出版社,1998年)


《英雄》(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

《孔子》(太白文藝出版社,2008年)

《十面埋伏》(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小說集

《廬隱之死》(海天出版社出版,1994年)

《唐朝》(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

《今夜無人入睡》(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另一個孫悟空(日本版)》

《中國故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有什麼不對頭》(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參與製作的電影

《英雄》(2002) --編劇

《十面埋伏》(2004) --編劇

《霍元甲》 (2006) --編劇

《不敗雄心》(2013)--導演

《夢想之城》(2018)--編劇(2018金雞百花獎開幕電影)

《雪妖》(2018)--導演

參與製作的動畫片 《孔子》(2009)--總編劇

人物評價

李馮:十年一覺文學夢

關於李馮,不用多介紹了,一部《英雄》外加《十面埋伏》讓他夠有名了。

這個被張藝謀看中的年輕人,一下子飛過他的同輩,成為這個年代最有名的編劇。

最近他又拍電影,自編自導,更上一層樓了。

不過回過頭來,我們也可以說說他新出的舊小說集,別忘了,他也是弄過文學的

《中國故事》的寫作年代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十年完成人生三級跳的李馮在序言裡不無感慨地說:"我的天性極不喜歡回頭看,重新翻閱《中國故事》,

確實有一種恍惚的感覺,寫這本小說集的時候,我還呆在廣西,在做大學教師,滿心懷疑自己是否能成為一名作家。"

年代久了,這本短篇小說集《中國故事》更像一塊文學活化石,包含了那年代流行的寫法:納博科夫、卡夫卡、博爾赫斯。

但李馮說的仍是純正的中國故事,並已顯露出他擅長的解構手法。

《最後的愛》是一篇可愛的幻想小說,李馮自曝:當時正陷於一種奇怪的單相思,非常難受,才會寫這個主題。

而充滿了卡夫卡氣質的《在鍛煉地》,天不亮下鄉抓計劃生育的段落,正出自李馮在廣西一個小縣城掛職的親身經歷。

作為一名讀者,我認為,李馮真正在寫的小說都憂鬱不堪,而且他深刻地知道自己,這更加深了他在小說中的憂鬱。

即使你只讀一遍,它也會自個兒不停地迴響,如同鐘擺。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看過《英雄》和《十面埋伏》再去看李馮的小說,一定會驚嘆,不是說李馮寫得有多好,而是兩者的落差太強烈了。

採訪時,遠在北京的李馮很客氣地對過去做了自我批評乃至全盤否定:"這本書很傻,現在不會再這樣寫了。

中國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文學本身就沒有大進步,每個年代都一個流行寫法,現在看就很可笑。

好的文學不會有這樣的局限性,這是一個教訓。"

讓我們來搜索一下李馮的往事,讓你能更好地理解上一世紀就寫出來的這些小說。

李馮1968年生於廣西南寧,1984年入南京大學化學系,第二年轉中文系,研究生畢業後在廣西大學教書,1996年辭職到北京開始自由創作。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孔子》《碎爸爸》。

李馮成為小說家,不能不提南京。他16歲考上南大,第一年學習成績便一落千丈。

幸好那時候可以轉系,他擅自從前途很好的化學系(可以留學出國)轉到中文系,在一大堆沸騰的文學青年中間,只看過幾本武俠小說的李馮覺得自己是個白痴。

幸好班上的"文學天才"小海是他最好的哥們,帶他飛速混入了文學圈。那些寫不出小說的夜晚,李馮就騎着自行車去敲韓東家的門。

23歲,李馮終於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投向分裂的懷抱》,得到的稿費是300美元。

他帶着全班同學去拚命花錢,享受狂歡,請他們喝當時很貴的太陽神口服液。

李馮真是一個幸運兒。

即使在廣西教書的倒霉日子,也能碰上有雜誌約稿,而且是《花城》,而且一約就是三個短篇。

"當時我總共也沒有發過三個短篇,這個誘惑太大了,在截稿日期之前,我每天都吭哧吭哧地寫,有時候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為了能夠寫完,我買了張黑色的大餐桌,放在客廳廉價的彩色瓷磚上,就像小加工廠拉到了第一筆訂單,生怕錯過了這次機會,就再也寫不出東西。"

這便是收錄在《中國故事》里的《多米諾女孩》。

後來他又寫了新歷史題材的《孔子》,剛好張藝謀要拍《武則天》,便把已正式"北漂"的李馮找來做編劇。結果《武則天》沒拍成,李馮卻成了張藝謀的御用編劇,一隻腳踏入揚名立萬的電影圈。

憑藉《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李馮已經成為國內累計票房最多的電影編劇。

雖然觀眾罵張藝謀的同時,也順帶罵李馮(王朔說過李馮是一鍋夾生飯,他的編劇才能無法和劉恆比),但電影畢竟給了他文學所未能給予的成就和大眾光環。

"一開始人們說,做電影再去寫小說,會寫不好。我自己覺得這影響挺好的。"電影達人李馮仍梳着他標誌性的馬尾辮,說話仍那麼溫和,每個接觸過的人(包括張藝謀)都說他是一個好脾氣的人。

上個月,他剛從山西回來,去探班霍建起的新戲。應該說,整個2007年,李馮都在為拍電影不停地忙活,做各種各樣的準備。"這是一件遠離文學的事。

電影是一個黑洞,會最大限度地榨乾人的精力,每天都在自我說服,拍電影很有趣,從中獲得的體驗,總會對日後的寫作有隱秘的好處。"

前段時間看《張愛玲傳》,發現張愛玲也寫過電影劇本,李馮一下子有了共鳴,"這麼有名的作家也在寫劇本,不能單純理解為經濟問題,實際上也是一種創作"。

拍電影是務實,寫小說是務虛,李馮如此總結他的雙截棍。

參考來源

   

  1. 李馮 ,麻花電視劇網
  2. 李馮 ,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