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昌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昌儀(生卒年不詳),趙郡平棘縣(今河北趙縣)人。北魏到北齊時期歷史人物,太中大夫李秀林的孫女,固安縣伯李徽伯的女兒,李子旦李子雄的姐妹。

  • 出自趙郡李氏西祖,性格機巧,美艷出眾,文武兼備[1][2],嫁給御史中尉高仲密
  • 受到大將軍高澄調戲,導致丈夫高仲密投降西魏,最終淪為高澄的侍妾。
  • 北齊建立後,擔任宮中女官。乾明元年(560年),向太皇太后婁昭君告發楊愔的計劃,導致楊愔與燕子獻鄭頤等人遭到殺死。後來的事跡沒有記載。

基本信息

姓名    李昌儀  
性別    女      
民族    漢族      
生卒    不詳  
身份    高澄的侍妾  
出生地   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
所處時代   南北朝   
主要成就   向太皇太后婁昭君告發楊愔的計劃    

人物生平

李昌儀艷麗且聰慧,而且擅長書寫,善於騎乘,她介入了高仲密和崔暹妹妹的婚姻,高仲密為此休掉了前妻崔暹的妹妹,娶了李昌儀。高仲密在兗州做刺史時,[3] 非常敬重一個叫顯公的和尚,夜間常與他說話,長久的不睡覺。李昌儀深感被冷落,向高仲密進讒言挑撥誣陷,顯公因此被殺。 [1] 

高仲密任御史中尉,選用的官員基本是他的鄉黨。高澄發現之後立即上奏元善見,將這些鄉黨罷免。高仲密因為和崔暹結仇,懷疑這是崔暹向高澄進讒言的結果,因此懷恨在心。高澄為崔暹的妹妹另尋高門改嫁,並且在婚禮時親自出席,故意利用抬舉崔暹兄妹來打擊高仲密。 後來高澄聽說李昌儀的美麗,叫入府中故意挑逗,李昌儀不從,衣服全部被高澄撕裂。李昌儀將事情告訴高仲密,高仲密非常怨恨。不久高仲密外調為北豫州刺史,武定元年二月壬申(543年4月1日)高仲密占據虎牢關向西魏投降。 [1] 

高仲密入關後,宇文泰率領部隊向東進發,在芒山吃了敗仗,侯景將高仲密的妻子兒女全部被擒獲,送至鄴城。高歡因為高仲密家族有功勳,奏告只將高仲密一房發配為奴隸。李昌儀依律當死,高澄穿着華麗的服飾去見她,說:「今日若何?」李昌儀默然無語,順從了高澄。[4] [5]

北齊乾明元年(560年),楊愔與燕子獻、鄭頤等人計劃將高殷的兩個叔叔高演高湛外調為刺史,因為高殷太過仁慈,於是將計劃用書信通報給高殷的母親皇太后李祖娥,詳細陳述平安和危險。李昌儀當時在宮中做宮人,李祖娥因為李昌儀是同族的姑姑,非常親熱喜愛她,將書信給李昌儀看,李昌儀將此事秘密的報告了太皇太后婁昭君,楊愔與燕子獻、鄭頤等人最終都被殺死。 [6]

人物評價

  • 《北史》:艷且慧,兼善書記,工騎乘。 [1] 

史籍記載

  • 《北史·卷三十一·列傳第十九》
  • 《資治通鑑·卷一六八·陳紀二》
  • 《北齊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六》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北史·卷三十一·列傳第十九》:慎前妻,吏部郎中崔暹妹,為慎棄。暹時為文襄委任,乃為暹高嫁其妹,禮夕,親臨之。慎後妻趙郡李徽伯女也,艷且慧,兼善書記,工騎乘。慎之為滄州,甚重沙門顯公,夜常語,久不寢。李氏患之,構之於慎,遂被拉殺。文襄聞其美,挑之,不從,衣盡破裂。李以告慎,慎由是積憾,且謂暹構己,遂罕所糾劾,多行縱舍。 神武嫌責之,彌不自安。出為北豫州刺史,遂據武牢降西魏。
  2.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八·梁紀十四》:泰使諜潛入虎牢,令守將魏光固守,侯景獲之,改其書云:「宜速去。」縱諜入城,光宵遁。景獲高仲密妻子送鄴,北豫、洛二州復入於東魏。五月,壬辰,東魏以克復虎牢,降死罪已下囚,唯不赦高仲密家。丞相歡以高幹有義勛,高昂死王事,季式先自告,皆為之請,免其從坐。仲密妻李氏當死,高澄盛服見之,曰:「今日何如?」李氏默然,遂納之。
  3. 《北史校勘記·卷三十一·列傳第十九·三二》:慎之為滄州甚重沙門顯公 按下雲顯公為慎妻李氏所構,被殺。李氏為慎後妻,必在崔氏被出之後。據本書卷三二崔暹傳云:「避地渤海,依高幹,以妹妻其弟慎。慎後為滄、光二州,啟暹為長史,委以職事。」則當慎為滄州刺史時,與暹相處甚洽,豈得遽棄其妹?且慎為滄州,在中興初(見北齊書卷二一高慎傳),為時甚早。此「滄州」當為「兗州」之誤。據北齊書,慎於元象初出為兗州刺史,後方入為御史中尉。與崔暹受高澄重用之時間,正相符合。
  4.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八·梁紀十四》:仲密後妻李氏艷而慧,澄見而悅之,李氏不從,衣服皆裂,以告仲密,仲密益怨。尋出為北豫州刺史,陰謀外叛。丞相歡疑之,遣鎮城奚壽興典軍事,仲密但知民務。仲密置酒延壽興,伏壯士,執之,二月,壬申,以虎牢叛,降魏。
  5. 《北史·卷三十一·列傳第十九》:慎先入關,周文率眾東出,敗於芒山,慎妻子盡見禽。神武以其家勛,啟慎一房配沒而已。仲密妻逆口行中,文襄盛服見之,乃從焉。
  6. 《北齊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六》:文宣大漸,以常山、長廣二王位地親逼,深以後事為念。愔與尚書左僕射平秦王歸彥、侍中燕子獻、黃門侍郎鄭子默受遺詔輔政,並以二王威望先重、咸有猜忌之心。初在晉陽,以大行在殯,天子諒闇,議令常山王在東館,欲奏之事,皆先咨決。二旬而止。仍欲以常山王隨梓宮之鄴,留長廣王鎮晉陽。執政復生疑貳,兩王又俱從至於鄴。子獻立計,欲處太皇太后於北宮,政歸皇太后。又自天保八年已來,爵賞多濫,至是,愔先自表解其開府封王,諸刀竊恩榮者皆從黜免。由是嬖寵失職之徒,盡歸心二叔。高歸彥初雖同德,後尋反動,以疏忌之跡盡告兩王,可朱渾天和又每云:「若不誅二王,少主無自安之理。」宋欽道面奏帝,稱二叔威權既重,宜速去之。帝不許曰:「可與令公共詳其事。」愔等議出二王為刺史。以帝仁慈,恐不可所奏,乃通啟皇太后,具述安危。有宮人李昌儀者,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之妻,坐仲密事入宮。太后以昌儀宗情,甚相昵愛。太后以啟示之,昌儀密啟太皇太后。