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鳳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鳳亮
出生 1971年12月
江蘇阜寧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授,博士生導師
知名於 米蘭·昆德拉研究、海外華人詩學研究、新興文化業態研究
知名作品詩·思·史:衝突與融合
彼岸的現代性
文化科技藍皮書

李鳳亮[1] 江蘇阜寧人,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11月起任深圳大學副校長、《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主編。暨南大學文學博士,中山大學博士後,美國南加州大學(USC)訪問學者。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及「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內在機理與戰略路徑研究」首席專家,教育部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基金」和「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廣東省委宣傳部及省文聯「新世紀之星」入選者,深圳市國家級高層次專業領軍人才。

先後任教於江蘇師範大學、暨南大學、深圳大學。曾為暨南大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入選「廣東省雙百領導幹部人才計劃」,調任深圳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創辦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並擔任院長,兼任文化部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學創業學院院長、基礎教育與教師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創新型城市建設與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主編,「制度創新與文化創意經濟」二級學科博士點和「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帶頭人。2016年10月調任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人文中心教授。

為「文藝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暨南大學兩家單位)、「制度創新與文化創意經濟」(深圳大學)、「創意經濟與媒體科技」(澳大利亞科廷大學與深圳大學聯合培養)三個專業博士生導師。培養文藝學、美學、藝術學理論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50餘人,博士後5人。應邀赴哈佛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高校作學術報告。

現任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兼任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美學與文藝批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藝術學理論學科帶頭人、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暨南大學)副主任。

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主要成就,米蘭·昆德拉研究、海外華人詩學研究、新興文化業態研究 代表作品《詩·思·史:衝突與融合》,《彼岸的現代性》,《文化科技藍皮書》

專業領域

文藝理論(批評理論、比較詩學、海外華人詩學);文化創意產業;城市文化。

其中,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研究、當代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文化科技融合與新型文化業態研究具有開拓性貢獻。

榮譽獎勵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16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及「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201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結項優秀成果獎,2010

中共中央組織部全國組織工作重點課題調研成果優秀獎,2016

中共中央宣傳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2015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007

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獎(社會科學),2008

全國文藝理論與評論論文獎,2005

中國服務貿易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13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六屆優秀皮書報告獎,2015

廣東省委宣傳部及省文聯「新世紀之星(文藝評論)」入選者,2008

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五批培養對象先進個人,2012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五次):2005,2009,2013,2013,2017

廣東省第三屆(2003-2004)文學評論獎,2005

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線優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養對象,2003

深圳市第三屆「鵬城傑出人才獎」,2015

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4

深港生活大獎「年度學人獎」,2013

深圳市國家級高層次專業人才,2012

深圳大學領軍學者,2013-2016

學術兼職與社會服務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

中國外國文論與比較詩學研究會副會長

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副理事長

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兼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教育部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會議評審專家

文化部文化產業(中國)協作體專家委員會委員

商務部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文聯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暨南大學)副主任

甘肅省委宣傳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研究專家組成員

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副會長

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深圳市設計聯合會副會長

深圳市設計與藝術聯盟副主席

深圳市社科聯主席團成員

深圳市文聯委員

深圳市博物館理事會成員

深圳市文化創意行業協會顧問 2019年【灣區大咖談】李鳳亮:「三大要素」對灣區青年有重大影響[2]

主持科研項目(省部級以上)

1.《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內在機理與戰略路徑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2011.10-2016.12;

2.《當代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006.7-2011.6;

3.《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002.7-2004.12;

4.《文化產業科研創新平台建設》,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項目,2010.9 -2013.8;

5.《深圳文化體制改革研究》,中宣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研究——深圳改革開放經驗為視角》子課題,2015.9-2017.12;

6.《社會心態與香港青年國家認同研究》,中宣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一國兩制」新形勢下香港青年國家認同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子課題,2017.11-2020.11;

7.《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海外視野》,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2007.9-2010.9;

8.《當代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項目,2006.3-2009.3;

9.《中國傳統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子課題,2006.1-2008.12;

10.《國家文化創新體系政策研究及運行設計》,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文化部),2014.6-2016.9;

11.《十三五文化科技發展規劃預研究》,文化部文化科研項目,2015.1-2016.12;

12.《米蘭·昆德拉小說文化系統研究》,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課題,1997.1-2000.12;

13.《構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的文化體系》,廣東省委宣傳部重大委託項目,2017.5-2017.11;

14.《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性追求》,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課題,2002.7-2004.6;

15.《廣東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與路徑研究》,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2013.10-2017.12;

16.《文化產業視野下的藝術原創與價值轉換》,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9.10-2011.12;

17.《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新研究》,廣東省教育廳2015年創新團隊建設項目(人文社科),2015.6-2017.12。

論著

(一)著作(含專著、合著、主編著作)

1.《詩·思·史:衝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

2.《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台灣秀威出版公司2016年4月;

3.《沉思與懷想——對話、想像與批評的現代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4.《彼岸的現代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5.《移動的詩學》,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6.《藝術原創與價值轉換》(首批深圳學派建設叢書),海天出版社2014年2月;

7.《文化詩學:理論與實踐——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跨文化視野與現代性進程》(合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https://timgsa.baidu.com/timg? 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8961134378&di=e33023757fd110b79fc5025ee4beb120&imgtype=0&src=http%3A%2F%2Fzs.sustc.edu.cn%2Fuploads%2Fallimg%2F170213%2F0U6405233-1.jpg 原圖鏈結]來自招生圖片

8.《文化視野中的文藝存在——文藝文化學論稿》(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9.《批評的文化之路——文藝文化學論文集》(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10.《荔園文創譯叢》(主編),商務印書館2017年11月;

11.《紀念中國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叢書》(主編),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

12.《中國比較文學30年與國際比較文學新格局》(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

13.《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研究》(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年7月;

14.《世紀寄語》(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15.《對話的靈光》(聯合主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9年1月;

16.《傳媒時代的文學存在方式》(聯合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17.《風起南山——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的深圳之路》(聯合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5月;

18.《百年文創力——文化創意產業案例集(第一輯)》(聯合主編),北京聯合出版中心2012年6月;

19.《百年文創力——文化創意產業案例集(第二輯)》(聯合主編),北京聯合出版中心2015年8月;

20.《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3》(聯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7月;

21.《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4》(聯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0月;

22.《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5》(聯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1月;

23.《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6》(聯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0月;

24.《粵港澳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4):聚焦數字產業》(聯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4月;

25.《全唐詩流派品匯》(合編),北嶽文藝出版社1998年9月;

26.《廣東省作協50年文選·文學評論卷》(編委),花城出版社2004年12月。

論文(除註明外,均為獨立完成)

1.《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文化業態創新戰略》(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2.《我國文化產業創新的制度環境及優化路徑》(第一作者),《江海學刊》2017年第3期,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文化創意產業》2017年第4期;

3.《新業態視域下的廣東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第一作者),《廣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

4.《英國城市再生的文化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第二作者),《學習與實踐》2017年第7期;

5.《深圳前海自貿區文化創新:定位與路徑》,《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1期;

6.《開拓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新空間》,《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2期;

7.《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模式與類型》(第一作者),《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新華文摘》數字平台2016年第6期全文轉載;

8.《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演進機理與歷史語境》(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

9.《「一帶一路」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第一作者),《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新華文摘》數字平台全文轉載;

10.《科技背景下文化產業的業態裂變與跨界融合》(第一作者),《學術研究》2015年第1期。《新華文摘》2015年第9期摘編;獲第六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皮書報告獎」;

11.《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趨勢與對策》(第一作者),《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全文轉載於《新華文摘》2015年第1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化創意產業》2015年第4期、《紅旗文摘》2015年第8期、《文化深圳》2015年、《深創協會刊》2015第1期(創刊號);

12.《跨界融合: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之路》(第一作者),《天津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

13.《倡導面向文化現實的文論創新》,《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14.《文化產業發展與文藝理論創新筆談(主持人語)》,《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2期;

15.《數字時代法國對外文化傳播策略研究》(第二作者),《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16.《文化視野下的審美尋索》,《南方文壇》2015年第5期;

17.《「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科技融合——2014年文化科技創新總報告》(第一作者),《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2期;

18.《以創新思維推進深圳學派建設》,收入彭立勛主編《深圳文化藍皮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3月版;

19.《批評的偏見與真誠——夏志清教授訪談錄》,《中外論壇》【美】2014年第1、2期;

20.《藝術學理論視角下藝術管理研究的困境與出路》(第一作者),《藝術百家》2014年第4期;

21.《張賢亮的三件寶:浪漫路線、想象力和幽默感》,《朔方》2014年第11期;

22.《文化科技融合:現狀·業態·路徑——2013年中國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第一作者),《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2期;

23.《「華語語系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一個待解的問題》(第一作者),《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1期;

24.《「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專題主持人語》,《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1期;

25.《以創新思維推進深圳學派建設》,《南方論叢》2013年第5期;

26.《從「文化創新」到「創新文化」——創新型城市建設的一個視角》,《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4期;

27.《批評的靈性》,《南方文壇》2013年第6期;

28.《對話的難度》,《東吳學術》2012年第2期;

29.《跨學科、跨區域聯合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高端智庫》,《深圳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年第3期;

30.《現代大學制度視野下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創新》(第一作者),《中國高校科技》2012年第8期。

31.《文學與「文人」》,《小說評論》2011年第1期;

32.《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與文化政治》,《天涯》2011年第1期;

33.《以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為目標深入推進高校人事改革》,《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11年第2期;

34.《全球化與身份定位》,《天涯》2011年第3期;

35.《美學·記憶·現代性:質疑與思考》,《南方文壇》2011年第5期;

36.《海外華人學者的中國關懷》,《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1期;

37.《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路徑》,《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12期;

38.《「再解讀」的再解讀》,《小說評論》2010年第4期;

39.《學理·才情·問題意識》,《南方文壇》2010年第5期。收入張燕玲、張萍主編《我的批評觀——今日批評百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版;

40.《走向跨地域的「中國現代詩學」——海外華人批評家的啟示》,《南方文壇》2010年第5期。全文轉載於《新華文摘》2010年第2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0年第1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2期;

視頻

李鳳亮:文化治理提供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新增長點

41.《從文學比較到文化批判》,《小說評論》2010年第5期;

42.《20世紀中國文藝運動的歷史闡釋》,《文藝爭鳴》2010年第17期;

43.《從比較文學到電影研究》,《中國比較文學》2009年第1期;

44.《「華語語系文學」:概念、爭論及其操作問題》,《中外論壇》【美】2009年第1期、第2期;

45.《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整體觀及其批評實踐》,《文藝研究》2009年第2期。收入方寧主編《學者之鏡》,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

46.《藝術原創與價值實現》(筆談)主持人語,《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47.《穿越:語言·時空·學科》,《天涯》2009年第3期;

48.《華語電影研究:命名·理論·突破點》,《藝術評論》2009年第7期;

49.《中國電影產業的新命題》,《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50.《城市視野中的移民寫作》,收入胡惠林、陳昕、王方華主編《中國都市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

51.《市民社會建構中的當代文藝生產》,收入田根勝、黃忠順主編《城市文化評論》第4輯,花城出版社2009年10月。

52.《「華語語系文學」的概念及其操作》,《花城》2008年第5期;

53.《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歷史與現狀》,《南方文壇》2008年第5期;

54.《要有勇氣說出自己的看法》,《花城》2008年第6期;

55.《作者與男主人公——我讀〈感情的歷程〉》(夏志清著,李鳳亮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1期;

56.《「跨國華語電影」研究的新視野》,《電影藝術》2008年第5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8年第11期;

57.《海外華語電影研究的新視野》,《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9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8年第12期;

58.《海外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研究的學科意識》,《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第6期;

59.《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新探》,《紅杉林——美洲華人文藝》【美】2007年第1期;

60.《彼岸的現代性——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思想文綜》第10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61.《論李歐梵的都市現代性批判》,收入高小康主編《城市文化評論》,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6月;

62.《詩情·眼識·理據》,《文藝爭鳴》2007年第5期;

63.《世俗生活的哲理思索》(第一作者),收入鍾曉毅主編《靄靄停雲——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城出版社2007年6月;

64.《都市·文學·現代性》,收入楊宏海主編《全球化語境下的當代都市文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8月;

65.《現代漢詩的海外經驗》,《文藝研究》2007年第10期;

66.《「互譯性」研究與跨語際批評——論劉禾文學研究的現代性視野》,收入饒芃子主編《流散與回望——比較文學視野中的海外華人文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67.《喚醒沉睡的靈魂》,《名作欣賞》2007年第11期;

68.《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收入蔣述卓主編《跨文化的詩學探尋》,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69.《中國藝博會:出路何在?》(第一作者),《畫廊》2006年第1期。轉摘於《美術觀察》2006年第4期;

70.《誰影響了這一代人的青春》(第一作者),《當代文壇》2006年第1期;

71.《批評的倫理——從〈此時的事物〉說起》(第一作者),《南方文壇》2006年第2期;

72.《批評的「進入」》(第一作者),《文藝爭鳴》2006年第2期;

73.《文化批評的多重指涉》,《學術研究》2006年第3期;

74.《米蘭·昆德拉:走在「遺忘」的途中》,《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4期;

75.《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文學評論》2006年第3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6年第8期;

76.《民族話語的二重解讀——論李歐梵的文學現代性思想》,《文藝研究》2006年第6期;

77.《浪漫·頹廢:都市文化的摩登漫遊——李歐梵的都市現代性批判》,《寧夏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78.《身體修辭學——文學身體理論的批判與重建》(第一作者),《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79.《面對悖謬與錯位的世界》,《南方文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80.《遺忘與記憶的變奏——昆德拉小說的題旨隱喻》,《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81.《徘徊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李歐梵文學批評的現代性視野》,《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82.《思想與音樂的交響——昆德拉小說的結構隱喻》,《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83.《消費時代文學研究的新趨勢》(第一作者),《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84.《論民俗風情在文藝作品中的多重價值顯現》,《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85.《重知識,更重能力——談談〈文學概論〉課教學中的辯證思維訓練》,《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收入陳偉明主編《暨南大學文學院本科教學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86.《對話:理論精神與操作原則——巴赫金對比較詩學研究的啟示》(第二作者),收入《南珠集·文學卷——暨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論文精選》,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87.《文學批評現代性的譯介與傳達——劉禾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思想文綜》第9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88.《〈文學概論〉課教學中的辯證思維訓練》,收入《多維視域中的文藝學——暨南大學文藝學教學與研究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89.《對話:理論精神與操作原則——巴赫金對比較詩學研究的啟示》(第二作者),收入《多維視域中的文藝學——暨南大學文藝學教學與研究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90.《面向21世紀的比較文藝學》,收入《多維視域中的文藝學——暨南大學文藝學教學與研究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91.《文化觀照與現實關懷》,收入《多維視域中的文藝學——暨南大學文藝學教學與研究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92.《形式與意義之間——重讀〈意義的誘惑〉》,收入《追憶文超——程文超教授逝世一周年紀念文集》,花城出版社2005年10月;

93.《時間的悠遊者,《小說評論》2005年第6期;

94.《遺忘情境中的流浪身影——談移民經歷對昆德拉小說創作的影響》,《譯林》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4期;

95.《文學人類學:概念·歷史·語境·方法——文藝與人類學的相互碰撞與整合共生》,《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96.《文藝傳播:文藝價值實現的社會文化中介》,《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摘要轉載於《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第2期;

97.《文化—制度嵌套中的現代性言思——從〈悖論的文化〉一書說起》,《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98.《文體的復調與變奏——對昆德拉「復調小說」的一種解讀》,《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5期;

99.《敘事與述史:多元重合的精神空間——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比較的理論基點》,《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100.《相遇·對話·創生——文學人類學在20世紀中國的興起與發展》,《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

101《懷疑態度與相對精神》(論文,3000字),《小說評論》2004年第3期;

102《遮蔽與敞亮:「思想」道路上的小說——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中的存在意識》(論文,10800字),《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103.《隱喻:修辭概念與詩性精神》,《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第3期;

104.《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比較的理論基點》,《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第10期;

105.《遺忘的悖論——從「昆德拉現象」看移民作家文化身份的變遷》,收入《跨文化語境中的比較文學——國際比較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譯林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06.《審美與存在的合奏——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的當代意義》,《江漢論壇》2004年第8期;

107.《「互譯性」研究與跨語際批評——兼論劉禾文學研究的現代性視野》,《文學評論》2004年青年學者專號;

108.《論米蘭·昆德拉的幽默小說觀》,《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109.《批評的開放與開放的批評——論當代批評建構的文化之路》,《福建論壇》2004年第12期;

110.《文學:都市的鏡像》,收入《廣東省作協50年文選(1953-2003)·文學評論卷》,花城出版社2004年12月

111.《當代批評的文化求索》,收入《審美文化叢刊》第3輯,新華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12.《文學批評如何走向多元——從外國文學思潮的影響說起》,《當代文壇》2003年第1期;

113.《復調:音樂術語與小說觀念——從巴赫金到熱奈特再到昆德拉》,《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1期。收入《南珠集·文學卷——暨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論文精選》,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114.《「第三時」的小說世界——米蘭·昆德拉小說史論闡析》,《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115.《遺忘·回憶·認同——從「昆德拉現象」看移民作家文化身份的變遷》,收入《比較文藝學論集》,學林出版社2003年2月;

116.《對話:理論精神與操作規則──巴赫金對比較詩學的啟示》,收入《比較文藝學論集》,學林出版社2003年2月版;

117.《反思之旅意深沉》,《東方》2003年第2期;

118.《遺忘·回憶·認同——從「昆德拉現象」看移民作家文化身份的變遷》,《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119.《政治與性愛:公眾視角與私人情境——米蘭·昆德拉小說題材的歷史內涵與存在意味》,《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120.《文學人類學:概念·歷史·語境·方法——文藝與人類學的相互碰撞與整合共生》,《甘肅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121.《論民間文藝的民俗文化學意義》,《思想戰線》2003年第4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複印中心《文藝理論》2003年第11期;摘要轉載於《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3年第5期。收入陳建勤主編《文藝民俗學論文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7月;

122.《大眾文化時代的文藝未來》,《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123.《金岱寫作的現代性立場》,《學術研究》2003年第11期;

124.《幽默小說:品性與歷史——米蘭·昆德拉的啟示》,《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125.《小說死了!?……——關於小說未來的幾種觀點》,《小說評論》2002年第3期;

126.《文化視野中的通俗文藝與高雅文藝》,收入《時代發展與文藝創新》,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112-123頁;

127.《小說:概念·形態·品性》,《小說評論》2002年第5期;

128.《小說:關於存在的詩性沉思——米蘭·昆德拉小說存在關鍵詞解讀》,《國外文學》2002年第4期;

129.《大眾文化:概念、語境與問題》,《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轉載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第2期;

130.《文化視野中的通俗文藝與高雅文藝》,《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131.《歷史境況:在複雜與簡練之間——米蘭·昆德拉的小說歷史觀》,《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132.《詩·語言·詩:對抗與對話》,《寧夏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133.《小說史:連續性的精神空間——米蘭·昆德拉的小說史觀》,《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134.《面向21世紀的比較文藝學》(第二作者),《中國比較文學》2001年第1期;

135.《世情時序 文律運周──論社會時尚對文藝創作的影響》,《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1年第4期;

136.《接受昆德拉:解讀與誤讀》,《國外文學》2001年第2期;

137.《〈在文化的觀照下〉》,《文藝研究》2000年第1期;

138.《對話:理論精神與操作規則──巴赫金對比較詩學的啟示》(第二作者),《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

139.《對話:理論精神與操作規則──巴赫詩對比較詩學的啟示》,收入曹順慶主編《邁向比較文學新階段——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0.《從王國維的審美批評實踐看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文學評論叢刊》第2卷第2期,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3月;

141.《一個有待拓展的學術空間》,《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142.《契機·機制·途徑:論「中國文論話語」的生成》,收入廣東省文聯理論研究室編《新千年文譚》,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143.《異質語境中的寫作悖論──昆德拉的法語寫作近況及發展趨向》,《世界文學》2000年第4期;

144.《宗教文藝本質的文化體悟》,《民族藝術》1999年第1期;

145.《面向21世紀的比較文藝學》,《學術研究》1999年第7期;

146.《詩·思·史:衝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研究論綱》,《思想文綜》第四輯(1999年);

147.《米蘭·昆德拉及其在中國的命運》,《中國比較文學》1999年第3期;

148.《文藝美學的反思》(第二作者),《學術研究》1999年第12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0年第5期;

149.《接受昆德拉:解讀與誤讀(上)》(論文,10000字),《暨南大學研究生學報》1998年第1期;

150.《接受昆德拉:解讀與誤讀(下)》(論文,10000字),《暨南大學研究生學報》1998年第3期;

151.《文學:湧向都市的潮聲》,《粵海風》1998年1~2期;

152.《徜徉於學術與人生的詩意境界——「饒芃子教授學術思想與教學方法研討會」綜述》,《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153.《文化觀照下的文學批評與理論實踐》,《海南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

154.《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理論探討與批評實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複印中心《文藝理論》1998年第9期;

155.《文學史:理論與操作》,《廣東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156.《文化觀照與現實關懷》(筆名:蘇文),《社會科學家》1998年第5期;

157.《契機·機制·途徑:論「中國文論話語」的生成——從王國維的審美批評實踐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思想文綜》第三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58.《弱視者的觀察——從金岱的<右手與左手>說起》,《書與人》1998年第6期;

159.《〈紅樓夢〉的詩意敘事追求及其美學閾值界定》,《南大語言文化學報》【新加坡】第三卷第二期(1998年下半年);

160.《米蘭·昆德拉及其在中國的命運》,《暨南學報》1997年增刊(研究生論文專輯);

161.《功能·尺度·方法:文學批評何為──重讀韋勒克札記》,載於《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複印中心《文藝理論》1998年第1期,並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8年第1期以《論中國當前的「文學批評」》為題轉摘。收入《多維視域中的文藝學——暨南大學文藝學教學與研究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162.《〈紅樓夢〉的詩意敘事追求及其美學閾值界定》,《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4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複印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期;

163《詩意寫實主義:東西方敘事美學的實證與互闡》,《東方叢刊》1997年第4期;

164..《新理性主義與當代通俗文藝的審美化生成》,《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3期;

165.《「1997:中國與世界華文文學新格局」學術研討會綜述》,《廣東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

166.《史·思·詩:香港風雲的文學寫照——讀梁鳳儀小說新作「〈歸航〉系列」》(評論,5000字),載於《暨南大學研究生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2期;

167.《復調小說:歷史、現狀與未來──米蘭·昆德拉的復調理論體系及其構建動因》,《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3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8期;

168.《大復調:理論與創作──論米蘭·昆德拉對復調小說的承繼與發展》,《國外文學》1995第3期;

169.《關於「人文精神」問題》(筆談),《文藝理論與批評》1995年第3期;

17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文精神」學術研討會綜述》,《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5第1期;

171.《別無選擇:詮釋「昆德拉式的幽默」》,《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1期,轉摘於《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4年第4期。 另在報刊發表文學、文化評論近200篇。

個人簡介

李鳳亮,男,漢族,1971年12月生 ,江蘇阜寧人 。文學學士

(徐州師範學院,今江蘇師範大學,1994),文學博士(暨南大學,文藝學,2001),博士後(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2001-2004),國外訪問學者(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2007-2008)。2008年11月起任深圳大學副校長、《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主編、創業學院院長 、創新型城市建設與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領軍學者 。2016年10月起任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兼任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藝術學理論學科帶頭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暨南大學、深圳大學博士生導師。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及"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內在機理與戰略路徑研究"首席專家 ,教育部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基金"和"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廣東省委宣傳部及省文聯"新世紀之星"入選者,深圳市第三屆"鵬城傑出人才獎"獲得者,深圳市國家級高層次專業領軍人才 。

視頻

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李鳳亮院長

個人歷程

曾先後任教於江蘇師範大學(原徐州師範大學)、暨南大學。2008年

11月入選"廣東省雙百領導幹部人才計劃",調任深圳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先後兼任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學美學與文藝批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制度創新與文化創意經濟"二級學科博士點和"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帶頭人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暨南大學)副主任 ,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暨南大學海外華文文學與華語傳媒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員,《東亞人文》雜誌編委。


2009年創辦併兼任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 。通過凝聚校內外研究力量,積極承擔各類縱橫向課題,在學術研究、決策諮詢、社會服務、國際交流、項目開發、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先後成為"深圳市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基地"、"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廣東省委宣傳部文化產業後備人才培養基地",獲得"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資助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立項。研究院注重學術影響與社會效益並重,努力創建立足深圳、服務廣東、輻射全國的文化產業學術研究中心、資料信息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2013年11月,獲文化部批准籌建國家文化創新

研究中心。


2016年10月起任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 。

學術兼職有: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 、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副理事長、文化產業(中國)協作體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評審專家、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兼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外國文論與比較詩學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等。社會兼職有:廣東省青年聯合會常委,深圳市青聯常委、市設計與藝術聯盟副主席、市社科聯主席團成員、市文聯委員、市決咨委委員等。


從事文藝理論批評與文化研究工作,學術興趣集中於文藝理論、文化創意產業和城市文化研究,在小說詩學、批評理論、海外華人詩學、文化產業研究方面發表了一批成果,被譽為國內"米蘭·昆德拉研究第一人"、"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的拓荒者"、"新興文化業態研究的領軍人物"。獨立主持國家級項目4項、省部級課題9項,合作完成課題多項。出版著作(含合著、編著)14部,發表論文百餘篇,評論近200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摘引多篇,有關高等教育改革、社會科學管理、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觀點被《中國社會科學報》、《中華讀書報》、《南方都市報》等以專版進行報道。曾獲中共中央組織部全國組織工作重點課題調研成果優秀獎、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一屆"高校青年教師獎"、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廣東省文學評論獎 、鵬城傑出人才獎 、深港生活大獎"年度學人獎"等學術科研獎勵。

暨南大學文學博士、中山大學博士後、美國南加州大學訪問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及"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教育部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基金"和"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評審專家、深圳市第三屆"鵬城傑出人才獎"獲得者 、深圳市國家級高層次專業領軍人才。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 、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副理事長、文化產業(中國)協作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兼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青年聯合會常委等。專業領域為文藝理論、文化創意產業和城市文化研究。獨立主持國家級項目4項、省部級課題9項。出版著作14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視頻

講座:李鳳亮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與中國》(深圳大學 諸子講壇)

視頻

南山文化講壇 李鳳亮 教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