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慶雲(清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慶雲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網

李慶雲廣東嘉應州(現在梅州興寧市)人,欽州龍門協水師任職協鎮。在抗法戰爭中為祖國立下功勳。族譜記載,名運慶,字慶雲,號春臣,為興寧仁本堂十七世。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李慶雲

籍 貫: 嘉應州(今梅州興寧市)

分 類: 英雄人物

詞 性: 名詞

墓 址:北海市重慶路

歷史記載

據1905年出版的《北海雜錄職官》載:「龍門協,現任者為李協鎮慶雲,嘉應州人。衙署向設龍門,每年數月移駐北海。」協鎮,即副將,隸屬總兵,統理一協之軍務。龍門協衙門雖然設在欽州龍門,但李慶雲將軍每年也有數月,到北海水師行台坐鎮,處理海防軍務。他還在北海置有房產,開設幾間珠寶店,名為「春和堂」。是清末龍門協水師副將李慶雲將軍,辭世於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上旬。李慶雲龍門協水師在抗法戰爭中立下功勳。

地理位置

龍門島位於北部灣欽亷沿海,扼茅尾海通向欽州灣外海的咽喉要道,面積約10平方公里。因茅尾海出口兩側的山脈蜿蜒起伏如龍狀,東西對峙如門,此島又是水上進出欽州的門戶,故名「龍門」。古代的龍門島,東扼欽亷西接交趾南出欽州灣外海可直駛南海、印度洋北進茅尾海沿欽江、漁洪江可深入欽亷內陸,地勢險要,實為兵家必爭之地。龍門島與它周圍的一百多個小島在欽州灣中星羅棋布,島島相望;山環水繞涇涇相通,合稱龍門七十二涇;此處既風景宜人、海產豐富,又是欽州的海上屏障。這些島嶼以及島周圍生長着的紅樹林,能有效減輕欽州灣外海的狂風巨浪對欽州灣內水——茅尾海的衝擊。在古代欽亷沿海航路艱險的情況下,這裡的水涇就成為海上航運的必經之地,龍門島北部就成了船舶避風港。1684年,鑑於龍門島對欽亷海防的軍事重要性,清廷在島上設龍門協水師,駐副將、守備、參將等官員,由副將統領。裁撤廉州鎮總兵,與高雷總兵合併為高雷廉總兵,駐地高州,龍門協隸屬高雷廉總兵管轄。龍門協分左右二營,左營水師八百二十三人,右營八百十一人,共有官兵1634人。水師戰船12艘,其中大米艇三艘,中米艇四艘,小米艇一艘,撈繒船三艘,艍船一艘。龍門協水師官兵巡防北部灣,實現了從明代的潿洲游擊水寨體系向清代的龍門協水師的轉化。1717年,清兩廣總督楊琳在粵海沿岸大規模修築炮台,緝私防盜。欽亷沿海的冠頭嶺炮台、八字山炮台、大觀港東炮台、大觀港西炮台、烏雷墩炮台、牙山炮台、鷹嶺炮台、香爐墩炮台、長墩東炮台、長墩西炮台、蓮園港炮台、南港炮台、石龜頭炮台等皆隸屬於龍門協管轄。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兩廣總督張之洞調高雷亷羅四鎮總兵官梁正源駐防北海,龍門協水師副將李慶雲與之配合,增強從冠頭嶺至龍門島的海防。法國軍艦幾次窺視,見清軍有備,撤走。摘自[[<<龍門島的海防歷史>>]]

軍墓介紹

清末二品將軍墓

清末二品將軍墓,位於市教育局辦公樓往南約l l0米處,西距廣東路約1 10米。墓主是清末龍門協水師副將李慶雲將軍,辭世於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上旬。

李將軍是廣東嘉應州(現在梅州市)人,年輕時跟隨大姐做小買賣,後從軍,在欽州龍門協水師任職。據l905年出版的《北海雜錄?職官》載:「龍門協,現任者為李協鎮慶雲,嘉應州人。衙署向設龍門,每年數月移駐北海。」協鎮,即副將,隸屬總兵,統理一協之軍務。龍門協衙門雖然設在欽州龍門,但李慶雲將軍每年也有數月,到北海水師行台坐鎮,處理海防軍務。他還在北海置有房產,開設幾問珠寶店,名為「春和堂」。

據說李將軍去世半年後才下葬,主要是在這半年內選擇墓地、修築墓園。李將軍的棺材共兩副。大棺材長約2.8米,寬約2米。大棺材內又裝有小棺材。小棺材是裝殮遺體的。小棺材旁的空間,也許是放置陪葬品的。未下葬前,棺材用黃糖、石灰、細沙、青油等物拌勻密封,以防止泄出臭味。據說,李將軍的家人曾在十二間屋村的東側購地l0畝作為墓園地。

李將軍的墓園,座西北朝東南,由墳墓、后土、拴馬柱等到三部分組成,用三合土構築。墳墓的墓圈呈半橢圓形,墓牆前後距離,長約l8米,寬約8米。

墓頂如帽狀突起,墳墓前立有一方大墓碑,高ll3公分,寬l28公分,厚31公分。墓碑頂部呈弧圓形。在墓碑兩側,各嵌有半葫蘆形的裝飾構件。

在墓碑碑額處,橫刻有「首世兵」三字,文字走向由右至左。「首世兵」的意思是什麼呢?莫非死者是他們家族中首次當兵的?墓碑兩側刻有一副對聯:左邊上聯為:「龍門貽盛績」;右邊下聯為:「馬鬢喜榮封」。該對聯,反映了墓主生前建樹功業的地點和因由。

墓碑中間為一正方形石碑,石碑的高、寬均為80公分。在正方形的石碑上,直書陰刻七行字,其中石碑兩側陰刻一副對聯。左側上聯為:「俎豆千秋鼎盛」;右側下聯為:「佳城萬古流芳」。「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的器具,引申為祭祀、崇奉之意。此對聯的意思大概是:「子孫後代如果都生活富裕,千秋祭祀一樣興盛;李將軍的功業,將在美麗的北海萬古流芳」。

石碑的正中陰刻有:「皇清誥授武功將軍剛毅慶雲李府君之墓。」李慶雲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被皇帝授予武功將軍,屬從二品武官,比正二品官低一級。其官服面前繡有「獅子」圖案,官帽飾有珊瑚頂。

在石碑的上聯內側,刻有「新漢民國元年歲次壬子三月上浣吉旦」和「戌山辰兼辛乙」等兩行字。第一行文字說死者辭世於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上旬某一吉祥日子。「歲次壬子」即農曆「壬子」年,「上浣」即上旬,「吉旦」即吉日。第二行「戌山辰兼辛乙」,即表明墳墓的方位朝向:坐西北朝東南。

李將軍墓地的選擇和朝向,以前是經過國師風水先生確定的。我國古代地理方位表示,有幾種方法,其中有:陰陽、五行、四季、五色、左右、八卦、數字、天干地支等,「戌山辰兼辛乙」是採用天干地支法表示地理方位的。

在石碑下聯的內側,又刻有兩行字,說明後輩立碑的祭祀人。第一行是:「先逝男錦榮」。「先逝男錦榮」,即是李慶雲的兒子李錦榮,因李錦榮死於其父親李慶雲之前,故說是「先逝男」。李慶雲除了兒子李錦榮外,還有女兒,但過去重男輕女,女兒的名字不上墓碑。第二行是:「祀孫榮生、榮貴泣立」。單一「榮」字,「生」、「貴」兩字並列於「榮」字之下。「祀孫」即祭祀的孫子,李榮生、李榮貴都是李錦榮的兒子。「泣立」,即悲痛地樹立墓碑。

墓碑的背面,雕飾有雙層圓圈,大圓圈內有小圓圈。大圓圈直徑70公分,小圓圈直徑46公分。

墓碑後面,是墓穴封頂,分兩層圓台,高約80公分,其中上層高約26公分。上層圓台直徑l53公分,下層圓台直徑約360公分。

墳墓四周建有圓形墓牆。在墳墓的後牆,又雕飾有一雙套圈、大小圓圈相套。大圓圈直徑40公分,小圓圈直徑31公分。墳墓後牆的雙圈雕飾,與墓碑後的雙圈雕飾相對應。也不知其用意如何。

墳墓的後面墓牆高約40公分。後面墓牆外還建有矮牆。高矮牆之間留有小排水溝。

墓碑前建有四級拜台。拜台一級比一級低落,一級比一級寬闊。這可能與等級輩份拜祭位置有關。後輩份的人多,站在下級拜台拜祭,需要位置要寬闊一些。墓碑前的四級拜台長約l3米。近墓碑的第一級拜台寬約5米,上築有寬約1.5米的供放置祭品的小平台;第二級拜台寬約6.5米;第三級拜台寬約9米;第四級拜台寬約10.5米。在三、四級拜台之間,兩邊各建有一小截矮牆,矮牆相對處,各砌有一台墩。據說,以前在這兩個台墩上,曾放置有一對石獅子,現已無存。

墓前兩側建有一對「拴馬柱」,「拴馬柱」離墳墓的前墓牆約有l6米。拴馬柱是供掃墓人拴馬用的,以前有錢人家去掃墓,大多都是騎馬的。「拴馬柱」高1.7米,四方形,一面寬l6.5公分,另一面寬18.5公分,花崗岩石質。拴馬柱樹立在一團饅頭狀的三合土的土墩匕,其直徑約l.8米。

在兩根「拴馬柱」上,刻有一副對聯。東北這根「拴馬柱」陰刻上聯為:「忠骨瘞佳城,山川增色,績著清邦,此日已騎鯨去」;西南這根「拴馬柱」陰刻下聯為:「將才居繡壤,草木知兵,形歸吉穴,他年應化鶴來。」瘞,音意,埋屍體或隨葬物。拴馬柱上刻的這副輓聯,對得還算工整、貼切,意蘊不錯。

李將軍墳墓後面,相距約16米,是該墓的「后土」。「后土」,即墳墓的土地神。「后土」呈長圓形,長8米,寬6米,「后土」有墓碑及拜台兩部分。「后土」石碑高90公分,寬60公分。石碑上陰刻有:「本山后土龍神位」等字,在「本」字兩旁,刻有「李」和「姓」兩字,即註明是李家墳墓的后土龍神位。拜台有兩級。后土墓碑兩側,建有高約90公分高的墓牆。

過去,在婚配上都是講究門當戶對的。據說,二品官李慶雲,也與同時代的欽州名將劉永福、馮子材有姻親。劉永福的乾女兒嫁給李慶雲的兒子,馮子材的兒子娶李慶雲的女兒。在劉永福的公館「三宣堂」內,懸掛有額匾「建威第」,可見劉永福是建威將軍。而馮子材,曾被誥授榮祿大夫建威將軍。這兩位建威將軍都是正一品武官,相當於內閣大臣。

李將軍去世後,據傳李府曾僱請專人,在李將軍的墓園早晚燒香照料。

我國歷代盜墓風行。李將軍的墳墓也難倖免。據說,於l990年1月14日的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李將軍及其梁三夫人的墳墓,均遭到盜墓賊的洗劫。李將軍的後人,後來曾沿着墳墓的盜洞深入到李將軍的墓室查看,隨葬品已被劫掠,只剩下兩副棺木及先人的骸骨。

李將軍是外鄉人,以二品官的身份埋葬於北海,其規格之高,實屬少見。該墓園有一定的歷史 價值和人文價值。

清末二品夫人墓

清末二品夫人墓,位於李慶雲將軍墳墓西北約30米處,北距北海市教育局辦公大樓約80米,西距廣東路約l00米。用三合土構築。

該墓主是清末二品官李慶雲將軍的第三夫人,死於民國二年(1913年),即是李將軍去世後的第二年。

二品夫人墓,由墳墓和后土兩部分構成。墳墓的墓圈呈半橢圓形,座西北朝東南,墳的朝向與其丈夫李將軍墓朝向一致。墳墓的墓圈前後長約11米,寬約7米。墓穴封頂呈馬鞍形。墳墓封頂的前面,立有一石刻墓碑。碑高90公分,寬60公分。在墓碑左右,各嵌有半葫蘆形的三合土裝飾構件。

該墓的石碑上,陰刻有四行碑文。中間這行是:「前清誥授二品夫人顯祖妣梁三夫人之墓」,表明墓主的身份。因墓主死於民國,是清朝誥封的二品夫人,故稱「前清誥授二品夫人」。

誥授,亦即誥封,根據明、清兩代對官員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制度,五品以上的官員用皇帝的命令授予,稱為誥封。五品以下的官員用敕命授予,稱為敕封。「顯」,即對已去世的人的美稱,「妣」,是已故的母親。「顯祖妣」是對已去世祖母的美稱。「梁三夫人」即墓主姓梁,排行第三的夫人。墓主的丈夫生前有五位妻子,前兩位妻子沒有男孩生育,只有第三位妻子生有男兒李錦榮,故第三位妻子被立為正房。皇帝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誥封時,只授予第三妻室為二品夫人。 墓碑的左邊,刻有「中華民國二年五月中瀚吉旦」,表明墓主去世的日期,即去世於民國二年(1913年)五月中旬某吉祥日子。「中擀」即「中浣」,一月之中旬。唐代制度,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沐一次,浣,即洗也。後來因此沿習稱每月的上、中、下旬為上、中、下浣。吉旦,即吉日。

墓碑的右邊,刻有兩行字,靠近中間的這行是:「先逝嫡男李錦榮」,因親生子李錦榮死於其母親梁三夫人之前,故日「先逝嫡男」。第二行字為:「祀孫榮生、榮貴跪立」。表明立碑祭祀人為墓主的孫子李榮生、李榮貴。

梁三夫人墓有三層級拜台,墓碑前建有一寬約90公分供放置祭品的小平台。

墳墓後約8米處,有該墳的后土。后土有二級拜台,拜台寬約3米。后土石碑高60公分,寬30公分。碑石刻有兩行直書碑文,中間一行為:「本山后土龍神位」,其右側一行為「李氏立」。碑石兩邊築有一高60公分的墓牆抱着前級拜台。

雖然「清末二品夫人墓」的規摸,稍比「清末二品將軍墓」小,但也不失為一處具有人文價值的墓葬。二品夫人墓與二品將軍墓相距不遠,古色古香,已構成了一處人文景觀。 [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